往事與今朝:致我們所有人的高考

往事與今朝:致我們所有人的高考

“高考”,一個承載了中國絕大多數青年學子18歲人生回憶的詞彙,在這個熱烈的6月如約而至。今年高考迎來首批“00後”,千禧之年出生的“寶寶”們的成人禮可以說珍貴而神聖。

“高考”深深印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軌跡之上,是新中國飛速發展的“助推器”。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從1977年恢復高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震撼與衝擊,到現在“知識無用論”的不絕於耳,“反智主義”的大行其道,我們要反思這些聲音出現的肌理,更要找到方法使高考制度讓其所存在的社會環境變得更好。這是一個良性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

“41歲”的高考

將時間指針撥回41年前,1977年10月21號,中國各大媒體公佈了恢復高考的消息,這一消息讓無數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徹夜難眠。

往事與今朝:致我們所有人的高考

中斷了10年的高考在那個冬季重拾了它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同年12月舉行全國高考,有大約570萬人走進考場,27萬人被錄取。《經濟觀察報》曾評論稱:恢復高考,其實只是回到常識與傳統,但在當時卻是從瘋狂走向正常、從禁錮走向開放、從停滯走向流動的關鍵一步。高考不僅給青年一代帶來了希望與未來,而且改變或者說恢復了正常的社會價值觀,終結了一個公然反智的時期。

《往事與隨想——永遠的1977》這本書是北大出版社在十一年前整理的集子,裡面收藏著幾十位77級學生的高考回憶。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能夠體會到,當年高考的殘酷性更甚於當下。要知道1977年高考錄取率僅為4.7%,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有20個落榜者。對於那些沒能在幾年的考試時間裡轉換身份的老知青來說,“1977”更多的意味著遺憾。

往事與今朝:致我們所有人的高考

他們的高考,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在過去41年裡,我國有超過1.2億人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我們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5.7年提高到11.9年,人均GDP則從186美元增長到8866美元。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975萬,比2017年增加35萬,這也是近8年來高考人數創新高的一年。

近日,有網絡媒體對2萬餘名00後高考考生、考生家長和其他網友發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半數左右受訪的00後考生認為高考是為了增長經歷,而非改變命運的大考。而受訪家長選擇“增長經歷”的比例更高,佔到了70.7%。

41年過去了,如今,整個社會的開放、多元、包容程度與當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更多的自主權。同時,高考制度在不斷優化、高考錄取方式越來越多元、職業技術型培養也在迅速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考已經不再是“獨木橋”,00後自然有更多的機遇成就自己的價值。

“知識無用論”的濫觴

的確,如今人們有了更為多樣化的人生選擇,“高考”當然不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但是,我們要警惕當下“高考無用”“知識無用”等極端化聲音愈演愈烈。比如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對於“高考”這一應試教育充滿了鄙夷和不屑,將知識是否有用的討論建立在掙錢發財之上。或許我們都遇到過這樣一種悲涼的酸楚:極沒文化的發小,居然成了大款。我們這些讀了一二十年書的,除了學位啥也沒有。他們住豪宅、開跑車,時常嘴邊掛著類似的風涼話:文化能當飯吃啊?

再有,“煎餅大媽月入3萬”、“博士畢業工作難找”這類新聞標題時不時會出現在頭條新聞裡,引來人們的一陣熱議與自嘲,尤其加劇了90後這一代人的社會焦慮。經歷十年寒窗苦讀,經歷“高考”的歷練,得到的卻是對比之下的失落感,這讓許多人陷入“知識無用”的泥沼。不知不覺,很多人開始覺得,專研學問,讀書思考實在是一件回報率極低的事。

這麼看來,“高考”似乎成了一個分界點,高考之前我們為了夢想拼盡全力翻舊了一本本書,高考後我們的眼界寬闊了,讀書成了“其次”甚至不必要的能力,成了投入產出比不和諧的存在。

往事與今朝:致我們所有人的高考

不能否認的是,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社交能力、執行能力確實很重要,成功的標準當然不是讀書的多少,但讀不讀書,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究竟能夠走多遠。但是,如評論員王昱所言,如若在功利意圖的驅使下,讀書不是為性情的雕琢、底蘊的貯藏、襟懷的開闊,完全是為了換得利益,那麼一旦變現受阻,就覺得讀書無用,高考無用。

對於這種偏激的“知識無用論”觀點,全然批判或者無視都不是緩解矛盾的辦法,我們要反思這些聲音出現的機理,更要找到方法使高考制度和其所存在的教育環境變得更好。這是一個良性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

與時俱進的高考

我們要看到,“知識無用論”背後所映射的社會焦慮,要深耕高考制度所存在的矛盾與不足,同時不能忽視在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的現在,高考制度也在不斷改革與進步。

促進教育制度的改善與教育資源的平衡分佈是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的必經之路。今年3月,教育部連續印發通知,全面取消體育特長、中學學科奧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同時強調繼續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專項計劃。公平與效率兼顧固然困難重重,但一直向公平靠近的高考制度改革之路是給新一代千禧寶寶創造美好未來的有效方式。

目光投向地方,據《人民日報》報道,作為全國高考招生綜合改革試點的上海,已率先進入“新高考”時代,從“走班教學”的新實踐,到考試科目3+“6選3”的新設置,再到“三位一體”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新體系,儘管遇到一些問題、細節還需打磨,但藉助高考的指揮棒,已經向基礎教育傳遞出“培養綜合素質、重視興趣愛好”的育人導向。讓青少年得到全面發展、把真正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選出來,也是高考改革與時俱進的目標。在不斷“試錯”中完善因地制宜的高考制度,這值得我們每個省市學習借鑑。

具體到我們每個人,理應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態度審視高考、對待讀書。高考所蘊含的人生財富不僅僅是考上名牌大學,學熱門專業,走上人生巔峰,還有給人生搭建一個更為理想的平臺,使自己有更開闊的眼界,更豐盈的思想,更多樣的人生歷練,還有奮鬥途中所磨鍊的意志,所得到的情誼。這些都是高考、讀書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珍寶。

總之,我們不能忘記的是,1977年至今,高考制度的不斷優化與完善使得新中國邁入尊重知識與人才的時代,由此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通過相對平等的考試機制打破階層固化,獲得改變命運的契機,更有對愚昧與落後的摒棄,對教育與知識的尊重,以及全社會向理性、文明、科學、開放的迴歸。這是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之路的重要推動力。(楊穎)

(來源:《人民日報》、《往事與隨想——永遠的1977》、《經濟觀察報》、中青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