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導致趨勢分化,中國對歐洲投資九倍於北美

2018年7月16日, 2018年前6個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OFDI) 已從北美急劇轉向歐洲。在這一時期新宣佈的中國對歐洲併購交易額(220億美元)9倍於北美地區(25億美元)。同時,中國在歐洲完成的投資額(120億美元)是北美(20億美元)的6倍。

l 2018上半年,中國在歐洲宣佈的併購交易達到220億美元;在北美則為25億美元

l 中國在美國完成的對外直接投資從去年上半年的240億美元下降92%至20億美元;在歐洲完成的直接投資達120億美元

l 中國與海外監管機構的政策是造成歐洲與北美投資形勢分化的原因

l 中美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持續影響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l 中國企業在歐洲與北美這兩大區域正以創紀錄的速度撤離投資 – 有價值176億美元的交易完成剝離或待定

l 瑞典、英國、德國與法國成為中國投資在歐洲的主要目的地

l 2018上半年,有12宗重大的中國投資交易由於監管與政治阻力被取消

l 汽車、醫療健康、生物技術,消費品及服務是這兩大區域的主要投資行業

政策導致趨勢分化,中國對歐洲投資九倍於北美

以上數據來自於全球律所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以下簡稱“貝克·麥堅時”)與頂尖獨立研究機構榮鼎諮詢公司聯合制作的最新研究報告。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內地企業每半年宣佈的併購活動交易額已趨於穩定。這一數字從2016上半年1450億美元的峰值下降至2017上半年與下半年的700億美元均值。2018上半年,這一數字達到500億美元 – 與2017下半年相比下降了32%,但仍顯著高於2013-2015年間390億美元的半年度均值。

政策導致趨勢分化,中國對歐洲投資九倍於北美

2018上半年,中國對北美地區的投資總規模較小,並持續成下降趨勢,而這一趨勢於一年多前就已經開始。中國在該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在2016下半年達到280億美元的峰值,隨後在2017上半年下滑至240億美元,在同年下半年下降至60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在2018上半年僅為20億美元(同比下降92%),觸及9年低位。交易活動在美國與加拿大均呈現低迷狀態。

政策導致趨勢分化,中國對歐洲投資九倍於北美

去年,中國對歐洲投資也有所下滑,但此前中國對於歐洲投資總量較大,且下滑的程度遠比北美地區要低。2017上半年,已完成的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達到峰值(得益於中國化工集團公司430億的先正達收購案),隨後在2017下半年降至220億美元,並在2018上半年降至120億美元。如刨除2017上半年的先正達收購交易,中國在2018上半年的對歐投資實際上同比增長了4%。

瑞典(36億美元)是2018上半年中國投資在歐洲的最大目的地,其次是英國(16億美元)、德國(15億美元)以及法國(14億美元)。

政策導致趨勢分化,中國對歐洲投資九倍於北美

2018上半年,中國對歐洲與北美投資的行業構成均發生顯著變化。包括汽車、醫療健康與生物技術,消費品及服務在內的“實體經濟”成為中國在這兩大區域對外投資的首選行業。房地產與酒店服務行業已不再是投資的首選領域,但仍對中國資本保有巨大的吸引力。

2018年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北美地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剝離資產。一些在2015-2016年投資熱潮中進行了大筆交易的投資者由於財務清理以及中國國內的緊縮政策被迫出售所持資產。2018上半年,中國企業在北美地區完成的資產剝離共計96億美元,另有40億美元處於待定狀態。與北美地區相似,中國企業開始在歐洲剝離資產,2018上半年出售了價值近10億美元的資產,另有30億美元處於待定狀態。

政策導致趨勢分化,中國對歐洲投資九倍於北美

“這些數據所反映的分化趨勢的規模與速度十分顯著,”貝克·麥堅時歐洲、中東及非洲-中國業務部負責人Thomas Gilles表示,“與此同時,人們不應對這樣的投資發展趨勢感到驚訝——中國正積極爭取與歐盟的合作,通過提供互惠的市場準入機會,以表明對外投資並並非是單向的。而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則持續走下坡路。”

“對歐洲與北美的投資在過去五年中保持在相近水平,如今中國投資者明顯青睞歐洲,”榮鼎諮詢公司跨境投資部門負責人Thilo Hanemann說道,“歐洲的監管阻力保持較低水平,中歐之間的政治關係也更加容易預測。擁有高科技工業資產的歐洲與中國監管機構在對外投資方面的優先政策十分匹配,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投資平臺。”

“政策正在對交易施加影響,”貝克·麥堅時華盛頓辦事處國際貿易合夥人Rod Hunter表示。“儘管過去兩年來,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引發了很多爭論,近期我們看到的交易審核更具可預見性,CFIUS法案的即將出臺的並不一定意味著中國買家將撤回投資。不過,中美貿易爭端的升級無疑正在對中國對美投資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在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明顯,即使地緣格局發生著變化,對外投資仍在以更為審慎與可持續的速度發展下去,”貝克·麥堅時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張大年表示,“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的是,有切實進展的交易均涉及實體經濟領域,且具備良好的商業規劃與目標,同時能夠在安全的商業與監管環境下運作。對外投資項目的購銷結合是很正常的,畢竟企業健康既需要資產的收購,也有賴於資產的處置。”

中國與海外監管政策導致對外投資趨勢分化

起初,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下滑主要是由於中國收緊對境外投資的監管。中國政府在2016下半年開始限制對外直接投資,以應對大規模資本外流。

隨後,外國監管機構的行動加劇了這一態勢。在美國,國會正處於加強對國家安全投資以及本國境外技術轉讓審查力度的最後階段。由於美國發起的針對中國知識產權的301調查(Section 301),2018上半年後期,特朗普政府曾強烈建議對中國投資者進行額外限制,但這項計劃最終被撤回。

出於對中國併購交易的擔憂,歐洲也在加大對內投資的審查力度。今年7月,在歐盟範圍內開展了關於投資審查機制的商討,以求在12月前就新的機制達成協議,即歐盟成員國之間共享具有潛在國家安全影響的投資信息。近期,包括德國、意大利、英國與法國在內的歐盟各國政府均已修改或正在修改其投資審查框架。

2018上半年,由於監管與政治阻力,有8宗中國在美國的交易被取消(其中7宗是由於中國對於CFIUS方面的顧慮一直未能消除)。此外,中國在加拿大、法國、瑞典與英國各取消了1宗交易。

宏觀環境帶來更多阻力

在歐洲,處於待定狀態的併購交易超過200億美元,而在美國,待定的併購交易額僅為25億美元,2018上半年出現的這一投資分化趨勢很大程度上將持續到2018年底。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平靜之後,中國也面臨著複雜的宏觀經濟環境,這有可能促使中國政府在資本外流方面採取更強硬的干預立場。今年6月,人民幣兌美元及其他外幣大幅貶值,政府正在壓低利率以刺激放緩的經濟,同時適度放鬆對流動性的控制。

隨著美國與其他地區緊縮的貨幣政策的出臺以及利率的上升,更大規模資本外流的條件已經成熟,從而增加了中國的國際收支壓力。儘管企業無疑均渴望在海外擁有更大規模的發展,但更嚴格的資本管制可能會隨之而來,使得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變得愈加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