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意义上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好路子”

1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借鉴国外建设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在国外,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镇化率超过50%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病”、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城市产业结构失衡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国外城市较少有像我国北上广这样人口数量众多、城市功能聚集、短时间内急速发展的超大城市,很多较为成功的试点城市也多为中小城市。基于此,建设部提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遵循一城一策、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借鉴国外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宏观意义上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好路子”

2理性思考,谨慎行动

理性思考和论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智慧城市有没有必要搞、什么时候搞、搞多大的规模,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其依据的核心是该城市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经济实力等实际情况。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e Center IDC)在2014年发布的对全球智慧城市预测的报告中指出,2014年全球有15%的城市将有机会步入智慧城市的成熟期。而截至目前,我国县级以上的城市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已接近50%。以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水平和智慧城市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是否足以支撑如此数量和规模的城市上马大搞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认真论证和思考,而盲目建设的后果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及造成各种不确定的安全隐患。

在宏观意义上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好路子”

3学术发展和建设实际有鸿沟

正视地方政府的期望与学术现实之间的差距智慧城市建设与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国内外城镇化率发展状况对比可知,从20%到50%,我国经历了35年的时间,而美国用了近60年,日本用了近50年。鉴于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如此之快,随之产生的问题必然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凸显,而解决方案难寻先例且实施效果往往欠佳,新方案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实践的检验都需要过程,这就使得地方政府期望借助“智慧城市”的成果立竿见影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愿望,与学术进展和具体实践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在宏观意义上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好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