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微企業「補血」之道!值得閱讀

小微企業是經濟的基本細胞,截至2017年末,我國約有2800萬戶小微企業法人和6500萬戶個體工商戶,它們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

然而,這些微小但重要的“細胞”,在滋養著經濟血脈的同時,也遭遇著資金“缺血”的尷尬。我國小微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和民間融資的比例大致為6:4,也就是說,小微企業近一半的融資行為是從價格相對高昂的渠道完成的。

這背後的邏輯不難理解。由於缺少有效數據、風控難度大、業務成本高,小微企業金融被視為世界級難題,商業銀行的小微企業金融供給不足正源於此。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監管接連出臺舉措,為小微企業金融灌注活水。

然而,這些政策紅包如何能夠切實落到小微企業手中,金融機構應當如何配合?在去槓桿和流動性吃緊的大環境下,要提升小微企業的申貸可得性,銀行尚有不少空白等待彌補。

利好不斷

2018年即將過半之際,監管層動作連連,為小微企業金融幾番“鼓勁”。

6月24日,央行宣佈,決定從2018年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並明確要求郵政儲蓄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將降準資金主要用於小微企業貸款,著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已經是年內第三次定向降準,預計釋放2000億元資金。

就在此消息發出後第二天,6月25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要求下調支小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增加支小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共1500億元,將商業銀行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納入中期借貸便利的合格抵押品範圍,將小微企業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基礎資產由單戶授信100萬元及以下放寬至500萬元以下。

4天后,小微企業金融再傳新聲。6月29日,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召開全國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電視電話會議。會上,央行行長易綱強調,小微企業是經濟新動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增加、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部門要充分認識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實改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這樣的政策搭配在易綱之前的公開講話中早有預兆。在之前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他就強調,要用“幾家抬”的思路來共同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其中包括利用貨幣政策工具給予支持,呼籲根據小微企業風險情況和風險溢價,給予差別化監管,給予稅收優惠等幾個方面的做法,共同幫助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對於此次降準,業界人士則從市場角度出發,普遍持看好態度。“近兩年的降槓桿,特別是近期實施資管新規,壓縮了信託貸款和委託貸款等表外業務規模,導致整體出現了流動性偏緊局面,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加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將央行的此次定向降準形容為“一場及時雨”。他表示,去槓桿是緊縮性政策,因此需要創造相對寬鬆的金融環境,以對沖這種緊縮性影響。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則認為,監管層通過結構性的政策減少對小微企業的衝擊,可以更好地實現結構性去槓桿,從而讓實體經濟結構更加優化。

數據顯示,2017年末,銀行業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30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2.67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餘額戶數1500多萬戶,同比增長159萬戶;申貸獲得率95%,同比上升1.67個百分點,自2015年以來,連續三年實現了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於”目標。金融服務正在跟上小微企業的發展步伐,併為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痛點在於風險

儘管部分數據顯示小微企業金融的活力十足,但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易綱坦言,我國小微企業生命週期較短,而且往往是熬過3年的“死亡期”之後才能初次獲得貸款。即使銀行發放小微貸款已經十分審慎,但小微貸款的不良率卻高達2.75%,比大型企業高1.7個百分點。

在全國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電視電話會議上,易綱強調,相對於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夠完善、財務管理往往不夠規範,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弱。金融機構獲得的收益較難完全覆蓋風險。

收益難以覆蓋風險,可以說是銀行做小微企業金融最大的痛點所在。在商言商,商業銀行固然有著服務小微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但利潤和發展也是商業銀行的重要目標,必須權衡。而小微企業金融屬於高風險、低迴報,在金融這個用風險定價的世界裡,並不是一門划算的生意。

首當其衝的問題當然是高風險。

小微企業的風險之高,在全世界範圍都有共識。美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8年左右,日本為12年左右。

“小微企業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而且各方面的規範程度都比較低,財務報表嚴重失真,企業賬戶和法人的私人賬戶沒有真正做到資金隔離,很多走賬都是通過法人代表或者財務個人賬戶的,經營的不確定性大,所以整體風險是比較大的。”浙江某農商銀行中層這樣告訴記者。

這位中層認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是結構性的,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並且普遍缺乏理性經營的思維。“有的企業拿到了貸款就亂投資、盲目擴大生產,現在實體經濟的回報率比較低,容易發生經營問題。”

有一個案例或許可以從側面反映當前小微企業金融的風險情況。華北地區某城商行在幾年前成立了微貸中心,開發了10餘款貸款產品,服務4000多家小微企業,該團隊更曾獲得監管層的高度肯定。然而,該部門在最近已經被併入了公司業務部。

“不良太高了,比如說他們支持了幾個縣域的農資企業,產生了大量不良貸款,這個部門現在相當於被取消了。”曾主管該行的一位監管部門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除了小微企業自身的問題外,銀行的風控措施也存在著問題。同樣在這座華北城市,某股份制銀行在這裡的小微貸款不良率非常高。“他們前幾年採取了互保、聯保的方式發放貸款,產生了大量壞賬。”前述監管部門人士認為,這些壞賬需要時間消化,更對銀行發放小微企業貸款的積極性造成沉重打擊。

銀行也嫌“融資貴”

如果小微企業貸款的問題僅是風險高,對於金融業來說並不算什麼,因為一般而言高風險往往意味著高收益。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平均在6%左右,網絡借貸利率約13%,溫州民間借貸登記利率15%以上,小額貸款公司等類金融機構利率則為15%-20%。這樣的貸款價格,實在算不上便宜。

然而,小微企業金融雖然有著“融資貴”的“惡名”,銀行從中獲取的收益卻並不算很高。

“小微企業貸款成本相對比較高。成本主要在於人力,貸前走訪和審批的流程和大企業一樣,但單筆貸款的數額卻比大企業小很多,拉高了小微企業融資的成本。”前述監管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以我們這裡的農信社來說,基準利率放給小微企業絕對是虧本的。利率在6%時能保證收支平衡,實際發放的時候必須更高。”

記者在江蘇調研某國有大行服務小微企業情況時,當地的基層工作人員曾描述過他們的工作狀況:“沒有雙休日,每天都掃街、進廠,每一筆貸款都是我們一家家跑下來的,從我們銀行的角度來說,小微貸款的服務成本確實是很高的。”

不良率高企、收益率卻不高,銀行發放小微貸款的收益不如大企業貸款顯而易見。

不過,近期監管的一系列政策將有效減少小微企業貸款的融資成本。“最近的這些政策降低了銀行的經營成本,銀行的風險容忍度應該會有所提升,對信貸資金投向小微會有幫助。”前述某農商銀行中層這樣分析。

他的觀點得到了另一位銀行基層分支機構人士的認同。該人士告訴記者,與4月降準相同,此次降准將有效地滿足銀行流動性,加快潛在風險處置,並給市場尤其是小微企業市場信心。

不過,該人士對於定向降準的效果也並非完全樂觀。“就4月降準執行情況來看,很多大型銀行的基層網點、地方法人中小銀行都處於觀望狀態,政策所帶來的流動性釋放並未及時有效地落地。”

他還同時表示,對小微企業金融成本的約束較難實現,因為各銀行會結合自身經營實際而區別定價,這就導致依靠純利差收入模式的中小銀行成本難以下降,而大型銀行收入來源多樣化,有利於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下降。同時,定向的效果需要更加嚴格的考核約束,確保基礎數據的真實性,“防止‘借雞生蛋’是長期需探討的問題。”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背後有深刻的經濟規律。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是一個長期的艱鉅過程,金融部門要以更有力的舉措、更有效的行動,久久為功、持續不懈,不斷推動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要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財務可持續,切實激發服務小微企業的內在動力。”全國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電視電話會議上,易綱對金融業寄予厚望。

可能性的探索

儘管小微企業貸款存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隨著監管的悉心引導以及科技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走入這個領域,探索著加強風控、降低成本的種種可能路徑。

金融科技當然是最主要的解決方案。這其中,網商銀行的探索有著很強的借鑑意義。

作為純互聯網運營的銀行,網商銀行將金融科技運用到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中。2017年6月開始,網商銀行聯合支付寶收錢碼推出“多收多貸”服務,通過手機,小攤主、個體戶能實現3分鐘申貸、1秒鐘貸款,而且全程沒有人工介入。一年來,“多收多貸”已經服務超過300萬小微經營者。

據瞭解,通過AI、雲計算等能力,網商銀行每筆貸款的平均運營成本僅為2.3元,而且不良率維持在1%左右,一定程度改變了小微企業貸款難和貴的問題。

曾剛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全球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重陽合作撰文指出,金融機構應構建開放信貸服務平臺,依託金融科技,發揮機構各自的差異化優勢,共同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這也正是網商銀行正在做的工作。網商銀行近日宣佈將啟動“凡星計劃”,向行業開放所有能力和技術,與金融機構共享“310”模式。未來三年,該行計劃與1000家各類金融機構攜手,共同為3000萬小微經營者提供金融服務。

在金融科技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供應鏈金融也是目前業界比較認可的小微企業金融模式之一。

浙江台州是我國民營企業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這裡聚集了大量小微企業。工行臺州分行在全國金融系統率先推出“工銀聚”供應鏈電商平臺,融合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企業提供採購、物流、支付和理財、融資等系列金融服務,構建起“互聯網+製造業+金融服務”的生態圈。

在“工銀聚”電商銷售平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工行臺州分行為企業定製上游供應商採購管理平臺,與企業ERP的採購、發票、財務系統無縫對接,實現核心企業的生產要素需求發佈、物資庫存情況、上游企業投標報價等功能全部在線完成。

“台州有3萬多家小微企業,本地供應商眾多,只要找到核心企業這個關鍵節點,小微企業金融就好做了。”工行臺州分行行長俞鑑峰說,銀行通過平臺獲得了上下游企業真實的交易數據,無需抵押即可發放貸款。

從事供應鏈金融的不只有銀行,不少互聯網金融機構也被這一模式所吸引,比如農發貸。

桂林天隆生資的創始人莫恆生從事農資銷售十多年,主要服務周邊柑橘產業。近兩年,他萌生了從傳統農資買賣轉型為“農資+終端直供+技術服務”的念頭。但他面臨著資金難題。

2015年,農發貸對天隆生資多年的上下游交易數據進行盡調,並實地走訪當地產業,評估信用,最終為該公司提供了百萬金融支持,用於團隊建設、農資進貨等,3年後的今天,天隆生資的銷售額翻了幾番。

農發貸CEO楊世華告訴記者,農發貸聚焦農業種植業,與產業鏈各環節的核心企業合作,共享行業多年的交易數據,建立了大數據庫,並以受託支付等形式,實現資金閉環,有效降低風險。同時可以資源共享,為種植戶提供優質農資廠家,為種植戶推薦穩定收購商,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從根本上控制風險。

“我們希望能對傳統金融起到補充作用,幫助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楊世華建議,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藉助助貸機構,引入合作者,完成盡調、貸中、風控等環節,提高貸款效率,擴大服務範圍。


探索小微企業“補血”之道!值得閱讀


看完了這篇文章感覺怎麼樣?

覺得不錯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喲!

長按二維碼0.26秒即可關注本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