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髒亂差」,安徽出台方案整治農村環境

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今年,我省開始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

從“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到“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留住鄉村裡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打造小河流水潺潺、群山蔥蘢翠綠、道路村莊整潔的良好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

日前,《安徽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提出到2020年,全省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將達70%以上,所有鄉鎮政府駐地和美麗鄉村中心村的生活汙水治理設施全覆蓋,完成自然村210萬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改造,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保潔員上崗、環保設施就位,村裡垃圾有出路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

地處大別山深處的嶽西縣溫泉鎮龍井村,在茶樹的掩蓋中,多了幾分涼意。走進村裡,道路寬敞整潔,兩側樹木林立,路邊垃圾桶擺放整齊。

誰承想,這裡曾經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壘成小山坡。“以前村裡環境差,主要是垃圾沒出路,衛生沒人管,靠村裡自身解決力不從心。 ”7月11日,龍井村黨支部書記汪功義說。

變化來自一場“環境革命”。

去年5月,我省部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一年多來,我省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逐一制定整治方案,共完成203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工作。同時,通過不斷完善垃圾收運設施配置,科學佈局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積極推行市場化治理模式,各地基本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城鄉一體化治理體系,實現了農村垃圾治理全覆蓋。

嶽西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湯華介紹,縣裡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項目,組建生活垃圾治理公司,對縣域範圍內垃圾清掃、轉運和處理進行一體化運營,負責全縣24個鄉鎮、182個行政村、6個社區的道路清掃保潔、河道垃圾撿拾、公廁管理和保潔、化糞池清理,城鄉所有垃圾全部清運進行無害化處理,城鄉垃圾處理全覆蓋,鄉村更加乾淨整潔。

今年50多歲的龍井村村民汪海霞是村裡的衛生保潔員。龍井村裡,像汪海霞一樣的保潔員還有4名,他們都是貧困戶。每天早晨6點,汪海霞就穿上工作服,推起三輪車,清掃她的“責任街”。 “村裡每隔五六戶人家就有一個垃圾桶,現在還講究垃圾分類,綠色的垃圾桶是可回收垃圾,灰色垃圾桶是不可回收垃圾。”汪海霞說,“現在村裡很少有垃圾亂放亂倒的現象了。 ”

垃圾清掃堆集起來,還要處理好。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工程師宋直剛在今年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現場會上表示,要繼續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按照先示範、後推廣的原則,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逐步建立“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回收利用、末端處置”運行體系。構建村莊保潔的長效機制,加強日常監督和管理,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保障穩定的經費來源,推行以市場化方式開展農村垃圾收運服務,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全域治理。

生活品質高、人居環境美,“廁所一條街”不見了

曾經,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臭氣熏天、無從落腳,是農村簡易旱廁的真實寫照。

如今,獨立的衛生間,配上衝水式潔具。 “乾淨又整潔,如廁環境好起來,跟城市裡的一個樣。 ”嶽西縣毛尖山鄉王畈村黨支部書記王德立深有感觸,改掉農村土茅房、旱廁,村裡的人居環境就上了一個新臺階。

王德立一直有一塊心病:王畈村是個小山村,村民以務農為生,幾乎每家每戶門前都堆著大糞,有的還晾在路邊,一到夏季,村裡到處都是臭味。

“小廁所、大民生”。農村環境“三大革命”開始之後,王畈村的如廁環境發生了大變化。

“以前家家戶戶都是旱廁,在城裡待久了的人來鄉下,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上廁所。 ”王畈村村民王皖生笑著說,“現在農村的廁所和城裡一個樣,不說村裡沒臭味,廁所裡都乾淨整潔得很。 ”

王皖生家今年改造了自家的旱廁,只花費了幾百元。 “改造一間水沖廁所,村民自己花的錢很少。 ”王德立說,政府保基本,負擔包括化糞池還有施工費用等。

“除省、市補助外,縣級戶均配套1000元,實施農村旱廁改造工程,堅持以拆改為主、新建為輔、整村推進的原則,穩步推進農村改廁工作。”湯華說,截至6月底,全縣已改造旱廁4581戶,隨著“拆、改、建”工程的實施,鄉村“廁所一條街”不見了。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前兩年農村自建的化糞池,隱隱能聞到一陣臭味,村民告訴記者,“由於密封做得不好,一到陰天就有味”。嶽西縣住建局副局長儲潤生說,小小的廁所改造,裡面也有“大學問”,比如裝配式化糞池上面一定要有硬化,既安全又防止化糞池老化;帶存水彎管的廁具冬天易凍住,要做好保溫;群眾習慣難改,要做好宣傳示範工作等。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只是第一步,質量管控及後期運行管護也頗為重要。馬鞍山市在改廁招標過程中,設置了由中標企業為單套化糞池提供為期2年、保額上限100萬的產品質量及意外傷害賠償條款;自然村的零星戶改廁,採取村集體經濟管護方式,政府兜底保障。

汙水流進來、清水流出去,因地制宜建汙水處理設施

夏天到了,鄉村裡池塘、河流中的水又漲起來了。

在嶽西縣毛尖山鄉板舍村內,村黨支部書記胡志東指著穿過村莊的板舍河說,現在村民家裡流出的生活汙水,經過處理之後,都能直接排放在這裡了。 “髒水進去,清水出來。 ”胡志東說,全村各家各戶的生活汙水,經過管網彙集到村裡的汙水處理站,集中處理後排入池塘,“這水可清澈了,用作景觀用水、綠化灌溉、養魚育荷都可以。 ”

一直以來,生活汙水亂排是影響板舍村生態環境的難題。以前,村民的泔水、廚餘水、洗衣水等潑到路上,排到溝裡,流到灣塘裡。時間一長,汙水滲透,破壞了地下水質。針對這一難題,板舍村新建汙水處理站,汙水處理設施讓村裡的水環境好了起來。

板舍村的變化並不是個案。

目前,嶽西縣有5個鄉鎮已建成汙水處理設施,正在進行運行調試,其他16個鄉鎮正在施工建設,到2018年底,縣內所有鄉鎮駐地全部實現雨汙分流,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部完成並投入運營。同時,著力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先在省級中心村建設汙水處理設施,就地分散、生態處理農村汙水,改變過去一下大雨就汙水橫流的局面。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村鎮規劃與建設處處長盧立新告訴記者,一年來,我省新建鄉鎮汙水處理設施307座,在汙水管網不能覆蓋的農村,通過推進農村改廁,最大限度滿足農村汙水治理需求。通過完善縣域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規劃,優化汙水集中處理設施佈局,科學確定汙水治理方式和技術,穩步提升農村汙水治理水平,農村汙水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10年前我省開始農村清潔工程,去年實施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宋直剛表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環境整治也要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如大力發展民宿、鄉村旅遊等,讓群眾從中獲益,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