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一座形似宮殿的建築物——普寧學宮,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在普寧市洪陽鎮西村,有一座形似宮殿的建築物——普寧學宮。雖然頂著“文物保護單位”的名頭,但這處文物古蹟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由於年久失修,宮中滿目荒煙蔓草、斷牆殘壁,破敗不堪。不過,令記者詫嘆的是,學宮內仍保留著魏忠賢的生祠和石像。眾所周知,閹官魏忠賢死後,人神共憤,建於全國各地的生祠和石像均遭毀壞,而此處生祠和石像尚存,為當今所罕見,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兼具。

學宮如今破舊不堪

潮汕有一座形似宮殿的建築物——普寧學宮,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據介紹,普寧學宮是專門供奉至聖先師孔夫子的廟堂。歷經400多年的歷史沉澱和歲月洗禮,伴隨著孔子的思想和靈魂,它靜靜地矗立在洪陽鎮西村小巷中。走進學宮大門記者看到,學宮屋頂瓦面大量破碎,屋簷瓦片搖搖欲墜,積滿著歲月塵煙的頹壁殘垣和碎磚敗瓦,無不在靜靜地敘述著學宮由盛到衰的滄桑歷程,讓人恍覺時空交錯,時間和空間在這裡模糊了界限。

目睹眼前的敗落景象,很難想像這所承載了厚重歷史文化的學宮當年的輝煌。據記載,普寧學宮主體建築依縱軸線排列有照壁、欞星門、泮池、大成殿、崇正祠等。建築面積2262平方米,石雕圍欄,梭形石柱,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木構樑架,建築風格呈莊重、古樸、大方。主殿大成殿供奉孔子塑像,四周石欄杆石壁刻有“八仙過海”圖像,畫面栩栩如生。進門右側有“魏忠賢生祠”,刻魏忠賢石像,宮中還有古井“龍珠甘泉”等。同行的一位村幹部告訴記者,魏忠賢死後,普寧地方百姓把他的石像從偏殿生祠推下,人們恨惡魏忠賢害人罪重,把石像的鼻樑敲塌。不過,這魏忠賢的生祠和石像在當今算是保存得最為完美的了,非常具有文物價值。

文物古蹟歷史悠久

普寧學宮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1961年公佈為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潮汕有一座形似宮殿的建築物——普寧學宮,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整座學宮佈局對稱、規則、方正、直線,從而形成一種極為莊嚴肅穆的佈局形制。裡面各座單體建築之間,局部和整體間既有變化又互相協調。

據介紹,置縣之初,未建縣衙,必先建學宮。建有學宮,是該地教育發達、人文昌盛的象徵。同行的一位村幹部對記者說,學宮不但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它的存在,也可以激勵學子刻苦讀書、勤奮進取。隨後,記者查詢相關歷史資料才得知這座學宮有著不平凡的來歷,它始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修,迄今已400多年。普寧學宮沿用至清末,民國後,學宮作學校校舍,民國九年(1920),設為普寧縣立第一中學。抗戰期間,普寧一中遷往雨堂村,學宮改設為鄉鎮保甲長訓練所。抗戰勝利後,曾為普寧一中校舍。

普寧市博物館的陳館長告訴記者,普寧學宮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歷史價值,從學宮的發展經歷,可以研究普寧的社會、文化發展歷史以及潮汕古建築技術發展狀況;二是藝術價值,學宮的佈局、壁畫、古樹獨具特色,屋裡有潮汕地區特有的花牙、雕花刻牙等,是研究潮汕書院建築藝術的寶貴資料。

潮汕有一座形似宮殿的建築物——普寧學宮,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全面修葺傳承文化

“由於年久失修,普寧學宮已成危房,宮中雜草叢生,多處屋頂塌下,亟需搶救修復,以保護這一難得的文化遺產。”附近的群眾提及學宮現狀,不無焦慮。與此同時,記者瞭解到一個可喜的消息,早在2012年,普寧市政府責成普寧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調查辦理此事。之後,文廣局委託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建築院建築文化遺產保護設計研究所,於2012年6月開始,對普寧學宮進行現場勘測和修復設計研究。至2013年1月,普寧學宮修繕保護設計方案全面完成。

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就在日前,揭陽市政協香港區委員陳文洲等24名委員聯名提交的《關於對普寧學宮進行重新維修的建議》的提案引起了廣泛關注。委員們提議由揭陽市政府和普寧市政府兩級政府牽頭,對普寧學宮重新維修,並建議發動海內外熱心文博事業的實業家認捐。

學宮的一磚一瓦記載著普寧幾百年來的社會發展信息,也是體現普寧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保護這個珍貴的“文化基因”,普寧學宮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希望普寧學宮早日恢復原貌,使其成為普寧標誌性旅遊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