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潮劇《白蛇傳》中“永恆的白素貞”-黃芝香

潮劇《白蛇傳》中“永恆的白素貞”-黃芝香

潮劇青衣-黃芝香(原普寧縣潮劇團)

我喜歡潮劇青衣獨具韻味的唱腔,品嚐青衣的唱腔,閉上眼睛,徹上清茶,品味來自大自然的聲符,萬種風情,清水出芙蓉,婉轉悠長;,作為地方劇種的潮劇,“青衣”行當經過了三百多年的打磨,雕琢,潤色和檢驗,潮劇青衣以獨特的活五調儼然已是潮劇的名片之一,鑄就了潮劇唯一的特色。這是自然的選擇,無他。粗糙的沙粒,不合尺寸的沙粒,是通不過時間的沙漏的。

一一題記

人物簡介:原普寧縣潮劇團-黃芝香

1959年年僅12歲的黃芝香參加普寧縣一枝香潮劇團,1968年普寧一枝香潮劇團和梅正潮劇團合併成立普寧縣潮劇團,黃芝香被調入當時的普寧縣潮劇團,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普寧縣團最出名的青衣演員,也是我最喜歡的青衣演員之一。

曾看到網上有一問:“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所有學生演員中,誰最有潛質繼老師之後自成一格?大多數戲迷都認為是黃芝香居首位,其次便是吳玲兒。”我深以為然!

黃芝香的唱腔,那是公認的好,用一句話概括她的唱腔便是“好聽,悅耳,很潮劇,獨具韻味”,在她們那輩的青衣演員中她可算是佼佼者,喜歡黃芝香的唱腔,我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刻意,是不知不覺地被牽引,非常自然地喜歡上她的唱腔。有的嗓音是可以練出來的,但像黃芝香這樣獨特無二的嗓音卻是老天的眷顧,一般人無法企及,用行話說,她就是祖師爺賞飯吃的演員。

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白蛇傳-斷橋》中那一段大幅度的唱腔中,那樣華麗的中高音、那樣瑕不掩瑜的音質,使人彷彿置身於戲中。我驚歎於她聲音的清亮圓潤、音域的寬廣醇厚、唱腔的迂迴曲折,婉轉處韻味濃郁,真謂一種聽覺享受。

黃芝香的唱腔正如淡雅裡藏華彩,獨有此韻最難求。

一張卓、一本書、一壺茶,細聽黃芝香與眾不同的拖腔,餘韻正如一盤“阿嬤”做的菜餚,傳承著古老手藝,回味無窮。可惜的是,現在此味只能夢中尋了!

潮劇《白蛇傳》

神話潮劇《白蛇傳》是歷經文革後,1977年普寧團率先恢復古裝戲的第一個戲,首演時曾引起轟動,當年一天要演三場,場場觀眾爆滿,十多年來演出已逾千場。該劇曾兩度被該團帶往泰國、新加坡演出。並由中央電視臺、中國太平洋影音公司攝製成七彩錄像帶及VCD,在海內外廣泛發行,汕頭人民電臺,中國唱片公司相繼對該劇進行了錄音,並製作成卡式帶發行。曼谷《中華日報》稱該片是中國家喻戶曉、曲折纏綿,悲歡離合的愛情神話巨片,在曼谷新杭州戲院放映時,連日大爆滿。《白蛇傳》無疑也成為了原普寧團的代表作之一。

提起《白蛇傳》,我們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那就是黃芝香,是她把《白蛇傳》唱紅了整個粵東地區,甚至傳播海外。她的一句“老禪師”,她的一段《斷橋》,幾乎成為了不可逾越的絕唱,“白素貞”也成為了黃香芝的代名詞。

我最喜歡聽她在《斷橋》中的一段《西湖山水還依舊》,時隔多年,再次重聽,依舊獨特,依舊悅耳,依舊動聽,就像那些水磨出來的唱腔一樣,需要慢慢品,在口齒噙香間緩緩化開。

聽她的這一段曲,總會讓人有一種悲傷之感,聽著逐漸渾厚的唱腔,常把聽者帶入到悲傷中來,毫無掩飾的悲傷。

《斷橋會》是《白蛇傳》全劇中最具矛盾衝突的一場戲,而黃芝香最引人入勝的唱腔也在《斷橋會》中得於體現。

她的白素貞在這一段唱腔的情感處理上,有著與眾不同,別人的《斷橋》都是悲嚎不止,向外用力,只有她是內斂的、壓抑的、持有青衣風範的那種矜持的悲情。如果說她也有流淚,那也是無聲的、強壓到不由自主抽搐的哭,完全是絲毫不見哭腔,卻能把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她用唱腔詮繹白素貞,用唱腔征服戲迷,可謂是把人物演繹得淋漓盡致。

《白蛇傳》最後一場《合缽》中,黃芝香卻沒有用來高亢的唱腔詮釋白素貞此時悲之致極的情感世界,而是始終用一種較為低沉的聲腔來收斂自己的情緒,無形間爆發出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同樣是悲傷,《斷橋》是恨之切,愛更深;《合缽》卻是深入內心,由內及外的感動你。第一次聽她的《合缽》那一段“噯兒噲,可憐你出世剛滿月,就要離開娘身旁……“初聽時,我有一種心酸難言之感,她此時的唱腔與斷橋泣訴截然不同,她所唱出的每一聲每一句都體現出了深深“母愛”。 在《青蛇傳》中《破塔》一句“側耳……金山鐘鼓噪”中“側耳”的拖腔,猶其是那個“耳”字的拖腔,美得不可方物,我不由自主地陶醉在她那美妙的旋律裡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潮劇《白蛇傳》中“永恆的白素貞”-黃芝香

她讓這位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白素貞”活在我們眼前、活進我們內心,斗膽她讓這位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白素貞”活在我們眼前、活進我們內心,斗膽直言,在我後來看過的許多大劇種的白素貞,包括有京劇,粵劇,豫劇,越劇……,至今還沒有一個人從唱腔處理上能勝過了黃芝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