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投降,为什么姜维可以名垂青史,而于禁则遗臭万年?

当年樊城一战,于禁率领的七军被关羽利用天时地利击败,大将庞德在阵前被斩杀,而作为三军统帅的于禁竟然腿一软,降了蜀汉。就此,无论当时于禁是为了七路大军的性命着想,还是纯粹是自己想活命,最终于禁身上背负起了千古骂名。

说起来,三国时期割据混战,投降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比如曹操拿来和于禁做对比的庞德就是一员降将,最终因为没有背叛曹操而颇有名声。而当年夷陵之战,黄权无奈投了曹魏,刘备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对其颇为愧疚。甚至于樊城一战威震华夏的关羽,当年也委身投过曹营,最终却还是赚得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美名。而蜀汉大将姜维也喜欢投降,但与于禁不同,姜维最终名垂青史。同为投降,两人究竟有什么不同,最终结局会相差这么大呢?

同样是投降,为什么姜维可以名垂青史,而于禁则遗臭万年?

若只以历史而论,姜维一生投降过两次,一次从曹魏投身蜀汉,一次诈降钟会。而在《三国演义》中,姜维还曾诈降曹真。当时姜维托人给曹真献上了诈降书,书中称自己因中了诸葛亮之计,不得不委身在蜀汉,此时曹真率大军前来,正是自己逃出的时机,姜维愿意在蜀军后方,与曹真里应外合,只要事成,诸葛亮必败无疑。而曹真相信了姜维的话,派出费耀出兵接应姜维,最终费耀军被杀败,死伤无数。

同样是投降,为什么姜维可以名垂青史,而于禁则遗臭万年?

但这一次的诈降毕竟是演义,在姜维第一次投降时,他当时的处境其实与于禁也差不多。当时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都背叛了曹魏,投降诸葛亮,而姜维也是遭到他人的背叛,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最终向诸葛亮投降。虽说姜维的投降,多少带着一些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时的惺惺相惜,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当时姜维的投降也并不值得称赞。

同样是投降,为什么姜维可以名垂青史,而于禁则遗臭万年?

而姜维的第二次投降,则的确是实打实的诈降了。当时邓艾偷渡阴平,用三千疲兵震慑住成都的刘禅,最终刘禅出城投降。姜维得知蜀汉灭国的消息后十分震怒,心中想着复国的他只能诈降钟会。只可惜钟会的造反没能成功,姜维也在乱军之中被杀,遗憾收场。

同样是投降,为什么姜维可以名垂青史,而于禁则遗臭万年?

笔者认为,姜维为了达到政权复兴的目标,可以不顾个人名节,因此他的投降最终得到了后世的认可,而于禁的投降行为被理解为了贪生怕死,自然逃不掉遗臭万年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