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北湯村:一年四季皆有景 三年摘掉「貧困帽」

湖州在線訊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這句詩用來形容現在的北湯村再合適不過。當湖州師範學院“浙青春,正黔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這樣一個白牆青瓦、規劃嚴整的村莊時,誰都無法想象,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市級貧困村”。

长兴北汤村:一年四季皆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北湯村民居住的徽派建築

北湯村,地處浙江省長興縣林城鎮西南,由原北湯村、孟鬥村合併而成,區域面積4.75平方公里,轄11個自然村,20個承包組。目前共有農戶737戶,常住人口2302人。耕地4466畝,水塘1500餘畝。如今的北湯村通過特種水產養殖、蘆筍種植、建設花海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休閒旅遊,村集體收入從一年不足3萬元增長到現在每年超過200萬元,在村幹部的領導下北湯村正逐步成為“村在林中,民在花中,遊在畫中”、具有濃郁“水鄉”風情的七彩宜居之地。

长兴北汤村:一年四季皆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採訪村主任黃雙喜

脫貧致富,迫在眉睫

“曾經的北湯村,經濟貧困、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後,全村7公里長的中心路沒有一條是水泥路。2007年是北湯村的一個轉折點,我們北湯村迎來了一位好書記,也正式開啟了北湯脫貧致富的新時代。”北湯村村主任黃雙喜說道。黃主任口中的好書記,就是北湯村黨支部書記、經濟合作社社長汪海浪,正是由於汪海浪開闊的眼界和大刀闊斧的改革為北湯村帶來了發展機遇,用三年的時間帶領北湯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要脫貧,先修路。2007年汪海浪一到任二話不說就先修路,他自掏腰包為村裡修建好7公里的道路,並建好了4.8公里的標準土鬥堤。路修好了,汪書記又開始犯愁了,到底應該如何讓北湯村村民脫貧致富?當下汪海浪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調研,瞭解到一直以來北湯都是“七分田、三分水”的純農業,經濟基礎薄弱,村民增收困難。

致富需要帶頭人。2010年汪海浪開始帶頭種植蘆筍。頭一年,每畝就賺了5000元,這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這下子村民們就好像吃了定心丸,更加堅定的跟著汪支書種植蘆筍。”村民湯滿根如是說。隨著村民們種植技術普遍提高,蘆筍產量也穩步提升,北湯蘆筍遠近聞名經濟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每畝利潤也從最初5000元漲至20000元。如今北湯村早已摘掉“貧困村”帽子,已建有全市首個“全國蔬菜標準園”,被評為湖州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長興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等。

长兴北汤村:一年四季皆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美麗整潔的北湯村

敢為人先,破釜沉舟

步入現在的北湯村,映入眼簾的全都是白牆青瓦的徽派建築,村容整潔,村風和諧,花香撲鼻,綠樹成蔭,讓每一位遊客流連忘返,而這一切還是要歸功於北湯村的新農村建設。村主任黃雙喜說:“2010年,我便開始與汪海浪書記並肩作戰,為建設美麗新北湯四處奔走,那一年新農村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土地流轉開始了。對於村民來說,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可想而知土地流轉的難度。”為了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北湯所有村幹部每天沒日沒夜的幹,白天走訪村民,晚上開完商討,最終全村644戶村民全部拆遷安置完成,所有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這當中包含了北湯村幹部數不盡的血汗和辛酸。

在長興縣城定居已十多年的金偉忠,最近回北湯村老家的次數更勤了,他滿懷感慨的說:“過去我們都想住城裡,城裡的居住小區乾淨整潔,現在我們北湯不僅居住環境不亞於城裡,還更有鄉村的田園風光。”

长兴北汤村:一年四季皆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種植蘆筍

长兴北汤村:一年四季皆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參觀生態農業園

通過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和種植蘆筍,汪海浪、黃雙喜帶領村民擺脫了貧困,但如何進一步幫助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質量,又成為擺在村書記、村主任面前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給了北湯村新的啟發,“北湯村自然環境優越,適合花卉生長,用旅遊業帶動村民就業增收不正是踐行‘兩山’重要思想!”北湯村黨支部委員湯小麗說道。

於是,北湯村開始大力發展農村旅遊業,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開發建設新北湯,投資1.5億元的浙江七彩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的七彩北湯項目年年擴建,形成花卉產業特色旅遊。春天的櫻花、夏天的睡蓮、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月季,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歡迎來自南來北往的客人。

現如今,這個昔日的貧困村,已經華麗轉身為現代的生態農業園,成為集農業產業、休閒娛樂、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2017年北湯村順利取得全域旅遊牌照,整村成為“3A景區”,12月北湯村獲評“2017中國最美村鎮宜居獎”。結合農綜項目發展特色,這個村的鄉村旅遊振興之路已經邁開大步,七彩北湯村一年四季皆有景, 村民吃上“旅遊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