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出尽!万亿资金要进入股市楼市?

昨天晚上,央行是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称为是资管新规。

利空出尽!万亿资金要进入股市楼市?

在央行发布资管新规之后,很多分析和媒体是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回应。

根据从专业分析机构采集的分析来看,尽管专业的分析机构基本上说的都不太是人话,一般读者可能基本完全读不懂说啥,但基本的调子都是乐观的,认为是利空出尽,且对比之前的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相比有超预期的“宽松”表现,比如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可以看做是监管边际放松,呵护市场的表现。

而民间分析家们自媒体则是一如既往的激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老生常谈的用上一次资管新规意见稿时候的文章稍加改动,还是以刚性兑付被打破作为主要“卖点”;

此外,还有的自媒体是非常乐观,乐观在哪里呢?乐观在:银行理财产品不行了,对于楼市和股市是大利好啊,股市楼市将会迎来多少万亿的资金。

那么对于资管新规暴哥怎么看呢?

暴哥觉得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来。

第一,从监管的视角来看。

资管新规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是降低现有金融市场的风险,防止未来潜在风险的增加。为此,目前在理财产品中存在的刚性兑付、资金的循环嵌套、资金的长短期错配以及这些表外的资产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让监管缺位等具体的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就是监管层主要发力的方向。

从本次的资管新规来看,上述发力方向其实并没有方向性的变化(刚性兑付依然会被打破,引发多层嵌套的通道业务依然被限制,容易产生资产泡沫的杠杆水平也在被管制),而只是相对于征求意见稿做出节奏性的调整。

而之所以做出这种调整,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面对现实。比如之前说2019年就要到位,但现在期限延长了,这里面其实涉及到政策和银行等具体整改机构的一种所谓协调博弈。因为作为银行们来说,过去资管模式已经习惯了,且确实尝到了甜头,越慢调整对银行来说越有利。所以银行自身的调整动力其实是不足的。这一点从资管新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银行仍然处于观望状态就能看出来来。

作为监管层来说,最理想的是尽快把所有风险点都堵住,尽快的落实政策,不过如果因为政策调整过快可能带来产生新的调整型风险,那么只能是刹车慢慢来。

所以,可以说是政策呵护市场,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面对现实的举措。

第二,从银行的角度来看。

作为银行来说,天生的扩张的倾向,而在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靠传统的存款——贷款作为发展方向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金融的发展趋势。尤其,在存款利率没有什么吸引力,余额宝们等新兴的类存款产品吸引力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怎么能够把资金吸引过来,弥补存款下滑是银行不得不考虑的。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银行发展瓶颈的创新方向有其必然性。

而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给银行带来的整体收益可能已经不足以抵御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冲击,所以政策要收,非常有合理性,但对银行来说,下一步怎么能够平衡理财产品端的负面作用,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可能才是更为重要的。

银行怎么办呢?根据暴哥观察,靠自己够呛,只能是靠政策。像这一次公布的资管新规,银行是赢得了一些时间。但其实银行从政策要的东西远比时间多,比如明眼人都知道余额宝一直在受限,除了监管的需要,最大的受益者其实就是银行体系,让存款回到银行。

而放开存款利率限制(吸引人们存款),降低银行的准备金率等等一系列的办法,其实都是为了让银行能够获得平抑资管政策带来负面效果所做出的的政策努力。

第三,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

这一点暴哥觉得可能最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向性变化,决定万亿理财产品的资金是否会到股市、楼市、债市(还有外海)中去。

为什么暴哥说投资者的判断最为重要呢?因为尽管银行会主动在产品端做出调整,到最终资金朝哪走其实决定权在于目前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投资者。也就是说,判断这些投资者的行为才是真正有用的,不然其实任何脱离投资者本身行为的分析都是空谈。

那么投资者会怎么选?暴哥判断:

现有的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该说以保守投资者为主,以被动投资者为主。

保守和被动就意味着,像股市这种以主动投资和波动性著称的市场其实可能根本就不是这些投资者的菜。很难想象,一个追求百分之四点几的保守投资者会在短期之内摇身一变就成了能够忍受股市波动性,追求超额收益的风险投资家。

如果股市现有的吸引力足够,那么上述改变可能还顺理成章一点,但如今的股市状况,暴哥觉得可能更难吸引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进入股市。

对于楼市来说,可能从传统国人的投资思维来看,更容易承接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但是,这里有几个很关键的问题值得思考。第一,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一年期以内的,3个月、半年的为主,这个期限和投资楼市这种长期的投资行为,逻辑上存在长短期的错配。也就是说,现在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这些人本身就是想要短期的产品,而不是长线钓大鱼,这个初衷如何转变?很难。

第二,其实楼市是一种负债式理财方式,投资楼市不是一锤定音,意味着后续需要不断的持续投入,而理财产品是一种权益式的理财方式,一次投入就不需要后续继续了, 没有负债的压迫感,能够保持流动性。这个根本性的分歧,可能也不能短期就有变化。

另外从人群结构分析,购买理财产品的人主要是40岁或者以上的为主,已经拥有了住房,考虑到现在国家住房政策的限制,原本他们想买房也存在着政策约束。

所以,楼市可能也不是资金的好去处。

那么资金究竟会流向哪里呢?

安全且收益率和理财产品类似的债券市场可能会是一个去处。再就是我们不要忽视一点,就是尽管未来刚性对付会被打破,但人们对于银行的信任感其实暴哥觉得不会很快就消除,即使净值管理采取和公募一样能够让投资者感受到的可以亏损的市值管理方式,也是这样。

真正“驱赶”一部分投资者离开银行理财产品的其实可能是投资者门槛这一条,对于资产净值不符合要求,收入不符合要求的人群,可能会转而寻找新的类似的投资产品替代。比如说货币基金等等。(公募基金能不能吸引到被动投资者可能还是要看股市等市场的市场氛围)

还有一个渠道是海外投资。不过这里涉及到资本管制,以及接踵而来的人民币可能快速贬值的问题,简单想一下国家也不会让自己身上的麻烦再多一点。

所以,总结一下,暴哥觉得,新的资管新规,你可以说是相对于此前资管新规的利好(终归比之前的意见稿好);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说,对于市场流动性的短期扰动,人们的预期也有有益的变化。这些好的方面,本身会作用到股市、债券等对情绪短期敏感,且能够及时反映投资者情绪变化的市场中来;

不过就中长期的影响来说,可能债券市场最为受益。而股市和楼市有各自的问题,不见得能够获得什么太大的好处,起码主动谋求进入股市和楼市的资金不见得能够弥补银行理财产品萎缩导致的资金从股市和楼市抽水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