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两个东方大王朝之间精彩纷呈的大碰撞

唐太宗李世民征战一生,没想到却栽在了高句丽手上。讨伐高句丽成了他一生最大的败笔,伤不起的他直到临死前,还在调集大军、打造战船,准备一举灭掉高句丽,遗憾的是他最终却输给了时间。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公元649年7月),大唐帝国皇帝李世民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决心继承他老子的遗志,彻底解决北方边患高句丽问题。遂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开始对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联合朝鲜三国中的新罗,对另外两个国家——高句丽和百济实施打击。

一千多年前两个东方大王朝之间精彩纷呈的大碰撞

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起,趁唐军主力在东线与高句丽打得难解难分,无力西顾之际,位于西南方向的吐蕃在其与吐谷浑交界的边境地区频频挑起事端,制造边境冲突,为下一步入侵吐谷浑寻找借口。

当是时,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丈夫)死后,由他的孙子芒论芒赞赞普继位。芒论芒赞年幼,吐蕃的军政大权就落到了大相禄东赞的手里。禄东赞在吐蕃的历史进程中绝对称得上是一位牛人,他在松赞干布的基础上把吐蕃推向了更加强盛的时期。

吐谷浑早在贞观九年(634年)就被唐军打服,归附于唐朝,成了唐朝的属国,现任国王诺曷钵还被唐高宗封为驸马都尉,其夫人为李唐宗室女弘化公主。因此,冲突发生后,双方都派代表来到长安互相指责。唐高宗苦于腾不出手来(这里有个情况要说明一下,大家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大唐横扫六合、征战八方而误以为唐初的军队多如牛毛,实力超凡。其实经过战乱,唐初的人口已下到隋朝时的三分之一,可供调用的军队也不是很多,用在一场战争上一般也就十来万人马。这些军队东征西讨不断调集,经常是顾得这头又顾不了那头,也挺不容易的),表面上装作两边都不听,实则还是偏向吐谷浑。

事物的变化往往取决于内因,当时的吐谷浑有点像今天的乌克兰,思想并不统一,国内从朝廷要员到普通民众都分成两派,一派亲大唐,一派亲吐蕃。有个叫素和贵的大臣就是十足的亲吐蕃分子,他带上自己能搜集来的所有机密文件逃到了吐蕃。使禄东赞对吐谷浑内部大到政治、经济、军事,小到山川隘口,兵力布防等都了如指掌。

龙朔三年(663年),就在唐军于朝鲜半岛四次击败日本军队,焚烧日本战船四百艘的时候,禄东赞亲自挂帅攻打吐谷浑,大破吐谷浑军,吐谷浑王诺曷钵带领残余数千帐弃国逃到了唐朝的凉州,吐谷浑汗国至此宣告灭亡。

禄东赞一面屯兵于青海,一面派特使到唐朝指责吐谷浑,并向唐朝请求和亲,被唐高宗拒绝。禄东赞此举无非是要为发兵灭了吐谷浑做开脱,也想让唐朝承认吐蕃占领吐谷浑的既成事实,窝了一肚子火的唐高宗自然不会答应。

一千多年前两个东方大王朝之间精彩纷呈的大碰撞

乾封二年(667年),禄东赞病逝于吐谷浑,其子尊业多布继任大相。由于唐朝在东线朝鲜战场上抽不出身,眼睁睁看着吐蕃吞并了吐谷浑成也一时无能为力。而占有了吐谷浑的吐蕃,也算是完成了统一羌族各国的大业。但吐蕃的扩张野心远远不会就此停止,唐朝也不可能任由其扩张而无动于衷,两个王朝之间的一场大战避无可避!

唐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终于把手伸向了西域。是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唐被迫罢安西四镇。大唐想不出兵也不可能了。

唐朝方面为了打击吐蕃、光复吐谷浑,出动五万(一说十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回青海,任命当时在朝鲜战场上威名赫赫、被誉为“三箭定天山” 、“神勇收辽东”的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今西藏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总管。领兵讨伐吐蕃,以夺回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为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全部都在新疆境内,而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员大将却领着唐军浩浩荡荡向青海进发。既然要收复位于新疆境内的四镇,为什么要向青海进发呢?

实际上从薛仁贵的“逻婆道行军大总管”的头衔来看,这支大军是冲着吐蕃的都城逻娑去的(“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唐朝方面判断吐蕃既然是“大举入侵”西域,其国内必定空虚。吐蕃进攻西域的关键在吐谷浑,薛仁贵只要夺取了吐谷浑,就能成功切断吐蕃与西域之间的联系,进可以直捣逻娑,退可与镇守安西的唐将会合夺回四镇。因为唐朝之前已经派大将阿史那忠在西域领玉河军救于阗。在薛仁贵出兵的同时,唐又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可见,唐朝为这次征战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薛仁贵用的是“围魏救赵”之计,又兼西域方面的唐军起牵制作用,这一战略部署就俩字:完美!

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位于青海湖南,东至碛石军,西至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赤岭,西北至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确实乃青海之要津。薛仁贵率军经鄯州 (今青海乐都)一路行军至此。只见一片冰川雪域,地势万分险要。

一千多年前两个东方大王朝之间精彩纷呈的大碰撞

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他判断:吐蕃军由黄河河口而来,乌海城是必经之地,只有尽快拿下乌海(今豆错湖),唐军才有胜算,一旦贻误战机,不但失去天时,还会失掉了地利。到那时不用敌人来打,严寒和饥饿就能让五万大军不战自溃。而乌海险远,辎重车马不便于长途奔袭,薛仁贵就留郭待封率2万人马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亲率主力,轻装奔袭乌海。

首战,唐军与一万多吐蕃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此时薛仁贵心中一定又想起自己仅率两千人攻入高句丽重镇扶余城的辉煌时刻,“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的歌声似乎又回响在这茫茫高原雪域。

但郭待封并没有遵守薛仁贵的指令,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而是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到达乌海城与薛仁贵会合。郭待封行至半路,吐蕃的20万大军突然从天而降。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

八月,吐蕃军在论钦陵指挥下,在大非川以40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又无粮草军需供应,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与钦陵约和而还”,唐残兵得以生还,吐谷浑被并入吐蕃,逃亡可汗诺曷钵回到故地的愿望至此彻底破灭。

一千多年前两个东方大王朝之间精彩纷呈的大碰撞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一般认为,薛仁贵此战已获得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功亏一篑。事实上,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导致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即使郭待封完全执行薛仁贵的命令,唐军也未必就能稳操胜券。

因为当时吐蕃军的统帅,是吐蕃历史上的第一名将,有战神之称的论钦陵。论钦陵是大相尊业多布的儿子,禄东赞的孙子,全名为噶尔.钦陵,“论”是吐蕃对王族的称呼。薛仁贵采用的战术确实出乎论钦陵的意料,但论钦陵临危不乱,及时调兵遣将。还值得注意的是,参加大非川战役的吐蕃军有40万,而据考证吐蕃即便是最顶盛时期,其常备军才46万,除去留守国内和进入西域的部队,可以得结论,这40万参战部队不可能全是吐蕃人,除苏毗、羊同以外,大部分应该是吐谷浑人。袭击郭待封的20万人马,应当就是吐谷浑军(由此可以看出吐谷浑国内亲吐蕃势力相当强大),由此才能解释得通,为何一下子冒出那么多敌人来。

因为论钦陵要从国内调兵一是时间上来不及,二是必须经过乌海,而乌海已控制在薛仁贵手里,严阵以待;要想从西域调兵也非易事,那儿还有阿史那忠和阿史那都支在那里对峙着。故而论钦陵当机立断,判断薛仁贵亲率主力,轻装奇袭乌海,粮草辎重必然留在后头,旋即调遣吐谷浑军队,袭击了唐军粮草、辎重,切断唐军后备补给。吐谷浑军来自伏罗川和伏俟城两个方向,因而能轻松地绕开了薛仁贵镇守的乌海。

大兵团作战,后勤供给是第一要务,更何况是冰川雪地作战,失去后勤补给,薛仁贵只能退出乌海。论钦陵从容收复乌海,再陆续召集各部人马,吐蕃最后集结了40万大军,当然,有些是陆续增援赶过的,这也是论钦陵直到八月才逼迫薛仁贵决战的原因。

此战双方各自因势利导,避实就虚,攻击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战术、用兵都很高明。但吐蕃熟识地理,兵力也占绝对优势(40万对5万),同时论钦陵及时借助了吐谷浑的力量,采取正确的战略部署,因此取得了最终胜利。可以说此战胜败的关键,在于吐谷浑军队协助唐军还是吐蕃军。

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是有可能的。但他的行动未必就全错,因为粮草、军需是生命,如果郭待封不及时跟进,薛仁贵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乌海地方,盛夏积雪,冬则羊裘数重,连吐蕃人都受不了)?就算按薛仁贵的部署,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论钦陵只需切断补给线路,薛仁贵也只有撤军一条路。不管战略多么完美,战术多么高明,在粮草辎重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薛仁贵也不可能往前打到拉萨去。可见,薛仁贵在乌海得手后,战斗经验同样丰富的郭待封去运送辎重是确的。因此,大非川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郭待封,当地吐谷浑军队的及时介入才是关键。

一千多年前两个东方大王朝之间精彩纷呈的大碰撞

此战虽然唐军损失惨重,但吐蕃也好不到哪去。论钦陵已调动了一切可调的人马,甚至包括西域方向的主力,并且是元气大伤,否则他不会轻易与薛仁贵讲和。咸亨元年初吐蕃入侵西域势头之盛,前所未见,但此战过后不见有更进一步的行动。后来于阗王伏闍雄更是仅凭自身的力量,就成功地驱逐了吐蕃,受到唐朝廷的封赏。可见吐蕃为集中力量对付薛仁贵率领的逻娑道行军,不惜撤出了其在西域的主力,吐蕃在西域的势力也因此遭到了削弱。

大非川之战的胜利,使吐蕃获得了对西域诸羌的绝对控制权,吐谷浑已事实并入大吐蕃的领土,西域诸羌也基本被吐蕃统一。但吐蕃兼并诸羌、扩张领土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吐蕃东南部,包括现在的四川、云南等地,还生活着许多古老的羌族部落。如《隋书 西域传》里就记载有附国。有国王,统率二万余户,地在成都西北。附国东面又有嘉良夷,东北面有党项,西面是女国(苏毗),另外还有许多散居深山穷谷中的诸羌,风俗类似党项,有些属吐谷浑,有些属附国,其中据传还有一个“东女国”,风俗类似女国苏毗,因在苏毗东边,故称东女国。苏毗在唐时已被吐蕃所灭,东女国则一直存在,后迁入唐。

隋朝时,附国、嘉良夷等诸羌均来朝贡,隋炀帝设诸道总管这些内附部落。唐沿隋制,剑南道设诸羌羁縻州168个,管理这些诸羌部落,分属松州、茂州、巂州等都督府。

在松赞干布时代起,吐蕃已开始了向东南诸羌实施兼并。公元634年至638年,松赞干布先后占领党项、白兰等羌部,而后又率大军攻松州,接着就是松州之战,唐将牛进达率军获得松州大捷。至于附国什么时候被吐蕃所吞并则未见诸记载,唐时已不见附国之名,但松赞干布率军攻松州时,应当经过附国,由此推断在松州之战前,附国已被吐蕃吞所占。

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禄东赞率军攻取生羌十二个州(生羌可能是指当时文化程度更落后的羌族)。唐剑南道所属诸羌陆续被吐蕃占领。至唐肃宗时,除少数羌族内迁外,其余诸羌都被并入吐蕃。至此,吐蕃兼并诸羌州成功,建立羌族统一国家的事业基本完成。

除诸羌之外,我国的西南部还生活着诸蛮。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禄东赞之子,大相尊业多布率兵攻西洱河一带诸蛮。唐在茂州筑安戎城,阻断吐蕃通诸蛮之路。尊业多布以熟悉地理的生羌为向导,攻拔安戎城,增兵驻守,西洱河一带诸蛮相率降附。

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器弩悉弄赞普亲征今云南丽江一带的乌蛮。吐蕃史载器弩悉弄赞普“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兵精国强,为前王所未有”。可惜,这位前所未有的赞普于长安四年(704年)在征蛮的途中死于军中。

与吞并诸羌不同,诸蛮与羌族种族不同,吐蕃几代赞普连年征伐,也未能完全征服诸蛮。到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南诏国与唐失和,降附吐蕃。南诏是西南诸蛮自己建立起来的大国,吐蕃获得这个大附属国,国势终于发展到了最高点。

吐蕃军事力量强大,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要提高经济文化水平,就当时的条件,必需发展农业,虽然禄东赞的划分田界使吐蕃步入了封建社会,但高原苦寒的地理环境一直制约着吐蕃的经济发展。走下高原,向周边扩张更多的领土,大力发展农耕,是吐蕃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之路。

从松赞干布始,吐蕃以逻娑(即拉萨)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领土,终于建立了大吐蕃国,吐蕃土地也从纯粹的高原类型增加了不少丘陵和平原。《新唐书·吐蕃传》:“东与松、茂、巂接,南极婆罗门(尼泊尔),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员万余里,汉魏诸戎所无也”。事实上,这里描述的还只是唐高宗时吐蕃的领土,后来的吐蕃疆域比这时候要大得多。

但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是,吐蕃不断扩张的脚步总是向东迈进的。虽然西南的婆罗门早已是吐蕃的属国,可是吐蕃向西、向南的扩张也仅到此为止。究其原因应该是受海拔和气候差异的影响,南亚的印度、缅甸气候条件不适合习惯于高寒地区的吐蕃人。虽然吐蕃占有婆罗门,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天竺,虽然王玄策只带着不足万人的婆罗门和吐蕃骑兵就轻而易举地灭掉中天竺,虽然东方有巨人般的大唐王朝,但吐蕃情愿不代价地与巨人争夺土地,也对唾手可得的天竺(今印度)不感兴趣。

一千多年前两个东方大王朝之间精彩纷呈的大碰撞

然而当时的大唐王朝也不是好惹的。或许吐蕃真的有种生不逢时的宿命,又或许强者与强者之间的较量才会让历史更加精彩纷呈,吐蕃虽然赢得大非川之战的胜利,也在西南扩张中势不可挡,但唐蕃之战仅仅只是揭开了序幕,大唐的反击战也即将开始……

吐蕃在取得大非川战役的胜利之后,曾派遣使臣论仲琮入唐议和。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吐蕃又派论吐浑弥请和。但两次唐高宗都没给好脸色。以当时大唐帝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这样窝窝囊囊的议和,威严何在?

而吐蕃这一边,对议和之事似乎也只是停留口头上而已。他们连年累月四出征战,并且不管他们如何不愿,都避免不了会损害到大唐的利益,两强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吐蕃攻鄯、廓、河、芳四州,杀略吏及马牛万计。唐高宗派出两位王爷征讨: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相王李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鸿胪卿萧嗣业等。这二路王爷率领一大批名将,居然还是吃了败仗!吐蕃乘胜进袭叠州,破密恭、丹岭二县,又攻扶州,败守将。此时,唐高宗赶忙搬来朝鲜战场上另一位神话般的人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抗日名将——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但即使是有出将入相之才的刘仁轨也未能占到丝毫便宜。

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正月,唐高宗命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兼鄯州都督,代刘仁轨于洮河镇守,又于关内、河东募精兵猛将出击吐蕃。九月,李敬玄率工部尚书刘审礼、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等又一大批名将,与吐蕃会战于青海。

这场青海大战,最后决胜负的地方还是在大非川,而这次失败的一方仍然是唐军,而且败得很惨。工部尚书刘审礼战没了,李敬玄只得退至承风岭。承风岭山路碍险,吐蕃大兵压进,李敬玄眼看已经无路可逃。此时幸亏旁边还有一员猛将——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黑齿常之亲率五百名死士,趁夜偷袭吐蕃营寨。吐蕃以为唐军已是瓮中之鳖,没想到对方会来这一手,一时惊慌失措,黑夜之中不辨敌我,自相躏蹋,黑齿常之这才引着李敬玄逃脱。《旧唐书》上说“敬玄仅脱”。大非川简直成了唐军的伤心地!

第二次大非川之战,唐军又再次全军覆没,生还者寥寥,不是战死,就是被俘。吐蕃在与唐朝的多年交往和交战中,觉得唐朝有许多先进的东西可以为他们所用。所以他们对俘获的唐军,除了觉得没用的俘虏就地咔嚓以外,大多数精壮的和有一技之长的唐兵,他们会抓回去做奴隶。由此也可以看出,不管古今,只要长得一付好身板或者掌握一技之长,即使被坏人甚至是敌人抓去,也能活条命。比如被俘的唐军中有个副总管叫王孝杰,他没有被杀,也没有当奴隶,反而过得有滋有味的,原因竟然是吐蕃赞普觉得王孝杰的相貌长和他死去的父亲撞脸(长得很像他父亲)。这位赞普因为父亲死得早,有点思父情结。对王孝杰厚敬有加,王孝杰也因此过了一把吐蕃“太上王”的瘾,不过后来他还是逃回了大唐。

唐高宗名为“高宗”,但能力和水平却高不到哪里去,对吐蕃是屡战屡败。史书也评价他“儒仁无远略”。在处理武昭仪的问题上颇多诟病。但就是这位受人诟病的武昭仪,一改高宗的孱弱,把大唐(或大周)的国力提升了好几个台阶。在与吐蕃的抗衡中又重新占据上风,进而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大唐发兵收复西域。与老赞普撞脸的王孝杰,由于在吐蕃生活过,对其中的虚实比较了解,被武则天诏封为武威军总管,率西州都督唐休璟、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讨伐吐蕃。唐军大破吐蕃兵,收复四镇,唐朝重新将安西都护府更置于龟兹,派兵镇守。

王孝杰一战成名,取得了连薛仁贵、契苾何力、黑齿常之这些威赫赫的战将都没能取得的对吐蕃的大胜。整个战争过程史书上并没有做详细记载,但战果却显而易见。武则天听到捷报“大悦”,谓侍臣曰:“昔贞观中贝绫,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恳,深是可嘉。”

一千多年前两个东方大王朝之间精彩纷呈的大碰撞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武则天的用人之道,王孝杰逃回大唐,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败军之将,而且还长像敌国领袖的父亲),反而得到了重用,最后利用其对吐蕃的熟悉和了解,一击得手,难怪那时有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将领为大唐所用,大唐的用人之道确实有很多地方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王孝杰收复四镇后,朝中居然还有人提出要放弃西域四镇,但武则天采纳了右史崔融的建议,没有放弃。这也是为什么武则天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原因之一。

王孝杰收复四镇后,吐蕃与大唐之间在西域和青海又发生了多次战争:先是吐蕃大将勃论赞刃与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合兵南侵,王孝杰迎战于冷泉,败吐蕃与突厥联兵。唐碎叶镇守使韩思忠攻打吐蕃泥熟没斯城,破之。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论钦陵、论赞婆举兵攻打滥洮,王孝杰以肃边道大总管讨伐,双方大战于素罗汗山,唐胜吐蕃败。王孝杰几乎成了打吐蕃的专家,但后来担任朔方道总管时与吐蕃作战失败,并被免官,失败原因及具体战事史书未见记载。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论钦陵、论赞婆又攻凉州,杀都督(王孝杰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打了败仗)。此时的论钦陵已经成为吐蕃大相。此仗打完,他又派使者到唐朝请和,约罢四镇兵,并要求分西突厥十姓的土地给他。武则天派通泉尉郭元振出使到吐蕃交涉。

一千多年前两个东方大王朝之间精彩纷呈的大碰撞

郭元振与论钦陵唇枪舌剑,双方你来我往,互相辩论。郭元振一上来就质问:“你父亲禄东赞事我大唐,发誓永远和好,现你连年用兵,父通好,子用兵,岂不是不孝?禄东赞侍奉大唐,你倒背叛,岂不是不忠?”

论钦陵说:“所以我不是来请和了吗?天子许和,两国罢兵,不就好了吗?让十姓突厥、四镇各建君长,难道不比大唐自守来的好吗?”

郭元振:“十姓突厥、四镇归入大唐已久,自古以来就是大唐的土地,是大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况且十姓突厥、四镇与吐蕃民族血缘不同,你何必觊觎。”

论钦陵:“如果我贪得土地,甘州、凉州不是很近吗?突厥诸部碛漠广莽,去唐远甚,我要土地哪有跑一万里地以外去争土地的?青海地势险阻,唐必不能从此深入。十姓突厥、五弩失毕部地通吐蕃要害地势,很容易来侵,所以我要求唐撤四镇守兵,分十姓土地,这是为了吐蕃的安全。”

论钦陵说的确实也是实情,但唐朝以前对吐蕃作战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在于西域的失控,如今既已收复,焉有拱手相让之理?何况西域一失,吐蕃控制沙碛,河西诸郡都将受到威胁,伊州、西州、北庭、安西等地将全部失去,唐朝当然不可能放弃西域。因此双方谈来谈去始终都不肯让步。

郭元振因为唐朝打了几次胜仗,腰板也硬了;论钦陵自负战神,口气也不弱。最后论钦陵派人跟随郭元振直接朝觐武则天,当面向武则天提出要求。

郭元振也够老辣。他向武则天建议,向论钦陵提出要青海和吐谷浑的土地,大家以土地换土地,既不失和解的意思,大唐也不吃亏。同时郭元振还献上一计:“禄东赞一家三世为大相,立功甚大,但难免功高盖主。论钦陵专国事已久,诸弟皆才略沈雄,各领方面兵,吐蕃朝中君臣俱惮之。器弩悉弄赞普现已成年,我观此人也有雄才大略,必然要收回权力。两者势成水火。现吐蕃因连年战事,财政负担徭役过重,早已厌战。论钦陵自忖战神,拥兵专权,独不愿讲和。我们只需每年派去和谈使者,让论钦陵每年都拒绝我们,如此吐蕃民众必然对他愈发不满。不满愈深,望和就愈切,论钦陵就是想大举用兵也难了。等到上下猜疑,吐蕃必发生内乱。我看到时候论钦陵自身都难保。”

武则天是什么人啊,这么好的建议当然采纳。汉族人在政治上的老辣果然起了作用,事情完全按意料发展。器弩悉弄对论钦陵逐渐不满,与大臣论岩等密谋,乘论钦陵外出,托言打猎,勒兵杀了他的亲党2000余人。论钦陵举兵对抗,器弩悉弄赞普亲自讨伐。未战,论钦陵手下便四散溃逃,论钦陵势穷自杀,左右殉而死者百余人。一代战神就如此陨落。他的弟弟论赞婆率千余人,儿子论弓仁率吐谷浑七千帐归降唐朝。

大唐(或大周)靠政治计谋,不费一兵一卒,得人又得地。武则天封论赞婆为郡王,论弓仁为郡公,皆赐铁券,礼尉良厚,使率领部众为唐镇守边境。守什么地方呢?就是河源,即黄河口,也是唐蕃边境的要塞。唐朝惯用少数民族降将打少数民族。这种招数也是绝了,高,实在是高!

吐蕃经过此次内乱,一时不振,暂时无力对外扩张。以后唐蕃还发生过几次战争。吐蕃攻凉州,御史大夫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总管,率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出讨,唐休璟斩首二千级。吐蕃于是派遣论弥萨来唐朝请和。尔后器弩悉弄赞普自将万骑攻悉州,都督陈大慈四战四胜。吐蕃只得献良马、黄金,来求婚。总之,吐蕃内乱之后,唐蕃争战,唐朝胜多负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