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來第一人的曾國藩

五百年來第一人的曾國藩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百無一用是書生”,自我記事的時候起,就深受這句話的影響和傷害,因而感觸至深。後來又讀到唐人的詩裡邊也有類似的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可見,書生無用的論調是由來已久,在中國人的思想深處是紮了根的,可謂根深而蒂固,影響了中國人很多年。

想來也是,世間平庸的讀書人太多,每到國家危難之際,柔弱不堪的書生只能束手無策,坐以待斃。即使和平時期,死讀書的書呆子也是謀生乏術,如范進之流,不文不武,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所謂“上人憎,下人厭”,被人瞧不起,被人糟踐得不成樣子。過去還有一句話叫“九儒十丐”,就是說讀書人僅僅比乞丐高一個檔次,或者說就是斯文乞丐而已,說句不好聽的話,書生的生存狀態,(當然是指那些不發時不走運的族群,可惜這是最大的群體)完全就是忍辱偷生苟延殘喘而已!活得比一般販夫走卒還要悽慘百倍。

然而,世間事也不盡然,歷史上名人名相,青史留名彪炳史冊的往往都是讀書人,也就是讀書人中發達了群體,也就是俗稱的社會精英。他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及第之後,鯉魚躍龍門驟然顯貴,從此脫胎換骨告別了悲慘的人生。也就從這個時候起,他們實現了華麗轉身,魚化為龍破繭成蛾,完成一次壯麗的人生大反轉。

由現在上推五百年,就到了大明王朝,那時出了一個了不起的書生,做學問做到了極致,創立了中國儒學最有名的一支流派——心學。做事呢?以書生的身份做了軍事統帥,短短几個月就平定了寧王的叛亂,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一生的功業達到了極致。再過三百年,大清王朝的天空,又誕生了一顆巨星 ,同樣以書生典戎,歷盡艱辛,屢敗屢戰,克平世亂,穩定了東南半壁江山,從而讓大清危而後安,又延續了差不多半個世紀,這位中興名臣就是舉世皆知的曾國藩,同樣的一個書生,卻成就了一番空前絕後的大功業,其影響力至今不衰。

五百年來,由普通的讀書人而變成巍峨的儒家君子,進而出神而入聖,大概只有王陽明和曾國藩這兩個人了。著名學者胡哲敷曾說:“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精神上表現出來,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二人都是以書生而克平世亂,都是在千辛萬苦中,把學問事業磨練成功,都是戎馬倥傯之間,讀書為學不倦。”他進而將兩人做了對比,認為二人的區別在於,王守仁是高明之人,其為學途徑偏於上達一方面,於下學功夫則言之頗少;而曾國藩則是篤實一路,處處腳踏實地,故其為學途徑最合於下學之門。怎麼理解呢?就是王陽明是天才的路子,他的學問是智慧很高的人才能領悟學會的,一般人不但做不來,學得不好的話還可能要出問題。這就好比人家王陽明可以坐電梯從一樓直達十樓,而一般人沒有電梯可坐,只能老老實實地爬樓梯。曾國藩就是這樣,天生並不特別的聰明機智,就是一味下苦功,辛辛苦苦爬樓梯,經歷千難萬險,一樣也到達了成功的彼岸。

世間的人,像王陽明這樣高明智慧的人畢竟鳳毛麟角,幾百年未必能出一個。更多的人都是像曾國藩這樣才智水平一般般,普普通通,既不是特別的聰明伶俐,也不見得就蠢笨如牛,因而,曾國藩的成功路子就是普通人應該效法而走的路子。由此可見,近代百年以來世人吹捧追隨曾國藩不是沒有緣由的。

胡哲敷經過反覆的論證,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世人學曾國藩無論如何都不會出岔子,也就是走曾國藩的為學事業之道是不會發生弊端的,一句話,曾國藩是走大路的,而走大路是任何時候都不會錯的。由此可知,即使高明的人,也應該走這條路,遲鈍或資質平平的人,更應該走曾國藩這條路。他說,下學的功夫如此,上達的功夫亦不過如此。

曾國藩的治學與處事之道,就在於他對學問的見解,不與凡俗同,而自己又能俯下身子踏踏實實去身體力行,千折百回,不屈不撓,最後做出了光輝的榜樣,這就見得曾的學問是從實踐中得來的真學問。總而言之一句話,學王陽明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學成功的,既學不來也不必學,弄得不好就會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結果,而曾國藩的路子是人人應該學也學得來的,既穩妥又保險。

胡哲敷還有一段話,雖然說的是民國時期的情況,但我認為也完全適合今天我們這個時代。他說:“ 今之社會,無中心標準之社會也!上至國家禮法政令,下至鄉曲小民之一行一動,莫不人自為之,此猶大自然之民也,安能立於今之世乎?”反思我們這個時代,不能不發出深切的感觸。當今時代最大的弊端可不就在於人人就像大自然之民一樣各自為政嗎?誰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嗎?這個時代最缺乏的就是一箇中心之標準,人心無所歸依,缺乏明確統一信仰的社會如一艘航海的巨輪失去了壓艙之物,變成沒有重心的漂浮之物,茫茫大海之中隨波逐流,實在是危險至極也!

世路茫茫,滄海桑田,如今我們仔細回顧來路,幾百年來一座雄偉巍峨的高山就矗立在民族的征途上,而我們這些不肖的子孫竟然看不到。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座雄偉高峻的高峰,如燈塔一樣照耀著我們這個民族曾經走過的路,也指引著我們將要走向的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曾國藩的確值得每一個國人去探究與效仿,從而定下心來走他那樣的路,而且毫無疑義的是那是一條通向成功的路。

看看五百年來第一人的曾文正公,“書生無用”的言論還值得一駁嗎?!這使我又想起了辜鴻銘諷刺袁世凱的話:“除了老媽子倒馬桶不需要學問以外,我想不出世間還有哪些沒有學問就能弄好的事!”

近些年來興起的曾國藩熱誠然是勢所必然的,中國人是到了該找回丟失已久的中心標準的時候了,怎麼找?只能從曾國藩這位中國傳統文化冶煉出的典型人物身上去找回我們失去已久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不僅是要向曾國藩這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座高峰致敬,更要從他那裡尋到新的自強之路!

目前來看,研究曾國藩的書籍資料異常豐富,大大方便了普通人通過閱讀從而走近這位歷史巨人,領悟他的精神,學習他的治學與處事為人 方法。我自己這幾年來也看過很多關於曾國藩的各種書籍資料,如《曾國藩傳》、《曾國藩家書》以及他的各類文章集子,如文章、奏摺以及據說是他所撰的相面方面的書《冰鑑》,有關他的逸聞軼事野史稗說更是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材料既然如此之豐富,可見了解曾國藩絕非一件難事。通過廣泛的閱讀從中可以感知曾國藩這個人實在不簡單。在洋洋灑灑的各類書籍資料中,從字裡行間,處處可以看到曾國藩這個人內心的深厚度和寬廣度,也看到這個人巨大的憂鬱和悲涼。仕途還算順利的曾國藩,十幾年的京官生涯過得也非常的不容易,“窮京官”“窮京官”在他身上體現得格外分明,世態的炎涼,官場的冷漠,人情世故冷暖人間,都在錘鍊鍛造著這位偉人,他有喜也有悲,有大喜也有大悲,尤其奉旨辦團練以來,處處受氣動輒掣肘,無職無權的他雖然在家鄉奉旨辦事卻處境艱難,舉步維艱之謂毫不誇張。在長達十數年的軍旅生涯中,他所遭遇的艱險數不勝數。然而他以屢敗屢戰的精神一路走下去,直到大功告成,有心的讀者可以沉下心來好好讀一讀他的傳記。

作為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國藩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以知識的學習,內心的冶煉,可謂盡得“大學精神”,也就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的傳統文化精神。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歷史上自孟子以來所提倡的儒家人格的最高標準,那就是“內聖外王”,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學者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和道德境界都在曾國藩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曾國藩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仁”的精神,他寬厚、智慧、誠實、博大,還得加上弘毅、忠誠和擔當。一個君子所要求達到的最高標準:立德、立言、立功、立行他無一不做到,而且無一不是做到了極致。所以,蔣介石先生對曾國藩推崇的五體投地,他讚譽曾國藩為“一代完人”,中共領袖毛澤東對自己家鄉這位先賢也是推崇備至。

那麼,我們現代人應該從曾國藩那裡學些什麼呢?

我認為首先要學習的就是他對國家的高度忠誠,當然他作為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忠於大清的君主也是時代使然,有其一定的侷限性。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忠誠於國家與民族的崇高利益是當今每一個人都應自覺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使命與職責,小百姓也有小百姓的責任與擔當。

縱觀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王朝史,每到國家危難的緊要關頭,總有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碧血長空,忠烈千秋。孔子云“五百年必有聖人出焉”,按照老聖人的說法,自他以後五百年,出了一個董仲舒,世稱“董二聖”,將儒家學說上升到國家統治的層面。在董仲舒之後又五百年,南宋出了一個朱熹朱聖人,重新整理儒家學說,創立了宋明理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大聖人。自南宋到晚清,差不多又是一個五百年,於是曾國藩又應運而生,成為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儒家的大聖人,文治武功達到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度。這四個大聖人,一脈相承生生不息,撐起了儒家文化的燦爛星空。

當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後,麾下的湘軍達十幾萬,可謂手握重兵,登高一呼應者如雲。而朝廷方面,孤兒寡母江河日下,如果在這個時候曾國藩要取而代之並非難事。他的老友王闓運就多次勸他叛清自立改朝換代,其最著名的一句說辭就是“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據說曾國藩一言不發,一邊閉著眼睛聽著,一邊用食指蘸著茶水在桌子上畫著,王闓運一看,原來滿桌子都寫滿了“悖論”二字,王闓運看過後羞慚無地,灰溜溜地離開了曾國藩的幕府。此事一度傳為美談,可以想象的是,這件事傳到慈禧太后的耳朵裡時,年輕的太后會怎樣長長地出了一口氣,高高懸起的心總算放下了。試想,此時的曾國藩,如果真要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偌大的大清,還有誰能阻擋得了他!

一生飽受儒家忠孝仁義教育的曾國藩,怎麼會做背叛君父的大逆不道之事呢!當然,清朝的統治者不能不這樣想,畢竟曾國藩是漢人,而且還是功高蓋世手握重兵的漢人,怎麼能不讓孤兒寡母的滿清朝廷惴惴不安心驚肉跳呢!曾國藩當然深諳此道,知道功高震主的利害關係,讓主上憂疑猜忌畏懼的臣子歷朝歷代可有過好下場的!漢初的韓信就是最好的例子,韓信的下場怎麼樣?曾國藩焉能不明白此中的隱患。於是,抱定了忠於大清王朝的宗旨,他毅然解散湘軍,自己解除了自己的兵權,再經過一系列的動作,多次向同治帝上奏陳明自己忠於大清的心跡。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終於解除了朝廷對自己的疑懼猜忌,君臣相安無事,曾國藩贏得朝廷更大的尊重與倚賴。

功成名就之後的曾國藩,一心效仿和傾心的是老莊的哲學,一心想的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巨大成功,這就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和做到的了。他的弟弟曾國荃也不理解,罵自己的兄長迂腐和窩囊,一肚皮怨氣無從發洩。可見曾國藩的見識的確遠遠高於世俗之人。他的所作所為,正是以他過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己的名節。

對國家高度忠誠,對家庭則終身簡樸務實,言傳身教,保留了耕讀傳家的本色。優良的家風,良好的家教,使得曾氏一門人才輩出,其子孫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可謂詩禮傳家人才鼎盛,是近代以來少有的名門望族。

曾國藩對朋友、下屬一直寬厚為上,以仁待人,尤其對左宗棠,曲予包容仁至義盡。曾國藩對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在左宗棠身陷囹圄險遭不測的危急時候,曾國藩不遺餘力施以援手,可以說對左宗棠是有救命大恩的。可左宗棠是怎麼對他的呢?經常是冷嘲熱諷,出言不遜,惡語相向也是常態,有時左宗棠太過惡劣,旁邊的人都看不下去忍不下去,而曾國藩總是隱忍不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切做淡化處理。只要不影響大局,他總是不斷的容忍和妥協,以致外人都以為他軟弱窩囊。殊不知此老的涵養功夫超一流,其深沉勇毅確非常人所能比。左宗棠的所作所為徒然作為他的一段笑柄為人做茶餘飯後之談資而已。

曾國藩善於用人更是為人所稱道,其一生髮現人才、提攜人才、大膽使用人才在近代以來絕無僅有。他麾下的文官武將,出類拔萃者大有人在。許多人都是出將入相,官至總督、巡撫、尚書、侍郎,可以說幾乎半朝的文武大員封疆大吏都出於曾氏之門,著名的人物一抓一大把。比如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沈葆楨、丁日昌、曾國荃、彭玉麟、楊嶽斌、劉蓉、李瀚章、李續賓、劉坤一、李宗羲等等。

總而言之,曾國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巍然聳立的一座高峰,確然值得我們竭盡全力去學習和效仿,使自己最大程度的接近於人生成功的頂點,一生足矣!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