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的見證 「宜城」一步步走來

今年80週歲的張和健是安徽淮北人,因為工作關係紮根安慶,至今已有53個年頭了。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他作為小城中的一份子,努力著、奮鬥著,眼見著“小宜城”一步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大安慶”,感受著城市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6月19日,記者走訪了張和健老人,聽他講述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來安慶市容市貌的嬗變。

從髒亂工棚到寬敞樓房

張和健家住華中西路北一巷老物資局宿舍內,別看現在這房子有些老舊,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這可是難得的福利房。

張和健告訴記者,他原是安徽淮北人,1965年從合肥師範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安慶地區物資局工作。剛來那會兒,由於單位條件有限,他便住在堆放物資的倉庫工棚裡。十幾平米的空間,住一個人尚可,等到他把妻子、兒女接到安慶來居住時,一家四口擠在這簡陋“屋子”裡,就顯得十分侷促了。

當時的倉庫位置就在如今的華中路街道永勝社區附近,那時這裡還比較荒涼,環境亂糟糟的,沒有廁所,大家都是各自找地方“方便”,工棚後面滿是雜草,夜晚黑漆漆的。在工棚裡,張和健一家人住了整整18年,直至分到了福利房。

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各項經濟快速發展,張和健所在的物資局條件改善,自建了房屋,分發給員工。張和健清楚地記得,那是1983年,他終於分到了福利房,81平米、3個房間,佈局有點簡單,但足以讓一家人樂開了花。居住在工棚的窘狀總算有了好轉,在安慶也有個風吹不著、雨淋不到的安樂窩了。

從垃圾亂扔到環境整潔

“那時的人將就吃飽肚子,對環境衛生要求低,什麼都不講究,也不像現在有公共廁所、垃圾桶,以前隨處大小便、垃圾亂倒亂扔的現象比比皆是。”張和健說,後來告別工棚住進樓房,小區裡的垃圾池修建起來了,人們把垃圾集中堆放,但垃圾清運的頻率太低,幾天清理一次是常有的事,夏天滿是蚊子、蒼蠅飛到人家“擾民”,所以幾乎每家每戶都安裝了紗門、紗窗。

隨著安慶文明城市的創建,衛生死角被清理乾淨,每天都有專人對全城的道路進行清掃清洗,城區163座公廁落實了專人專廁。2006年6月我市啟動城區環衛一體化PPP項目,自2017年1月1日北京環衛集團全面進場作業以來,城區整體環境衛生質量明顯提高。

環境好了,居民們的自覺性也提高了。“現在到處都是乾乾淨淨的,大家也都非常自覺,很注意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張和健笑著說,從改革開放一路走來,他對現在的生活格外滿意。

從下雨必淹到急雨不怕

張和健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雨季,只要雨稍微下大點,華中路這兒必淹。從老汽車站到棋盤山這兩邊的居民深受其害,尤其是一樓住戶,要做好雨水淹到家裡的準備。“以前的路窄,不像現在這樣,石子路上鋪層水泥就算好的,汽車一跑一壓就坑坑窪窪了。”張和健說,“你看看現在這路,都是柏油修的,平整又耐用,最主要的是,下水管道修好了,現在下大雨也都不怕家裡被淹了。”

正如張和健所言,隨著近年來城市道路工程的修建、汙水管網的暢通,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2009年集賢北路道路“黑化”以來,城區各主要幹道都在有序的進行“黑化”作業。現如今,行駛在宜城雙向四車道、六車道上,平坦寬闊的路面會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

路修好了,下水管網疏通、維護也在持續推進。從2015年12月18日北排集團簽署PPP協議進駐我市處理汙水以來,存量589公里的汙水管網進入正常維護期,累計清淤200公里,疏通淤積嚴重點86處,使得汙水暢通率進一步提高。

從鮮有休閒到公園遍地

退休後,張和健的生活重心一下子從工作轉移到了生活上。每天都要出門溜達一圈,或在防洪牆上憑欄看江,或在公園裡臨水散步,日子過得相當悠閒。

“現在防洪牆做的多好,即便是汛期人們也可以高枕無憂。而且這江邊風景打造得好,成了一個景觀帶,牆裡還有小公園,每天來這散步、觀光的人特別多。”張和健回憶說,“我來安慶工作那會兒,都是土壩,一到汛期大家都得提心掉膽,我們還在迎江寺附近搭棚子值班,就怕洪水淹上來。”

張和健說,以前人們休閒的地方很少,只有一個菱湖公園,放假了大人都帶小孩去那,所以一到節假日那裡人多得轉不開身。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社會各方對園林事業開始重視起來。植樹造林、興修苗圃、開發公園,全國各地都在爭創花園式機關、學校、工廠等,各單位的綠化積極性非常高。現在的菱湖公園、蓮湖公園、獅子山公園、皖江公園、康熙河景觀帶以及遍佈各個社區的街心公園。

截至2017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6平方米。真正讓出門見綠、走路不到十分鐘就能看到一座休閒公園成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