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家的谋略思想

古代兵家的谋略思想

中国古代战争实践使兵家对战争规律认识不断深化,指导战争的艺术和理论也不断提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谋略思想。

l、知彼知己,料敌定谋。

古代兵家的谋略是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敌我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孙子兵法》强调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吴子》强调料敌,应变。《百战奇法》说:“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战争舞台是活动的,战场情况千变万化,因此谋略的运用就不能一成不变。《历代名将事略》说:“敌情区测,不知敌情,不可以言战。其动其静,其强其弱,其治其乱,其严其懈,虚虚实实,进进退退,变态万状,烛照数计。或谋虑潜藏,而直钩其隐;或事机未发,而预揣必然。凡将才之大小,军心之趋向,理势之安危,事局之究竟,皆算无遗策。所谓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者也。”所以古代兵家强调审时度势,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料敌定谋。

2、谋全局,定大略。

谋略重在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只有谋全局,才能计深虑远,策出万全。《籍言》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兵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的谋划上,从全局着眼制定谋略。诸葛亮有了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全局谋划,才促成魏、蜀、昊三国鼎立的格局。

3、实施伐交。

《孙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交,就是用外交手段制胜敌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破坏敌方的外交联盟,一是强化己方的外交联盟。破坏敌人的外交,重在离间敌人与其盟友之间的关系,使之从盟好变敌对,各自孤立,势穷力单。战国时张仪使楚,破坏齐、楚联盟,使之互不相助,秦遂得以各个击破之。强化己方外交,重在合一切可以联合和利用的力,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兵经百篇》说:“与国勾之为声援,四裔勾之助攻击。胜天下者用天下,未闻己力之独恃也。”

4、重视用间。

所谓用间,即派出间谍或利用敌方间谍破坏、瓦解敌人。《孙子兵法》说:“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使用间谍破坏敌人的方法很多,唐代军事家李靖归纳说:“历观古人之用间,其妙非一:即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间其左右者,有间其纵横者,故子贡、史廖、陈转、苏秦、张仪、范唯等,皆凭此而成功也。”

5、兵以诈立,诡道制敌。

古代兵家都非常重视诡诈,把“兵不厌诈”视为克敌制胜的一条要诀。周灭商之前,文王、武王就用了恭顺事商的韬晦之术。城准之战时,晋文公向群下征求克敌之法,子犯提出: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纳其议,率军退避三舍,避敌锐气,后发制人。在作战过程中,晋军施用一系列诡诈手段,诸如青臣用虎皮披在战马身上,冲破陈、蔡军阵;奕枝使战车拖上柴草,扬起尘埃,以佯败诱楚军追击等等,终于打败楚军。《孙子兵法》鲜明地提出“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高度概括了诡道制胜的理论。它还总结出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诡道是以诈谋奇计制胜敌人,符合战争指导规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情况下,史能显出诡诈的奇效。孙殡减灶示弱杀庞涓,李广解鞍牧马却匈奴,赵云巧设空城赚曹操,都是诡诈制敌、以少胜众的典范。

6、谋必参诸群士,发挥集体智慧。

古代兵家提倡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兵经百篇?谋字》说:“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兵录?论将》说得非常精辟:“主将必集思广益,而后可以致胜。何者?一己之见有限,众人之智无穷。”汉高祖刘邦所以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是与他善于集思广益,身边有一个“智囊团”分不开的。他在总结得胜经验时说:“夫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响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