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的大秦帝國二

《大秦帝國之崛起》正在央視一套熱播,在全國掀起了一陣“大秦熱”。大多數人對秦國統一六國耳熟能詳,但是對秦國的成敗細節、原因知之甚少,筆者現以系列文章為您剖析。

秦人好戰。秦人世居隴西,生活艱苦,民風粗糲,加之與戎狄雜處,大戰小爭不斷,硬是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性格以商君變法為分水嶺:變法前的秦人勇於私鬥、怯於公戰,部族之間經常拼個你死我活。然而秦人說一不二,極是樸實重信,民風之彪悍淳樸使他六國望其項背;變法後,民風大變,人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聞戰則喜。秦軍鐵騎踏遍中原,北卻匈奴,南下百越,浩浩乎擴張之氣濃重,後世無人可比。

秦人好救難。襄公時,山戎攻入鎬京,平王東遷,諸侯不救,惟秦人東出勤王。穆公時,百里奚執政,行王道仁政,結秦晉之好,“泛舟之役”成為美談。吳國千里破郢,楚申包胥立於堂下,七日七夜哭訴,終於感動秦人,作歌《豈曰無衣》,最終出兵助楚復國。

秦人知恥。各大諸侯國中,惟秦國與楚國遠離中原風華之地,被視為蠻夷,尤以楚國為盛。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不入楚,且刪定《詩三百》時未收錄一首楚詩。皆因楚國自古乃是部族而成國,未經周室冊封而自行稱王,且時時有問鼎之心。楚人尚山鬼巫術,又吞併吳越,招納百越,遠離華夏文明甚多。楚人的種種不自知,一步步將其引向滅國的深淵,萬劫而不復。

楚人短視也是出了名的。典型人物有二:

其一是老楚懷王。聽信張儀空口允諾之六百里商於之地,收地不得後惱羞成怒,攻秦卻大敗而歸。與秦結好之際棄國家利益不顧,張儀入楚後卻聽信讒言而放之。最終招致留秦滅身。

其二是楚霸王項羽。項氏本有國為項,因不參加諸國會盟而被魯國攻滅,因魯遠楚近,終為楚國所吞滅。項氏入楚,以軍功位列屈、景、昭、黃世族之列,並在與秦最後對決時湧現出大將項燕,且能短勝秦軍,雖在最後對決時兵敗自殺,但項燕一直享有盛譽,以至於陳勝吳廣起兵後,還打出扶蘇、項燕的旗號。天下復辟洶洶,江東項氏聞風而動,江東子弟大出天下。鉅鹿一戰,諸侯膽寒。鴻門一宴,豎子不可謀。隳秦宮而引兵東歸,人說楚人沐猴而冠,信矣然。垓下一戰,四面楚歌,烏江自刎,徒然成就諸多列侯。

楚國被視為荊蠻,渾不以為恥。秦人卻深感痛心。雖然秦國是周天子正式冊封的諸侯,但因處戎狄雜居之地,歷來為中原諸侯所鄙視。秦孝公在求賢令中痛心的說:“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正因如此,秦國才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深徹的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禁私鬥,獎勵耕戰,編練新軍,使弱秦一舉而至強大。歷代孜孜不倦東出爭雄,及至大合天下,使中華文明深深刻上秦的烙印。

秦人知錯。穆公時,秦晉發生了著名的“殽之戰”。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大將被俘,皆因穆公不聽蹇叔勸阻造成。後三將被放歸,穆公承認錯誤,重新予以重任。也是穆公時,晚年昏聵的穆公死時非要將一百多人殉葬,並點名子車三良:子車仲行、子車奄息、子車鉗虎。秦人哀傷,唱出《黃鳥》之歌,從此再無此類悲劇。因此,穆公又稱為繆公。秦惠王和秦昭王時,各殺了一個棟樑:商鞅、白起。秦王嬴政時,偏聽偏信,驟然發出逐客令,若非因李斯的《諫逐客書》而收回,統一六國大業恐怕要推後。最後的滅國大戰,嬴政感於李信壯勇,不採納王翦老成戰法,派兵二十萬滅楚,結果犯了輕敵的錯誤,被楚將項燕追殺,三日三夜不頓舍,損失七個都尉,六七萬人馬,大敗而歸。始皇大怒,親自驅車去找王翦謝罪,並一口答應其要求,派兵六十萬,歷一年而逼殺項燕,終滅楚國。

正因歷代秦王有知錯氣度,秦國有悔過風氣,才能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之後重新凝聚力量,振作奮起,最終完成一統華夏偉業,使天下歸於一,使後世形成大一統觀念而影響至今。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的大秦帝國二

後續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讀史小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