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之劍: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

黨衛軍作為德意志第三帝國重要的武裝力量活躍於二戰戰場的各個角落,他們以帥氣的軍服、與眾不同的建制成為二戰諸多軍迷追捧的對象。雖然與德國正式的武裝力量國防軍相比,黨衛軍只能算作是納粹黨的“私黨”武裝,但在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上臺之後,這一點就不再成為限制黨衛軍擴充發展的阻礙因素了。

在黨衛軍全國領袖希姆萊的不懈努力之下,作為納粹黨的“私黨武裝”的黨衛軍從希特勒的“御林軍”逐漸演變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與國防軍並駕齊驅的中堅力量。整個二戰期間武裝黨衛軍的總兵力接近60萬人,共籌建45個師,實際建設完成的有38個師。


德意志之劍: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

黨衛軍“帝國”師師徽

黨衛軍第二裝甲師,全稱“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是黨衛隊最早成師級建制的部隊。和第一裝甲師一樣的是,“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也是由警衛旗隊發展而來。

1939年10月,類似於武裝警察的黨衛軍佔領軍建立,其中先後組建的“德意志”旗隊、“日耳曼”旗隊、“元首”旗隊相繼加入到入侵波蘭的侵略戰爭中。

波蘭戰役中個旗隊團表現不俗,在戰役結束之後,以“德意志”、“日耳曼”、“元首”旗隊團為基礎的步兵師黨衛軍“德意志”師順利籌建完成。這是黨衛軍籌建的38個建制師中第一個師。

德意志之劍: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

1940年5月13日,“德意志”師加入第十軍對荷蘭作戰,戰鬥中“德意志”師用三天時間便突破荷蘭方面的防線抵達荷蘭首都鹿特丹,是最早與空降鹿特丹傘兵會合的部隊。在荷蘭戰役中“德意志”師在這次作戰中堪稱完美。

1940年5月比利時戰役中,“德意志”步兵師在沒有坦克力量的情況下僅依靠反坦克炮與炸藥挫敗英法聯軍的反擊,迫使英法聯軍不得不放棄奪回軍事重地亞眠的打算。

法國戰役中“德意志”步兵師主要作為疑兵牽制馬奇諾方向的法軍主力,但這絲毫不影響該師的戰鬥發揮,在法國戰役結束時,該師已經已經迫近法國與西班牙的邊境。

德意志之劍: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

法國戰役結束之後,為了組建更有戰鬥力的黨衛軍部隊,“德意志”步兵師將其中的“日耳曼”旗隊貢獻出來,並以此為基礎組建了組建了強大的黨衛軍第五裝甲師“維京”師。

1941年1月1月28日,在南斯拉夫戰役發動前,該師正式更名為黨衛隊“帝國”摩托化師。而後在南斯拉夫戰役中“帝國”師初露鋒芒攻佔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

德意志之劍: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

1941年9月15日,基輔包圍圈形成,被包圍在基輔區域的蘇聯西南方面軍對“帝國師”防守的羅姆內陣地的正面投入兩個裝備KV系列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的滿員師,蘇軍在空軍的掩護下對“帝國師”發動近乎瘋狂的衝擊。

“帝國師”以頑強的戰鬥意志配合88毫米高射炮一次又一次的挫敗蘇聯的突圍進攻,在羅姆內陣地堅守5天之久,最終獲得了基輔會戰的勝利。

此次會戰中,德軍共俘蘇軍66萬5千人,繳獲和摧毀裝甲戰鬥車輛884輛,火炮3718門,“帝國”師居功至偉。

德意志之劍: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

1941年9月莫斯科包圍戰打響,“帝國”師作為先鋒參加莫斯科戰役。雖然“帝國師”完成了對莫斯科的合圍,但是在蘇聯源源不斷出現的預備隊的阻擊下傷亡慘重。

1941年10月該師終於奪下戰略要地波洛施輔,莫斯科已經近在咫尺,但是此時的“帝國師”已經精疲力竭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人員損失接近7千人,裝備的損失也同樣嚴重的得不到及時的補充。

蘇聯的寒冬緊隨而來,氣溫迅速下降,寒風之下的莫斯科甚至達到零下40℃。缺乏冬裝的“帝國師”和其他德國軍隊一樣不得不原地休整。但即便如此“德國師”的非戰鬥減員依然嚴重,莫斯科戰役之後“元首”團僅剩29人幾乎全軍覆沒。

德意志之劍: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

1943年4月15日,德軍發動代號“堡壘”的庫爾斯克戰役,帝國師”被編入第二黨衛軍裝甲軍升級為黨衛軍第二裝甲師,加入到庫爾斯克戰役中。

此時盟軍在兩西西里登陸成功,德軍轉入戰略防禦,此後的戰鬥中“帝國師”開始在蘇聯境內的防禦作戰。之後又參與防禦盟軍的戰鬥,但在盟軍強大的空襲下“帝國師”風光不再。

1945年5月“帝國師”在維也納的戰鬥之後向美軍投降。

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師是黨衛軍中第一個成為師級建制的軍隊,也是黨衛軍最早的四大王牌部隊之一,該師幾乎參與德國所有入侵行動,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堪稱不俗。作為德國序列第二的黨衛軍部隊該師也確實起到了“模範帶頭”的作用。

雖然該師多次擔任防守任務,但縱觀該師的戰鬥經歷,不但在進攻戰鬥中鋒芒畢露即便是防守戰鬥也不乏優秀的防守反擊的戰鬥範例,由此看來,“德意志之劍”的名頭,該師也是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