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看唐小僧、联璧金融等互联网金融诈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货币时曾经指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是在下列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在商品—货币—商品中,商品—货币(卖东西)较难实现,货币—商品(买东西)却很好实现,这就意味着有货币比有商品更有优势,换句话说,金钱至上。正因为有钱者更容易赚钱,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富者越富,穷着越穷,社会分化日益增大。

不过,这些内容和互联网金融诈骗又有什么关系呢?且容我一一道来。

在梳理完商品买卖之后,《资本论》转向对资本的阐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不增殖,就灭亡,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他们对财富的追求的背后是资本不断自我增殖的欲望。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些又转化为商品,而商品投入流通领域并被出售,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更多的资本。即商品—货币—商品拓展为货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商品的流通媒介,并不是资本。然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交换前后产生了增殖,带来了所谓的“剩余价值”,这时货币就转化为了资本。这样一来,原初交换过程的两段(钱)被人们愈发渴求,过去的交换是为了换己所需,而现在的交换却是为了更多的钱。在交换的过程中,钱的地位不断提高,远远超过了物,钱从一个换取所需的中介物,变成了一个衡量一切的至高存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所有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国家都会周期性地陷入试图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简单地说,马克思认为,资本会让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商品—货币—商品在发展为货币—商品—货币后,最终发展为货币—货币。

好了!再也不需要中间的商品了,资本直接开始了利滚利的增殖方式,此时,利息成为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但是资本还不满足,它认为货币本身(如纸币)也是一种累赘,一种妨碍它随意交换和自我增殖的东西,所以资本还要进化,还要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终于,资本找到了它最喜爱的方式,也产生出了最大的金融泡沫:虚拟货币。

资本家为了赚钱,不断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利润,可是科技的发展是受限的,工人的劳动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时间上也是受限的。但是虚拟货币可以“突破”所有的束缚,让赚钱变得如同天上掉馅饼,这恰恰击中了人们被资本影响的最大软肋——致富欲。

从过去的E租宝、钱宝网,再到如今的善林金融、雅堂金融、唐小僧、联璧金融……这些金融诈骗团体立足于更加方便,更加容易欺骗投资人的互联网之上,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来骗取更多的投资,最后往往以创始人跑路或被抓,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而结束。

在资本—资本的交换形式下,投资者完全被资本的自我增殖欲控制,根本无法经受高额返利的诱惑,在前期试水之后往往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像滚雪球一样地不断投资。还有些人明知道这是典型的庞氏骗局,是极容易“翻车”的投资方式,但是为了那巨额的资本利息,为了让自己在骗局失败之前先赚上一大笔,理智被情感所蒙蔽,倾家荡产地加入骗局,最终真得沦为倾家荡产。

资本发展的道路中,永远会出现更多的恐怖陷阱,现代人中有多少人能经受住资本的诱惑呢?“互联网+庞氏骗局”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下一个吞噬投资人的金融骗局是什么呢?是某个高额返利APP吗?是比特币和以太坊吗?答案其实你已经知道了,不是吗?

每一次的资本游戏中,谁在参与?谁在投机?谁在赌博?谁在梭哈?谁在掌局?谁在跳脱?

你,又是哪一类人?

有人说,我们熟悉的资本主义正在死亡。简单的来看好像是这样,资本家不敢像十八世纪那样剥削工人,社会福利也在不断普及,《资本论》好像已经过时了,马克思好像已经错了。

真的如此吗?也许不是。《资本论》一共三卷,每一卷的分析都比前一卷更接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一卷指出的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现在也无法被轻易推翻,仍显示出马克思的智慧;第三卷中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金融资本的分析,更是处处指向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无不昭示出马克思的远见卓识。

西方最近几次经济危机以来,马克思的《资本论》被多次再版、重印,这恰恰告诉我们应该重新重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资本,不要被资本的表象迷惑,不要只看到资本的流动性和流变性,还要看到资本的自我增殖欲对人与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们理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阅读《资本论》,反思当今社会的互联网金融诈骗,警惕现代人对金钱过度迷恋下的自我毁灭。这也许不能让我们就此过上理想的生活,却一定是稳定的好生活的最夯实的基础。

本文源自天义云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