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再禁「幼小銜接」班,且看國外「幼小銜接」是怎麼做的!

教育部再禁“幼小銜接”班,且看國外“幼小銜接”是怎麼做的!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通知》專門提到“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依據規劃,教育部將分四個步驟進行階段化治理,並計劃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對幼兒園、小學、培訓機構的抽查和摸排;對有“小學化”傾向的行為要於2019年底4月前完成整改。

不過,受政策影響,正值暑假報名旺季的幼小銜接班紛紛進行調整。目前,北京市已有多家大型培訓機構的幼小銜接班突擊下線,不再公開招生。

“幼小銜接”班之所以被治理,在於幼兒園大班出現“空巢”現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離開幼兒園,轉而進入各種“幼小銜接”班為上小學做準備早已成為一種常態。然而,從幼兒園“小朋友”到小學的“小學生”,確實存在“斷層”,需要“銜接”。

德國的哈克教授通過調查研究總結了幼小銜接階段兒童的六個斷層關係:

1、主要關係人的斷層

孩子升入小學後,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係人——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小學教師在生活照顧上的角色會逐漸減少,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的依靠失去了,這使孩子感到有壓力和負擔。

2、學習方式的斷層

小學中分科目、常規課堂的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遊戲為主、自由探索的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課堂時間的延長、知識化程度的加深和遊戲化程度的下降,孩子在行為、心理和學習上都需要轉變和適應。

3、行為規範的斷層

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會得到滿足或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是要求遵守學校章程的,不再似幼兒園的隨意和自由,可能會讓孩子束縛、限制的感覺。

4、社會結構的斷層

孩子入小學後與幼兒園的小夥伴分離,進入一個新的人際圈,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併為班級所認同。

5、期望水平的斷層

家長和教師都會對上了學的孩子給予了新的期望和壓力,在學業上的要求增加了,減少了孩子游戲、玩耍的時間,孩子需要在學習上付出更多努力,從而可能會感到壓力。

6、學習環境的斷層

幼兒園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狀態或產生學習障礙。

事實上,教育部的專項治理主要針對的是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旨在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

那麼,如何科學、規範地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其實,國外各個國家已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

美國:幼兒園與小學一、二年級形成K-2學制

美國的幼兒教育主要是指對0至8歲兒童進行的教育。年滿5週歲的幼兒可以免費進入學區內小學附設的幼兒就讀。幼兒園與小學一、二年級形成K-2學制,是美國幼教的一大特色。

同時,美國採用國家本位的課程設計或學校(幼兒園)本位的課程設計模式,以確立幼兒園與小學課程的連續性與一致性。部分州實施幼小銜接課程( Transition Program),為了讓某些尚未具備小學一年級基本能力的幼兒得以順利銜接小學課程,特別安排有關認知學習方面的課程訓練。

美國的幼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師資是合流培訓的,在大學教育院系畢業後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其證照是涵蓋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K-2)階段的。因此,幼兒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對於兩階段兒重的身心發展與學習特質、教字內容與方法,都能彼此瞭解,甚至在銜接策略的協調溝通上,也能考慮兒童的差異需求,使幼兒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得以在課程設計、教學形式與環境創設上,更能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的共同特質,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

法國:科學劃分母育學校和小學的學習階段

法國摒棄以年級為單位組織教學的形式,把學前兒童和小學兒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啟蒙教育階段”,包括母育學校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階段為基礎學習階段”,包括母育學校的大班和小學前兩年級的兒童;第三階段為“深入教育階段”,包括小學最後三個年級的兒童。

母育學校的大班既是啟蒙教育的最後階段,也是進入基礎學習階段的第一年。大班中已經達到第一階段學習要求的學生,便可以開始第二階段,即基礎學習階段的課程,和小學前兩年級的學生一樣主要學習法語和數學,並初步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英國:幼兒教育與小學低年級合併教育

英國初等教育分為2至5歲兒童的保育學校、5至7歲兒童的幼兒學校和7至11歲兒重的初級學校,兒童從5歲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全部入幼兒學校,經過兩年預備教育後再入初級學校。

英國的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在職前所受的師範教育是相同的,包括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這種教育使得他們對各年齡兒童的特點都有一定的瞭解。教師必須通過四年學習並取得教育學士學位,工作對象是3至9歲的兒童;保育員的工作對象是0至8歲的兒童,在校所學課程也是相應的。教師在學習期間已經對學前和小學的兒童狀況有所瞭解,這對於他們從事銜接工作大有幫助。

日本:幼小銜接被列入終身教育體系

日本把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置於終身教育的背景下來考慮,文部省明確指出幼小銜接不是要幼兒園培養與小學特定學科內容直接連續的東西,而是培養兒童上小學後成為其生活、學習基礎的東西。

在小學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將幼兒園教育的成果進一步延伸、發展和深化。在幼兒園教育方面,新大綱對幼兒園課程內容作了重大改變,原來的六領域(體育、 語言、自然、社會、美工、音樂)改為五領域(體育、語言、人際關係、環境、表現)。

在小學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學一至二年級的課程中增設一門新課——生活課。生活課包含了原來小學課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礎知識等為內容的課程)和社會科(以社會常識和技能為內容的課程),取消理科、社會科。

但是,生活課又非二者簡單的結合,而是一門新的具有科學教育特色的綜合課。幼小課程目標、內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為幼小銜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幼小改革後目標的一致性,使幼兒園教育能成為兒童在小學繼續學習和發展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