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大夫的「將就」和「講究」

呼吸科大夫的“將就”和“講究”

呼吸科大夫的“將就”和“講究”

一個看似簡單的理由,他走上兒科之路,但此後的近20年裡,憑藉“以醫者仁心認真對待每位患者”的行醫理念,他無縫切換於“生活中的將就”和“工作中的講究”模式,堅守著學醫的初心。

“醫學就是經驗科學。”對於北京兒童醫院呼吸二科的李惠民來說,診斷、治療、科研既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因為“再重新來一次,我還會選擇從醫”。

找病根——

短時間確診出國內首例小兒胰內瘻

有人說,內科醫生的本事都在嘴上,診斷就是“道破迷津”。對於看過太多疑難病症的李惠民來說,雖然很多病例的複雜性為診斷增加了難度,但每一次確診都是寶貴經驗。

李惠民的門診風格絕對稱不上活躍,每位患者的就診時長平均在10分鐘以上,即使從早上8點看到近下午1點,也只能看20多個號。門診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詢問過往病史、發病過程、發病時間等,只要信息有用,李惠民的常規表情是凝重,且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在面對焦急家長“長槍短炮”的問題,他不會特意安慰,但不急不緩的語調總能像定心丸一樣安家長的心。

他曾經收治過這樣一個病例:4歲男孩間斷髮熱、咳嗽、胸悶胸痛1個月,胸部B超提示右側大量胸腔積液,三次插管胸腔閉式引流,三次復發。一項項檢查做下來,胸腔積液反覆找腫瘤細胞陰性,PPD試驗陰性,胸腔積液癌胚抗原陰性……基本排除結核、腫瘤和胸部外傷等引起血性胸腔積液等常見原因。

時間一天天過去,病因一直是個謎,李惠民這時候也急了:一個4歲的孩子反覆胸腔積液,時間長了營養會丟失,且胸腔裡積液一直有,沒有感染也會發生感染。一切毫無頭緒的關口,一項檢查中的小細節為李惠民撥開了迷霧。

“當時這個孩子雖然肚子症狀不明顯,但我們還是通過腹部B超發現胰腺稍有問題,於是就順著這條線索查。”李惠民回憶,接下來他們又為孩子做了血澱粉酶和胸腔積液澱粉酶的檢查,結果顯示澱粉酶極高,因此推測出孩子的胸腔積液並非來自身體上半部的胸腔器官,而是由位於身體下腹部的胰腺疾病引起的。

有了推測就有了方向。李惠民馬上聯繫胸外科做開胸探查,最終明確確診為胰腺胸膜瘻引起大量血性胸腔積液,一樁“懸案”告破。

“這個病例最困難的是想不到‘罪魁禍首’竟然是胸腔以外的臟器發生了問題。且通常情況下,患胰腺炎會有明顯的腹痛,還會伴有發燒、嘔吐。但這些,在這個孩子身上都不明顯,腹部查體也無陽性體徵,因此此前所有大夫的診斷並未考慮到胰腺疾病。”李惠民總結道,疑難病之所以難,其實都是難在病根的探查,通常診斷明確了,治療方案會相應而出。

雖然李惠民在講述這個病例時一語帶過,但這種胰內瘻國際上1976年才首次做出定義,當時全球報道的兒科病例僅有數例,而在國內這是首例。

由於胰腺疾病在兒童相對少見,而胰腺胸膜瘻患兒早期以胸腔積液為突出表現,腹部症狀不突出,易造成診治延誤,趙順英和李惠民團隊短時間內便確診了國內罕見病。

呼吸科大夫的“將就”和“講究”

在呼吸二科工作近二十年,面對各種疑難病症,李惠民總能找到病根憑的顯然不是運氣。“醫院很多科室會診都樂意找李主任聽他意見,因為病例只要給李主任看了,都會負責到底,而且會想得很全面。”與李惠民相識十餘年的呼吸二科副主任醫師楊海明表示。

做科研——

將結核病診療所需的兩個月縮短至兩天

人們常把容易解決的問題稱作“小兒科”,殊不知想當好兒科醫生絕非易事,終身學習必不可少。近年來,李惠民同時專注於兒童結核病診斷方面的研究,想讓患兒在與結核病的抗爭中贏在起跑線。

作為結核高發國家,也是高耐藥國家,2016年我國結核病兒童10萬,每年報告兒童肺結核病例5000-8000例。考慮到兒童結核菌標本通常含菌少,診斷複雜,在臨床中接觸大量病例後,李惠民認為兒童結核病的檢測方法亟需改善。恰在此時,李惠民在查閱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結核病診斷治療資料時找到了突破口。

“2011年,WHO推薦Xpert用於耐多藥結核病的早期快速診斷,當時國內兒童結核病方面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看到這個消息後我立馬開始聯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國家結核病參比實驗室,2012年我們開始合作做這個項目。”

此後,在近一年時間裡,李惠民幾乎每個月都要開車往返昌平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醫院之間,風雨無阻。2012年冬天,有一次在送標本的路上趕上下大雪,導航信號也是時好時壞,開著車在昌平郊區足足轉了一個小時才找到實驗室。就是這樣,他一次次用冰包送達了一百多份病例標本,為Xpert檢測技術提供了重要數據來源。

歷盡曲折,在各方的努力下,一年後該項目論文發表,並於2016年作為新技術轉化為北京兒童醫院常規的檢查項目,全院推廣應用。

與原有的結核分枝桿菌病原學診斷方法如固體結核桿菌培養需耗時4-8周相比,Xpert具有高敏感性、高特異性且檢測速度快的特點,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更為快速和準確的依據。

除了診斷的優勢,李惠民在意的另外一個功能是應用分子學技術查利福平耐藥(目前一線治療方案的主要藥物)。世界衛生組織報道,80%以上利福平耐藥的結核病患者同時耐藥異煙肼,即絕大多數利福平耐藥患者為耐多藥結核病患者,而耐多藥結核病是兒童結核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往想確定患者感染的結核菌是否耐藥,只能臨床使用結核藥一個月以上看效果,沒有確定的證據。“現在有了DNA檢測,住院一兩天就能查出是否利福平耐藥。”李惠民介紹道。

但李惠民並未止步於此,只能查利福平耐藥對他來說還是不夠滿意,李惠民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開展兒童結核菌的多種抗結核藥物的表型耐藥研究,又開始定期往返通州送標本,以期進一步解鎖兒童結核病耐藥方面待揭秘的“密碼”。

在李惠民的主導下,新技術實現兩小時內同時檢測結核分枝桿菌DNA和主要抗結核藥物的耐藥,將兒童結核病確診及確定耐藥治療方案的過程從兩個月縮短到兩天,可以說兒童結核病的診治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呼吸科大夫的“將就”和“講究”

在問到李惠民當初為何選擇結核病為研究方向時,他表示將結核病作為亞專業是一個權衡再三的選擇。“目前國內關於兒童結核病的研究比較少,相對空白就多一些。雖然現在兒童結核病患者有所減少,但還存在診治的挑戰,只要還有一個患者我們就還是要去研究、去攻克。”

除了對結核病的研究,李惠民多年來也在關注哮喘、支原體感染等病症,參與趙順英主任關於哮喘發病機制的課題,探索難治性支原體肺炎激素治療等,參加《實用小兒呼吸病學》、《國家處方集兒童版》和《兒科疾病臨床診療思維》等多部著作編寫,在國內外核心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樂其中——

生活中的將就和工作中的講究

生活中的李惠民從不發朋友圈,愛看書且只看專業書,手機殼和手機膜都已破損,但只要不影響使用就能“將就”,似乎對專業以外的事物都不太關心。工作中的李惠民完全是另一番模樣,總給人樂在其中的感覺,充滿了“講究”——“李主任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認真勁全院都是出了名的”,為了患兒早日好轉、康復,他願意一遍又一遍地調整治療方案。

在呼吸二科近20年,李惠民收治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轉診來的疑難少見病患者,很多病例都是國內外罕見病例。看著這些患者帶著最後希望來,李惠民從醫者本心出發,站在患者和家庭的角度考慮,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和知識,為患者提供自己認為最好療效和最少副作用的最佳診治方案,“以醫者仁心認真對待每位患者”。

為了找到最佳診治方案,李惠民曾經查文獻、找會診,為一位四個月大的被確診為肺膿腫分枝桿菌感染的患兒三次調整治療方案。

剛入院時,按普通肺結核用藥;

確診為肺膿腫分枝桿菌感染後,考慮到膿腫分枝桿菌具有超強的耐藥性,參考國內外使用有效的藥物,調整使用利福平、克拉黴素、利奈唑胺和乙胺丁醇治療;

3個月後,患兒的肺CT顯示仍沒有明顯好轉,再次調整治療方案。

“之前從沒看到過國內有嬰兒患膿腫分枝桿菌的報道,在國際上也特別罕見,而且特別難治,因為這種分枝桿菌對很多治療結核病的藥耐藥。沒有經驗再加上耐藥,孩子還小,我們便聯繫了治療成人結核病的權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會診。通過查閱國內外資料,我們給這位患兒制定了治療方案,用了一些常規對嬰幼兒禁用的喹諾酮類成人藥,還輸了四個月較少對嬰幼兒使用的頭孢西丁。之所以用成人藥也是無奈,因為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好在對這個孩子治療一年以後,複查胸部影像明顯好轉。”李惠民回憶。

反過來,也正是對這些疑難少見病例的摸索,讓李惠民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疑難少見病的研究思維和診治方法,並積累了豐富的兒童呼吸疑難少見病診治經驗。

呼吸科大夫的“將就”和“講究”

工作幾十年如一日,每個病例都負責到底,多多少少與李惠民學醫初心有關。

李惠民的學醫念頭萌發於幼年。自小在農村長大的他發現,無論是誰生病,只要被“醫生”看過後開點藥吃就能好,醫生這個職業在幼年的李惠民心中神奇而又神秘。對醫生的嚮往在他心中紮了根,並最終開花結果。

1985年,李惠民順利考上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分到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在這家綜合醫院裡,李惠民因為“只要當大夫就行”這個看似很隨意的原因,走上了兒科之路。

工作幾年後,為了進一步提升研究能力和臨床水平,再加上對兒童呼吸疾病方向的濃厚興趣,2001年,李惠民考上北京兒童醫院的博士研究生,從此跟隨我國著名小兒呼吸內科專家江載芳教授專注於兒童呼吸和結核方面的學習。“江教授知識淵博,臨床和科研思路開闊,對兒內科各種疑難少見疾病有很豐富診治經驗,多年跟她查房、聽她講課,對我們形成自己的診斷思路特別重要。”

讀博期間,在江載芳教授指導下,李惠民和趙順英完成了哮喘發病機制的研究課題《吸入表皮生長因子對大鼠哮喘模型的影響》,該課題在第九屆全國小兒呼吸年會上獲得了一等獎。與此同時,在江教授的指導下,李惠民發表的論文《小兒反覆肺炎的基礎疾病和診斷分析》在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全國學術會議上獲得優秀論文三等獎。

相識近20年,共事近20年,在呼吸二科主任趙順英看來,李惠民是一位特別合格又典型的兒科大夫,有愛心又有耐心的兒科大夫,“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家長跟他鬧過不愉快,他和家長、孩子相處得都特別好。”

李惠民的耐心不光是對患者及家屬,對同事、後輩亦如是。在呼吸二科住院醫師吳小會心裡,李惠民就是一個很溫柔、沒脾氣的主任。“我記得讀研究生期間,我輪轉的第一個科室就是呼吸二科,當時就是李主任負責帶我。當時剛進臨床,什麼都不會,我收治的第一個病人很重,診斷是壞死性肺炎,我就問的李主任,李主任就一一教我。那些問題本來不應該問主任的。”

呼吸科大夫的“將就”和“講究”

“醫學就是經驗科學。”李惠民經常說,治療的多了,積累的經驗就多了,對治療的把握就多了。但如果單純看病而不總結,很難有明顯的進步;如果邊看病、邊查資料、邊總結,久而久之技術就會有質的提升。

在國內,結核病患者首診大多在綜合醫院的呼吸科,但由於此前這類傳染病是歸屬專業機構主管,因此綜合醫院大夫的診斷經驗存在不足。

李惠民說,他目前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配合防治部門,將兒童結核病診斷治療的最新進展、防治經驗向全國綜合醫院的兒科醫生push出去、分享出去,“這樣才能真正減少誤診,做好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