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二摸、三检、四缓适,鱼种鉴别就是这么简单!

上线嘉宾

杨 军

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宜昌市水产科研研究所)副站长

前些天全省大部分地方暖意融融,春意盎然。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春季鱼苗鱼种放养至关重要。那么,鱼种的质量如何鉴别呢?本期杨君老师将交给大家一个小妙招:“一看、二摸、三检、四缓适”能够较全面、准确、简捷、快速鉴定鱼种的质量。

一看

当鱼种运达时,首先抽取少量鱼种进行打样、察看。

1.看鱼种外貌。鱼种经过拉网、跑箱、选择、抓捕、装箱、运输等过程,或多或少受到伤害,出血是鱼种受到较严重伤害的主要表现。红唇、红身、红鳃盖,俗称“三红”。是鱼种受到较严重伤害的典型症状,这样的鱼种质量较差、成活率低,存活下来的鱼体质恢复慢,易染病,特别是有大面积鳞片脱落的鱼易被水霉大量寄生,难以存活。

2.看鱼种体色。鱼种质量优劣在体色上有明显的反映。不同种类的优质鱼种体色有所不同:青鱼体色呈灰白色,越健壮、体色越淡;草鱼体色呈淡金黄色,灰黑色网纹鳞片明显,越健壮,金黄体色越显著;鲢鱼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越健壮,银白色越光亮;鳙鱼体色呈金黄褐色,两侧有黑色斑点,越健壮,黑色越淡,金黄越显著。凡是体色发黑、灰暗、失去光泽的鱼都为不健康的劣质鱼。

3.看鱼种体质。当鱼种从车仓中刚取出时,跳动迅速、有力,说明鱼种体质好;取出时,鱼种绵软、无力、不动,说明鱼种体质较差。

4.看鱼种特征。目前大水体放养的鱼类品种较少,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鲤鱼、鲫鱼、细鳞斜颌鲴、鳜鱼、翘嘴红鲌等。青鱼、草鱼、鲢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鳜鱼、翘嘴红鲌很少有相似品种或品系,种类特征明显,容易辩认;鳙鱼出现一些变异品种,如黄色鳙鱼、白色鳙鱼、红色鳙鱼以及鲢鳙杂交鱼等。

5.看天气、温度。天气、温度虽然与鱼种质量无关,但是却直接影响到鱼种放养的成活率。5~6℃是鱼种放养的最适水温。当气温与水温都稳定在5~6℃时,对鱼种的运输、放养都最有利;当气温低于3℃或高于15℃时,不利于鱼种放养;当气温与水温相差5℃以上时,经过长途运输的鱼必须经过缓温(用待放水体的水缓慢更换运输仓中的水,使鱼体温度与待放水体的水温基本一致)后,才能放入待放水体中。

二摸

“摸”是对“看”的补充,主要是对鱼体表面黏液情况的辨别:如果鱼体光滑、圆润,说明鱼种皮肤正常,如果鱼体表皮粗糙、刺手,说明鱼种体表黏液较少或消失。失去黏液的保护,鱼体容易受损,易被病原体感染;失去黏液的屏障,外界水份会透过皮肤大量渗入机体,使体内渗透压失衡,成活率大大下降。

如果鱼体只是黏液有所减少或局部黏液消失时,这种鱼放入大湖后,体表皮肤黏液很快就能恢复,不会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当鱼体大部分表皮黏液都完全消失时,这样的鱼种成活率很低,不宜选用。当然,鱼体表皮黏液也不是越多越好,黏液过多、浑浊、无光泽则是一种病态表现。

三检

“检”是针对病原体的检测。到了冬季,有些病原体完全死亡消失,有些潜伏于鱼体,并由鱼种带入并传播,如锚头鳋、指环虫、车轮虫、鳃隐鞭虫、黏孢子虫等。

寄生于鱼体表的锚头鳋,肉眼可见;寄生于鳃片上的指环虫、车轮虫、鳃隐鞭虫等,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检测;寄生于肠道中的寄生虫或细菌,须对肠道进行解剖;还有些病原体,如黏孢子虫、细菌、病毒等,还须对鱼种来源地进行调查,严禁疫区鱼种进入。

所有鱼种在放养前,必须根据检测结果,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药浴(杀虫、灭菌、收敛)。

四缓适

“缓适”是给待放鱼种进入新环境前的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对待放鱼种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质量观测。大水体鱼种放养,不能将鱼种直接抛入水体中,一定要通过缓适箱(网箱制成)或缓适仓(船仓制成)的缓慢适应后,自行游入待放水体。

由于不同鱼仓装载鱼的数量不同,质量就会不同;同一鱼仓的不同部位得到的氧气会不同,鱼的质量也会不同;特别是有些商贩将一些质量较差的鱼、甚至死鱼放在一个鱼仓中,趁检测人员不注意,就将其掺入称量框中,或将少量濒临死亡的鱼直接掺入好鱼中。有些鱼种因缺氧、二氧化碳中毒等因素,处于不可逆转的深度昏迷状态或濒临死亡状态,“看”“摸”都很难发现,通过缓适箱(仓)的缓适和观察,就能很容易发现。特别是夜晚鱼种放养,缓适箱(仓)必不可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