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莊村:生態紅利農家「樂」

鳥語花香,魚翔淺底,藍天白雲下,一望無際的菊花幼苗鬱鬱蔥蔥。幾十位當地的農民揹著小簍子,清理雜草,扶正菊花苗。站在白馬湖畔,目光向東遠眺,一番綠色的田園風光。

“想不到昨天圍網遍佈、舟楫難行的白馬湖,如今變成如此美景。”村民們讚歎。

柏莊村:生態紅利農家“樂”

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由於沿湖過度圍養,加上週邊城市尾水和工農業廢水的排入,白馬湖水質日趨惡化,湖區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漁民們的日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滋潤。150平方公里的水域,一半是圍網,一半是圩田養殖,附近漁民和村民都習慣叫它“白馬大溝”。

隨著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從白馬湖過境補水,我市啟動了白馬湖生態環境保護,實施退漁退圩還湖、生態修復等工程。據統計,退漁退圩還湖前後,共清退掉14萬畝養殖水面,涉及周邊1萬多養殖戶和農民。

南閘鎮柏莊村位列其中,是白馬湖保護性開發的整體搬遷村之一。村支書闞雲祥介紹說,柏莊村的大多數村民都搬進了鎮上的安置小區,新小區裡公共設施齊全,生活環境乾淨整潔。村裡的人住在一起,鄉音鄉情和住在原來的村子裡一模一樣。

“村裡已經流轉了3700畝地,村民們都不種地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五六十歲的人在家也不閒著,到附近的菊花園打工,每天也有七八十塊錢工錢。”

除了打工掙錢,村民們還有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去年土地流轉租金648萬元,屬於集體收入100多萬元,其餘的全部分紅給村民。

61歲的李龍英,正和領居們在菊花園裡清理花苗。她告訴記者,每天70塊錢,活還不累。這樣的日子,比以前在船上夏天蒸、冬天凍的日子好過多了。

雖然不種地了,但這塊土地仍然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堅實保障。白馬湖保護性開發最大的生態紅利就是讓原先一家一戶零散的種植轉變為規模化經營,原先的水稻、麥子等農作物種植轉變為丹參、白芍、菊花、桔梗等中草藥種植,經濟效益得到大大提高。

■記者 王正道 楊尚

通訊員 黃潔/文

記者 譚鑫/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