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一厘錢共有十九局,但這兩個局你可能沒注意過

順治年間為了穩定經濟前後進行了五次改制,最終取得成功;確立了清代的貨幣體系。隨著五次改制同時產生了五種形式的順治通寶聞名於世,史稱"順治五式"。

順治一釐錢共有十九局,但這兩個局你可能沒注意過

一、順治一式又名順治仿古式(仿明錢式)

順治五式中最早出現的一類。

始鑄於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佔據北京之後,建立了清王朝,同時在貨幣發行上大量採用了明代遺留的舊機構、工匠和錢幣制作工藝。因此這一時期鑄造的“順治通寶”錢很大成度上保留了明朝鑄幣的風格,面文“順治通寶”,版式可細分為:記值類、光背類 背符號類。採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光背版別極多,其中不乏稀少品種。

二、順治二式又名順治單字記局式

是繼順治一式後的第二類順治錢形式,始鑄於順治二年停於順治九年(1645―1653年),其形式類似於唐代的會昌開元:錢背由一個單一漢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類)記載其鑄錢局。據記載順治時期全國先後有二十三個錢局開鑄單字記局錢,但從現存順治錢實物來看僅發現了工、戶、薊、宣、雲、延、原、同、陽、河、臨、東、浙、寧、昌、福、荊、襄和新共十九局。錢重一錢二分。

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釐。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存世較少。右延、上新極少見。

三、順治三式又名順治“一釐”式

是繼順治一式、二式之後鑄造的第三類順治錢形式。

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鎮錢局停鑄單字記局錢,開鑄順治背一釐錢,每文重一錢二分五釐,較背單字錢製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記局漢字與穿左“一釐”組成。由於“一釐”二字取折銀一釐之意(一千釐準銀一兩),可直接與官銀兌換,故稱其為計銀一釐式。

史料記載順治一釐式共有十九局開鑄,分別有:戶一釐、工一釐、薊一釐、宣一釐、雲一釐(密雲局)、東一釐、臨一釐、原一釐、陽一釐、陝一釐、同一釐、河一釐、浙一釐、寧一釐、昌一釐、江一釐、福一釐、雲一釐(雲南省局)、荊一釐。其中同一釐最少見。

順治一釐錢共有十九局,但這兩個局你可能沒注意過

順治一釐錢共有十九局,但這兩個局你可能沒注意過

戶一釐存世量較大,其面文單一,且廣泛被其它錢局所採用,因此被稱為“戶部標準版”。工一釐也被稱為“工部標準版”,但存世量並不多。宣一釐、薊一釐存世量不大,面文都是用的戶部標準面文。臨一釐是山東臨清局的,保留順治“上臨”特徵,存世量比較大。江一釐是南昌局鑄造,存世量小,由於暫時未發現背江單字局,雖然文獻記載南昌局為順治四年設立,但目前認為直到順治十年開始鑄造錢幣。順治寧一釐很普遍,由江寧府局鑄造,寧局特有面文,東一釐也借用。

順治一釐錢共有十九局,但這兩個局你可能沒注意過

說到東一釐,不得不說他獨特的一面。它的背面不光有右東左一釐外,還有一種上東下一釐,堪稱一釐錢中的奇品,價格極其驚人。河一釐存世量大,採用的是戶部標準面文,只不過是闊緣。原一釐存世量不大,為山西太原府局鑄,面文為原局特有面文。陝一釐存世量大,面文類似於戶部標準版。昌一釐是武昌府局,獨有面文,存世量較小。

順治一釐錢共有十九局,但這兩個局你可能沒注意過

陽一釐和同一釐的鑄造量都不大,淵源頗深可以合起來說,順治十年至順治十三年,該錢局叫做陽和鎮局,鑄造的陽一釐;順治十三年後,該局移鎮叫做大同錢局,面文采用的是戶部標準面文。浙一釐採用獨有的面文,存世量不大。福一釐在順治十三年便停鑄了,存世量少,而且由於福字比較吉利,收藏、消耗較多。

順治一釐錢共有十九局,但這兩個局你可能沒注意過

最後說一下雲一釐和雲一釐,本系列綜述中曾有泉友追著跟我說雲一釐還是很多的,這點是我疏忽,應該講清楚是簡體雲一釐,是直隸密雲局所鑄,史有記載,但沒找到實物;繁體雲一釐是雲南省局鑄造,數量較多,並不稀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