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漫談:從內存漲價談中國崛起

產業漫談:從內存漲價談中國崛起

一條8G的DDR4內存已經從去年的200元漲到了現在的900多元,所以網上的段子說一個開網吧的雖然網吧虧了10多萬,但是內存的漲價給他全部彌補回來了。內存以前不是沒有漲過,但是漲價如此之久,幅度如此直達,我進入這個行業這小二十年,還是第一次。

自從爾必達2012年破產之後,現在內存(DRAM)市場只剩下三個玩家:三星、海力士、鎂光。是的,那個佔據了全球DRAM市場47%的三星,除了DRAM之外,閃存(NAND)領域,三星也是市場四大龍頭之一,市場佔比37%,外加東芝、鎂光、海力士佔了整個市場的90%以上。

內存是半導體產業的一個部分,整個半導體產業,基本就是現代IT產業的基礎,整個產業的進化幾乎完全依賴於半導體行業的進化,除了剛剛說的存儲器部分,處理器部分也一樣,英特爾、三星、臺積電壟斷了全球高端芯片(無處不在的三星)。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HS的數據,過去三年,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年銷售額大概在3400-3500億美元之間,而我國的佔比非常少,目前也只是在28nm以下的低端產業裡有一些份額而已,高端芯片製造幾乎還是空白。

PC的處理器大局已定很多年,基本就是英特爾和AMD,手機行業,我們的華為和小米也在奮起直追,但是目前主要也還是侷限在芯片設計的部分,設計之後,還是要交給臺積電或者三星來生產,半導體行業設計環節的利潤比生產的低太多了,行業龍頭ARM一年的利潤才3億英鎊,還不到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的零頭。

是的,整個半導體產業,我們目前幾乎完全落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中芯,現在還在28nm製程工藝上較勁呢,而現在三星和臺積電以及英特爾,已經在10nm上量產了,中間的差距還在非常巨大。

為什麼我們國家發展了這麼多年的半導體,目前依然還是落後那麼多呢,業內眾說紛紜,除了前面說的我們目前解決不了製程工藝的問題之外,前幾年大家說的最多的,還是因為受限於瓦森納協議限制,中國進口不到高端的光刻機,沒有高端的光刻機,即便設計出來,我們也無法生產。

除了受制於意識形態無法進口到高端光刻機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過去幾年我們沒有這個行業的高端人才,臺積電能做,是因為張忠謀在德州儀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後帶著大批的人才在臺灣整個的大力支持下成長起來的,三星半導體的突飛猛進也是2006年挖到了臺積電的高管梁孟鬆解決了14nm工藝量產問題之後,才開始突飛猛進,打敗了臺積電的16nm的工藝。

也就是說,在臺積電發展起來之前,整個半導體基本還是在美國和日本手裡,但是隨著日本的半導體公司紛紛折戟,美國一度一枝獨秀。臺積電成長起來之後,最終成為一個市值1700億美元的巨頭,甚至市值是整個臺灣股市權重的20%,這樣的地位,只有三星在韓國股市的市值能與之比肩了。

以上 就是現在半導體行業的現狀,因為這樣的現狀,所以內存要漲價多少,基本就漲價多少。因為這樣的現狀,我們的華為麒麟也好,小米的澎湃也好,前者只能找三星代工,後者只能找臺積電代工。

我們在半導體行業落後這麼多,後面還能追趕嗎?前面寫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看清楚我們的不足,才能知道我們後面努力的方向。

過去20年,我們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非常顯著,從路橋的建設,到高鐵、航天科技等可以說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大家戲稱我國政府為“基建狂魔”,基建帶來的除了對經濟的拉動之外,最明顯的就是整個工業全產業的飛速進步。

今天看到一個說法,我覺得角度非常好:60後和70後生人,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貢獻了大規模的廉價勞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個引擎,但是低成本的人口紅利不可能永遠吃下去,所以2000年前後,中國的高校開始大幅擴招,將近20年的高校擴招之後,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工科人才,這些工科人才才是我們過去這些年整個工業和製造業遙遙領先於世界的基礎。

現在的互聯網巨頭們,不管是BATJ,還是TMD,還是默默無名的各種創業公司,之所以能夠飛速發展,除了龐大的國內市場之外,還因為過去這些年有數十萬上百萬碼農被源源不斷的培養出來,這些人才進入到科技行業的各行各業,帶動了各個產業的飛速發展。

但是時光倒退到2000年左右,政府決定高校大幅擴招的時候,可是被罵了十幾年,一方面是被罵教學質量的下降,一方面又罵只是為了緩解就業問題的矛盾,把問題推遲了而已,等等,不一而足。我相信,沒有這十幾年的擴招,每天數百萬的人才源源不斷的進入社會,那麼我們再怎麼想發展,恐怕都是很難的。但是現在的好處就是,我們的各行各業要發展,基本都有人才。

說到這裡,回到我們前面說的半導體產業,實際上,現在光刻機的進口限制雖然還在,但是並沒有到毫無希望的地步,意識形態也好,國際社會的結構也好,過去這些年變化也很大,限制我們半導體產業的,主要還是沒有那麼多有經驗的高端人才,只是我們的大學生們還不足以挑起這樣的大量。

但是我們正在奮起直追,羅輯思維幾個月前做過好幾期的節目《液晶演義》,說的是液晶顯示器行業發展的跌宕起伏,背後的就是我們的老牌國企京東方從一個瀕臨破產的狀態,然後逐步通過“反週期定律”的投資方式,成為國內工業的龍頭企業之一。

這種投資方式,就是三星和臺積電打敗半導體行業的一個個競爭對手,領先全球同行的一個重要方式:在產業低谷期大幅巨資投入,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然後持續殺價,擊垮對手,隨後依靠產業升級以及同行的死去,收割鉅額利潤,並且建立了很高的競爭壁壘。

這樣的方式能夠擊垮美國日本的同行,但是對於能夠動輒投資數萬億修建高鐵的中國來說,恰恰是這樣的競爭方式最有經驗的玩家之一,並且隨著京東方這樣的企業逐步開花結果,對中國的政府而言,已經嚐到了甜頭,後面等待這個產業的,肯定就是中國企業的巨資投資。

現在已經是這樣,2014年,十幾位院士專家上書中央,要求國家傾力支持半導體發展,得到了最高層的積極回覆,時年9月份,規模千億級別的國家級基金就掛牌成立,隨後開始對整個半導體產業逐步發動了攻勢。比如紫光,就一度報價230億美金,溢價19%要收購鎂光,更早一些的時候,聯想投資的弘毅投資也曾經試圖競購破產後的爾必達,這些都失敗了,但是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福建晉華三大存儲器項目破土動工,可以相見的是,未來一兩年之後,整個存儲器行業隨著中國的人民幣玩家的投產,價格恐怕又要被殺到地板。

僅在2016年上半年,全國就有5個12寸晶圓廠項目上馬,江蘇淮安的德科瑪12寸CMOS影像傳感器項目、武漢新芯二期12 寸存儲器項目、臺積電與南京市政府正式簽約12寸廠、美國萬代半導體(AOS)12寸MOSFET功率半導體項目;此外,紫光集團預計將在深圳建12寸晶圓廠。

雖然業界也有擔憂,同時上馬這麼多項目,是否存在如同光伏產業一樣的巨大泡沫,以及未來是否會產能過剩等,但是更多的聲音還是正面肯定的,不一定每一個項目都會成功,但是隻要成功1-2個,對我國的半導體發展就會有很正面的作用,並且現在全球每月晶圓產量1635萬片左右,中國就只有159萬片,即便五條線全部滿產,月產量也只是新增100多萬片,離產能過剩還差的遠。

除了存儲器,處理器方面,這幾天也傳來了一大利好消息,前面那個從臺積電離職去了三星帶來三星飛速進步的大拿梁孟松,近期加盟了中芯,任職聯席CEO,這一消息傳來,大家普遍認為,困擾中芯國際的28nm應該會快速解決,並且中芯應該能快速在14nm製程取得成績。雖然跟現在臺積電等正在投入的7nm還有差距,但是相信中間的差距會逐漸減小。

中國2015年在半導體集成電路上的貿易逆差達到1600億美元,超過原油的貿易逆差。2016年半導體逆差進一步擴大。這種逆差嚴重製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一根小小的內存條,看起來是行業的問題,但是追根究底起來,其實牽扯到一個國家工業的方方面面,很多的問題,不緊緊只是這個產業的問題那麼簡單。跳出來看才能看得清。

以上就是我近期關於半導體行業的一些非常粗淺的學習和觀察,背後其實是我近些年整個世界觀的變化,我從一個虛無的理想主義者,逐漸變成一個務實的現實主義者。我從年少時的無腦噴,開始正視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方方面面,隨著我的觀察,我發現我們根本不是以前我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而是在各行各業,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優秀品行的結果。

入世、勤勉、重視教育,所以我們用了幾十年,從一個很 low 的狀態,成長到現在的這個樣子,我相信,只要再給我們這個勤勞的民族以時間,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好。

祝福我們自己,天佑我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