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十二铜人今何在?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史记·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云: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

《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过秦论》云:“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

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十二铜人今何在?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得甚为广泛。在传说中,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大英雄,是中华民族在骄傲,另一面他几乎又成了暴君、残忍的代名词。秦始皇为了永世享用他的征战功绩,做出了种种至今在世界上仍记人叹为观止的壮举,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开的历史之谜,12金人的铸造便是其中的一个。

在秦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 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外族服装,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难运输,而且他们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且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贾谊的《过秦论》也有“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记录了12金人的故事。

令人奇怪的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铸造这12个铜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耗费巨资铸造这个笨重又没有实际作用的金人呢?围绕这个问题,存在两种主要说法。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但由于吕不韦曾经专权的阴影和辛辛苦苦征战得来的皇位不易,为了实现自己当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的宏伟愿望,所以他坐稳皇帝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确保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而要坐稳天下,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收缴和销毁流散民间的各种兵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别人的武力夺权。于是,他总是在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收缴全国的兵器,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在大臣们的陪同下,秦始皇正在观看舞灯笼和各种杂耍。正在看得高兴的时候,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里拿着刀剑等兵器的武士上场表演。秦始皇看见后,又触动了自己的长久以来的心病。这时候,恰巧临洮一个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12个巨人,而且他们当地还传唱着一道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悦。于是他假托征兆,说这是顺应天意,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阳,铸成12个铜人。实际上,秦始皇收兵器铸造铜人,完全是出于巩固自己皇位的考虑。

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十二铜人今何在?

这儿还有另外一个故事版本。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宫中休息。突然,梦到天气大变,天空昏暗无光,并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于是他非常惊恐害怕。正在他手足无措之际,忽然有一个白发苍苍、长髯飘飘的老道来到他的面前。这个老道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挥动着后中的拂尘,指点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说完,随着眼前金光一闪,老道人便不见了。秦始皇也从梦中惊醒了。他梦醒后,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立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到咸阳,铸成了12个铜人。

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十二铜人今何在?

有很多专家学者也曾经指出,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道人的话,再加上建国之后的担忧心情,这种说法是可信的。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如此巨大的铜人会不翼而飞?目前,关于金人的下落问题存在着三种猜测:有人认为,当初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

还有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金人是毁在董卓的手上。东汉末年,董卓率军攻入长安,将其中的10个金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到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到洛阳。当成千上百的工匠们运到霸城时,由于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于是就停止了搬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金人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他又把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至那时,存在于世间约600年的12个金人全部被销毁了。

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十二铜人今何在?

另有一种说法是比较乐观的,他们根据史料记载认为,这12个金人并未被毁掉。因为12个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现在,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十二铜人下落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载“(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孝灵皇帝下》:“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铸之,由是货贱物贵,谷石至数万钱。”

《正义》引《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曰“是岁,徙长安诸钟虡、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折,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发铜铸作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马门外。又铸黄龙、凤皇各一,龙高四丈,凤高三丈馀,置内殿前。”

《后汉书》也记载“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十二铜人今何在?

正史《三国志》《后汉书》与《资治通鉴》均记载董卓毁铜人铸成铜钱应该可信,“悉椎破铜人 ”与“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之“悉”是“尽、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说十二铜人都毁于董卓之手,而 《关中记》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的,其记叙的内容也有探讨的地方。而《魏略》倒是说到了有2个铜人,不过是现铸的,并不是很多人说的董卓毁了十二铜人之十,留了2个被魏明帝带到了霸城。然而正史只说“铜人”而没有说“十二铜人”或“秦铜人”,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董卓毁掉的铜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铸的“十二铜人”吗?

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十二铜人今何在?

关于十二铜人的迁移,只有在汉朝时从咸阳被搬迁到长安的记录,在董卓之前并没有从长安迁出的记录了。而董卓销铜人铸铜钱,别说如史书记载的“悉椎破铜人”了,就是只需要一部分铜人来铸钱的话,估计以十二铜人那么大的目标是很难从董卓这个"铜人破坏神"的手下幸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