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结晶——针灸铜人

自从北宋王惟一创造性地用青铜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以后,针灸铜人在中国古代针灸教育和临床取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宋时期的针灸教育中,针灸[1]铜人既是老师讲授“人体腧穴”课的直观教具,又是学生考试“腧穴定位”的标准答案。针灸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代以前,对针灸的经络腧穴只有以文字叙述或图形表示,而且错讹较多。至北宋天圣年间,中国出现了第一座针灸铜人。铜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各代官方或私人均对铜人进行重铸或整修,从而使铜人流传至今,成为现代针灸教学模型的先驱。

古人智慧结晶——针灸铜人

北宋天圣年间,殿中省尚药奉御王惟一奉敕编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因宋仁宗(刘后)“以古经训诂至精,学者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故“复令创铸铜人为式”。王惟一所铸造的铜人,“内分脏腑,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可“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北宋·夏竦《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

古人智慧结晶——针灸铜人

王惟一所铸造的铜人,是已知中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宋以后各代均将其视为国宝,因于天圣年间制成,因此称为“天圣铜人”。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天圣五年冬十月壬辰,医官院上所铸腧穴铜人二:一置医官院,一置相国寺”,可知王惟一铸有两具铜人,—具放在翰林医官院,一具放在大相国寺。

在此之后,一座铜人流入襄阳,为章叔恭所见。“……(章叔恭)在襄州,尝试针铜人,全象以精铜为之,脏腑无一不备,其外俞穴,则错金而书穴名于旁,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盖旧部以此试医者,其穴则涂黄腊。中实以汞,俾医工以分析寸,按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汞出。稍差则针不入矣。” 此座铜人后下落不明。另一具铜人因靖康之乱,自汴被掳至金城,后又为元所掠。

古人智慧结晶——针灸铜人

元世祖中统间(1260~1263),此具铜人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整修翻新,元至元二年(1265)像成,周身腧穴脉络悉具,注以水,关窍毕达。有资料称:天圣铜人在开封陈列了整整100年,北宋亡后,几经沧桑,一具据说至明正统年间被毁,一具据说于北宋亡时被相国寺僧人藏匿,至今仍埋在开封地下。

明正统八年,明英宗因天圣铜人年代久远,“错暗而难辨”,命令重新制模,仿前重作,制造出“明正统仿宋天圣针灸铜人”(明正统铜人),这尊铜人是现存最古老的针灸铜人。但明正统铜人重制完成后,天圣铜人却下落不明。

根据《太医院针灸铜像沿革考略》记载“自明末流寇之乱,京师官署,悉遭寇扰,太医院之铜人像亦被毁伤头部。顺治中修复之。”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后,京师遭到洗劫,存放在太医院中的明正统铜人的头部因为被损伤,但并未被毁,一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才重新修复。

古人智慧结晶——针灸铜人

清末御医任锡庚于《太医院志》中记载“光绪二十六年联军入北京,为俄军所有。先医庙之铸铜三皇像亦为俄军所得”“铜人则据为奇物,不肯交矣。经陈守忠恳准太医院堂官奏给俄武官二等第三宝星以酬之。嗣改建新署,随式工复置铜人,由堂派医士苏秉钧、候补吏目张庆云为监造。”八国联军时,明正统铜人遭到俄军劫去,后辗转流传回俄国,现存于圣彼德堡艾米塔吉博物馆(State Hermitage Museum)。

清乾隆年间,清高宗命令吴谦等九位医官著《医宗金鉴》,成书后,高宗赐给每位医官一座小型的针灸铜人,作为奖品,以示鼓励。这九座铜人只剩下一座,出土时候带有外部的包装壳,底座,盒内记有吴谦等人编写《医宗金鉴》的经过,并带有红色的乾隆印章,保存完好,陈列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弥足珍贵,是镇馆之宝。更为特殊的是,这一小型针灸铜人不是常见的男子形象,而是一个怀孕妇女。这一裸体的女性铜人表明了清高宗对医学的重视。此铜人高46cm,宽22.8cm,厚16cm。铜人表面铸有经络和腧穴,但未铸经穴名称。

古人智慧结晶——针灸铜人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的这座针灸铜人历经沧桑。四十年代初,时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馆长的王吉民与海上名医丁济民谈起,在北平古董铺曾见过清代针灸铜人,但苦于价格昂贵未能购得,丁济民先生当即表示愿筹资购买。于是王吉民便写信托北平的李友松医师去访购,终于用重金购得,并托朋友从北平带回上海。当时正值战乱,从北平回上海途中,一路过关越卡,多遇险情,意外费用,几乎超过铜人原价,这些费用也由丁济民先生负担。针灸铜人抵沪后,丁先生将它捐赠给当时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谈起这具铜人的经历和回归,他感叹道:“始于医官院,终于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