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胡适,绝非“善茬儿”

胡适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相信很多人读过他的文章,并获益匪浅。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形容胡适最贴切不过了,可是你知道总是一副和蔼面孔的胡适,也是一个“爱挑刺儿”的主儿吗?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胡适,绝非“善茬儿”

挑赛珍珠的刺儿

一九三三年六月底七月初,胡适乘船经日本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召开的会议。中途在檀香山受到“来思”(Leis)的欢迎——即将一串花环套在来客的脖子上,胡适的颈子上套了七八串花环,可见受欢迎的程度。不过胡适认为这种欢迎仪式只能在四季都有鲜花的地方才可以风行,别的地方比如严寒地带就只有No.No了。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胡适,绝非“善茬儿”

离开檀香山,胡适继续乘船往美国本土进发。在船上用英文打字机准备讲演稿,疲倦时就读一读珀尔·布克(Mrs. Buck)女士的小说《良田》(Good Earth)。珀尔·布克即中国读者熟悉的赛珍珠,(良田)又一中文译名《大地》。这是一部描写旧中国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曾先后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本人在中国长期生活过,几近四十年之久。

胡适之所以读珀尔・布克女土的小说《良田》,是由同船的迪林 翰(Mrs·Dillingham)女士引起的。两人闲谈时她问胡适:“你对这本小说有何感想?”

胡适老实告诉她:“还不曾读过。”

迪林翰女士认真地建议说:“你到美国,必定处处有人问你对此书的意见。你还是让我送你一本,在船上读了它。”

“谢谢,我抽时间拜读。”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胡适,绝非“善茬儿”

迪林翰女士果如其言送了一本《良田》给胡适,胡适便认真地读了起来。

读完之后,胡适对这部小说的总体评价是四个字:“实不甚佳”。

他挑出的毛病一一即小说的缺点与错误一一主要是赛珍珠描写失实,有些地方不近情理,与时代背景不和:

“她写中国农家生活,甚多不可靠之处。如第一回写王龙的结婚实太简单,写其妻生第一子时尤不近事实。写她逃荒从安徽某地到江苏某地,火车上走了约一百英里,住了下来;其地有‘大学’两处,此何处耶!

王龙逃荒回去,囊中有钱了,在路上用金子买一只牛,我读了忍不住大笑!(此回买牛,凡三次提起金子)。

王龙的大儿子已受城市的学校教育了,而仍然要他的妻子裹小脚,亦是可怪。此书写的是革命以后,而王龙的女儿与媳妇都裏小脚!(第一回已写剃头店劝王龙剪辫子了,是此书开始即在革命以后;其时王龙尚未结婚。到他死时,应该是民国三四十年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来胡适还是读得很仔细的,至于他的看法 正确与否,不妨作为一家之言参考。

审校译书:“我有意挫折他”

世界丛书社组织一些人翻译外国著作,请胡适审校部分译稿。胡适校阅仔细,认真,提出意见供译者参考、修正。下面举两个例子——

莫泊桑的《一个生命》(Maupassant' s Une Vie)是由袁弼翻译的,他是一个年少气盛的人,以为译书很容易,所以不肯下苦功夫,曾全文翻译过笛卡尔的《方法谈》(Descartes's Descourse on Method),胡适看后对他说几乎全都译错了,袁弼不服,胡适整整花了四个钟头的时间,一一指出其错误,袁弼这才心服口服了。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胡适,绝非“善茬儿”

这次胡适看过一遍袁弼《一个生命》的译稿,仍觉得不满意,便叫他拿回去,单译第十章送来,如可用则再译下去。袁弼已经领教过胡适的严肃认真,又钦佩胡适的学识,当即便答应拿回去,遵照胡适的意见,用心仔细重译第十章。

过了些时袁弼把重译的第十章送来了,胡适看过后觉得虽然仍有错误,但比之旧译有了大的进步,所以便将译稿还给袁弼,叫袁弼按照他的意见再进行修正。这里要补充一句:胡适是有意“难为”一下袁弼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此种少年人,为社会的盲目害的趾高气扬,故我有意挫折他,使他就范围,使他慢慢成一个人才。”

资助年轻译者

还有一个叫董时的译者,毕业于美国康乃耳,现在哥伦比亚大学。他翻译了英德的《美国普通学校体制的演变》(lnd' s The Euolution of American Common School System),但书中凡是难译的地方他都删去了,而且多用中国的套语译书,如“separation”译为“分离”即可,却译为“泾渭判然”,说明董时不知道翻译界已经进步了,而他还在沿用十年前的译书法。

胡适将译稿看了一遍,仔细校出第二章的错误,退还给了董时。不过他知道董时家贫好学,治心理学成绩尚好,所以在回信中答应先借点钱给董时,以后董时译书偿还。这也是帮助年轻译者的一种办法。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胡适,绝非“善茬儿”

正如他所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一代国学大师胡适,看似严苛,却以身作则,知行合一。以深厚的文化蕴涵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影响着身边的人。

文章内容摘自:《胡适逸闻》


听听我的故事,写下你的故事,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微信搜索关注:我的好故事(ID:zghgs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