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网」你可能不信,孙姓可能是华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孙姓, 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 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氏网」你可能不信,孙姓可能是华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父系氏族社会建立的初期。《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可以肯定地说,姓氏、家庭的起源,都创始于黄帝时期。

黄帝时期以家庭为组织结构,出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的单体家庭,并以图腾为姓氏,规定同姓不婚,每个成员,对其血缘定位都清晰可见,继之繁衍扩大自己的部落群体。黄帝部族中男性呈现主体地位,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部族,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黄帝战胜炎帝、蚩尤的主要原因。

「孙氏网」你可能不信,孙姓可能是华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黄帝时期建立了父系氏族社会,并影响其他母系氏族先后向父系氏族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大一统。家庭的出现,让每个中国人都有了根据父系定位的文明坐标。

中国人讲究姓氏名字号,姓是祖宗给的,氏是地名,名是父母给的,字是老师给的,号就是自己起的。这种姓氏名字号从黄帝时期就有了,黄帝姓姬,名黄,字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部落。

「孙氏网」你可能不信,孙姓可能是华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但主要源于姬、妫、芈。姬武仲为纪念其祖父惠孙,将己姓改为孙姓。春秋齐国大夫田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为妫姓始祖。楚国大夫蒍敖,字孙叔,后人为纪念其辅楚政绩,以其字孙为姓,为芈姓始祖。三支同属炎黄子孙。

那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呢?我想这和孙姓的姓氏有关。上古有八大姓是指姜、姬、姚、嬴、姒、妘、妊、妫,这八大姓都有“女”字旁。上古是母系时代,其特征是姓由女生,称女人为“爹”。上古时代也是“爹文化”的时代,现在中国南方还有称女人为爹的习俗,民间也有“有爹生没娘养”、“爹生孩子舅舅养”等俗语,这些乍听起来莫名其妙,实际上与上古文化一脉相承。母系氏族时代,一个部落的女人以另一个部落所有的男人为丈夫,女人多夫,孩子多父,“多”“父”为“爹”,爹字的文化信息大概如此。当时“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于是女人就成了孩子的“爹”,本部落的男人则是孩子的“舅”,孩子由女人(爹)生育,由男人们(舅舅)抚养。孩子的“爹”“舅”属同一个部落,另一个部落的女人与男人则分别是孩子的“姑”和“父”。族外群婚或对偶婚阶段,男不娶,女不嫁。“回娘家”就是“回爹家”,都是走婚男人的专利。舅字是“叟”“男”化来,“姑”是“女”和“古”组合而成,都有终老家中的意味。黄帝时代,男人逐渐取得了婚姻中的主导地位,“舅”娶了“姑”,地位变成“爹”,“姑”嫁人,称呼变成了“娘”,“舅姑”变成了“爹娘”,组成了紧密的家庭。唐诗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的句子,即源于此。

「孙氏网」你可能不信,孙姓可能是华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中华文明自黄帝始,其实就是自“爸文化”始。“爸”由“父”“巴”组合而来,不同于“多父为爹”,它意味着“固定的、最亲近的父亲”,确定的、唯一的父亲。“爸”的出现是父系氏族时代的典型特征。传说,黄帝时代由群婚、对偶婚发展到以男性为主导并且相对固定的对偶婚,并通过特定的仪式来稳固婚姻关系。男女成婚后,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前,男人女人要形影相随,目视所及,距离不超过一丈。夫以“丈”量,这就是“丈夫”的由来。女人和固定的丈夫生儿育女,人们不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亲有了唯一性,于是“爸”产生了,家庭随之而来,此后带有父系文化特征的姓、氏、名、字、号开始出现并逐渐完备,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爸”文化,体现为每个中国人都有了根据父系定位的文明坐标。姓,是祖宗给的,以别婚姻,即同姓不婚;氏,是出生之地,以别门地;名,来自父母,出生即得;字,来自师长,以示郑重;号,自号以示志趣或向往。

“爸文化”也是孙姓文化,“孙”字应该和“爸”产生于同一时代。黄帝字“公孙”,因为他的祖、父时代都没有自己的姓氏,处于母系时代,由黄帝进入父系时代。他为自己取号“公孙”,意为“大众的孙子”“公家的孙子”。我推测这是孙姓的真实起源。“孙”字的本意,是说明一种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它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子”者,最原始的字义就是“小孩”,是典型的象形字。“系”者,最原始的字义是用来捆扎物品的绳索,也是典型的象形字,将血缘关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用“系”是再合适不过了。从子为系,“子”“系”为孙。从中分析得知,一则孙姓子孙不仅是炎黄子孙,而且从血缘上就是黄帝的后代和传人;再则“孙”字是人类社会演化至父系氏族社会后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历史几千年,子孙就是指男性,孙子是家族的荣耀,而孙女则顺带一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等也是“爸文化”产生后的衍生语。

「孙氏网」你可能不信,孙姓可能是华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技?人类的进化就是科学的、本性的。比如说,“爸文化”和“爹文化”的区别:“爸文化”是科学,“爹文化”就不是科学。因为“爸文化”是传男不传女。拿孙姓来说,我姓孙,我们是以血缘来传承的,五千年前姓孙的,跟今天姓孙的是一脉相承的。男人的染色体是23个,女人是22个,所以只传男不传女,血缘关系可以传到五千年。

1954年文字改革开始后,“孙”字则被从象形转为会意,改“系”为“小”,“孙”字诞生了。“孙”字本来是用来描述人类繁衍支系之血缘关系的专用字,变成了另兼骂别人的贬义字、多意字了。我由此联想到,台湾不用简化字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繁体字中有很多文化传承的意义。

「孙氏网」你可能不信,孙姓可能是华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宋朝时期编排“百家姓”时,因为皇帝姓赵,所以必须把“赵”排在第一位,但编写者认为“孙”才是历史第一姓,为了照顾皇帝的面子,把“赵”排在第一,但委婉地表示“赵前边是孙”所以,第一句成了“赵钱(前)孙李”。

孙姓历史名人(部分)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 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 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 炎:乐安(今山东省博兴)人,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音义》。

孙 绰: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西北)人,东晋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作家。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辅佐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了我国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孙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称将军。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过庭: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云球:江苏省吴江人,明清时眼镜制造专家。著有《镜史》,另外,孙云球还创制了七十余种光学仪器。

孙毓汶:清代山东省济宁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刑部、兵部尚书等职。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省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诒让: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著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政要》、《光绪瑞安县志》等书。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

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创立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最先喊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振兴中华”的口号,为国民革命运动奉献了毕生精力。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孙氏网」你可能不信,孙姓可能是华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