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特色文化產業走筆

1.巧手繡出美麗世界

雲南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刺繡,彝繡、壯繡、苗繡、白繡等民族刺繡在三迤大地爭相綻放。

“我家的鳥衣製作技術祖傳四代。2018年文山州州慶,政府向我定製了300套鳥衣,全部由手工製作。”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興街鄉鳥衣非遺傳承人陸光瀲告訴記者。走進陸光瀲的工作室,在色彩斑斕的壯族、苗族等民族的服裝中,一套套青靛色、袖如翅膀、後衣裙如鳥尾的鳥衣格外引人注目。鳥衣是壯族崇拜“太陽鳥”的傳統文化遺存,每逢節慶喜事,當地人都會穿上鳥衣。這些民族服裝多數工序是由附近村寨的20多個繡娘在家裡完成的,繡娘們靠縫製袖片月收入上千元。

雲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特色文化產業走筆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大姚納蘇民族手工藝品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瓊芬(左)與農家繡女交流繡品。新華社發

民族刺繡是雲南布文化特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兩年雲南布文化特色產業年增加值約6億元,從業人員近3萬人,已成為雲南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婦女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咪依嚕彝繡產品走得了秀場,也進得了市場。”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羅珺自豪地說。她創立的咪依嚕民族服飾製品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年銷售收入1600多萬元,擁有繡娘1000餘人,並對2000多名繡娘進行技能培訓,解決了當地農村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許多專職繡娘年收入近三四萬元,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我們連續3年參加意大利米蘭國際手工藝品展,每次帶去的民族布包都銷售一空,很受當地歡迎。上個月出去參展,銷售額超5萬歐元,這讓我更加信心滿滿。”昆明憨夯民間工藝品公司總經理任立華對記者說。

“從小到大見多了洋娃娃,卻很少見中國布娃娃。我想我一定要做出中國的民族布娃娃。”20多年前,這種信念支撐著任立華成立了一間小小的工作坊,如今,她公司製作的56個民族造型的布娃娃已經更新四代,憨態可掬的中國布娃娃遠銷海內外。近幾年,她又將中國民族元素和西方時尚元素相結合,開發了民族布包等布藝工藝品,賣到了歐洲、中東、美洲等地區的20多個國家。年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的憨夯公司進入雲南文化產業30強。

雲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特色文化產業走筆

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紫陶從業者在建水縣紫陶文化創意園內製作陶品。新華社發

在文山鈺幅戎民族刺繡公司寬敞的新廠房裡,數十臺“電腦繡娘”正在自動刺繡,一個個鮮豔的民族花邊圖案在巨大的布料上源源不斷地展現出來。目前該公司的刺繡紡織品已有上萬個品種,大半產品出口到越南、老撾、泰國和美國,2017年銷售收入達1300萬元。在雲南,刺繡布藝工藝品已經成為文化產業走出去的代表和文化貿易的重要增長點,成為文化產品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

2.金屬工藝的品質堅守

雲南有悠久的有色金屬開採加工歷史和精湛的加工工藝,斑銅、斑錫、烏銅走銀、刀具等金屬工藝品在三迤大地熠熠生輝。

在中國工藝美術界,雲南獨特的金屬純手工工藝烏銅走銀曾與北京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著名學者袁嘉穀在《異龍湖歌》中有“器精稱烏銅”的詩句,稱頌的就是烏銅走銀工藝品。近300年曆史的烏銅走銀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在滇池東岸昆明官渡古鎮的烏銅走銀傳習館,展覽著各種古色古香的烏銅走銀工藝品,館內還有相關製作工藝流程的展示。65歲的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傳承人金永才告訴記者,為了讓這一絕技發揚光大,2010年他創辦了烏銅走銀傳習館,打破傳統的傳承方式,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學員傳授烏銅走銀製作工藝。他創立的烏銅走銀文化產業公司2017年營業額已達1600萬元,產品銷往香港、澳門、日本、日內瓦等地。

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雲南斑銅工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雲南斑銅是我國獨具特色、有較高藝術水平的傳統手工藝品,因表面顯現出各種不規則的瑰麗花紋,色彩金紅交錯,故取名為“斑銅”。“斑銅是雲南的一張名片,做斑銅是一種工藝傳承,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所以我們一直堅持做精品,不能做濫。”昆明市斑銅廠總經理楊斌鋒對記者說。該廠製作的斑銅作品孔雀瓶、大犀牛等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斑銅作品孔雀瓶曾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稱雲南箇舊為“錫都”,是世界最大的錫生產、加工基地。箇舊錫、銀金屬工藝品傳承久遠,現已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錫器製作傳習館兩個,紅河·箇舊錫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為首批雲南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3.紅土燒出紫陶青花

雲南是紅土高原,肥沃的紅色土壤孕育出建水紫陶、華寧陶、玉溪青花、迪慶尼西黑陶、傣族慢輪陶等陶瓷泥塑工藝品,爭奇鬥豔。

世人皆知江西景德鎮青花瓷,卻很少知道明代雲南玉溪也產青花,只因清末技藝失傳,玉溪青花長期隱匿於民間,只有紅塔山下的國家級文物玉溪窯址,默默地證實著玉溪青花的存在。直至2013年,玉溪青花瓷燒製技藝才被重新發掘出來,並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

“玉溪窯青花所代表的原生的、質樸的、內在的審美格調,是當今國際陶瓷藝術界追求的核心價值。”長期研究玉溪青花的雲南大學教授吳白雨說。目前玉溪市紅塔區正在打造突出玉溪窯文化元素的玉溪青花街。

雲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特色文化產業走筆

在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張氏斑銅傳習館,張氏斑銅第十三代傳人張偉對斑銅作品進行打磨。新華社發

華寧陶至今已傳承600多年,是明代景德鎮以外青花瓷的重要窯場——玉溪窯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南地區彩釉陶的重要代表。近幾年來玉溪市華寧縣重點扶持陶瓷產業,在華寧陶發源地碗窯村建設了華寧陶文化展示中心等。全縣目前有製陶企業、工商戶51戶,從業人員1700多人,陶產業的年產值實現5億多元。2016年,碗窯村成功申報為國家級傳統村落。

紅河州建水縣被稱為“中國名陶之鄉”,建水紫陶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傳統制作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貢獻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36億元,在全省同類型文化產業園區中排名第一。

  4.南方嘉木生機勃發

植物王國雲嶺大地,木竹藤草工藝品產業雨後春筍般生長出來。

“我要讓沉睡千年的南方嘉木,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騰衝藝緣藝術品公司董事長陳興說。走進該公司廠區,只見一個個巨型根雕作品,“八百羅漢”栩栩如生,“萬里長城”氣勢恢宏。該公司的根雕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以及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月產值1000多萬元。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許多農村民居的門窗都有劍川木雕。因為擁有國家級非遺劍川木雕,劍川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如今劍川木雕藝人們共同成立了木雕協會,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劍川縣正在打造集歷史文化、休閒旅遊等於一體的木雕文化產業園。

毗鄰緬甸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度成為東南亞、南亞紅木資源集散地和名貴木材“中轉站”,形成了以仿古傢俱、木雕、根雕為代表,集原料採購、加工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完整的紅木文化產業體系。

聞名遐邇的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其優美的旋律來自葫蘆絲演奏。如今德宏葫蘆絲完成了從文化藝術到特色文化產業的蛻變,正形成集加工生產、演奏培訓、音像製品製作於一體的葫蘆絲特色文化產業體系。其中梁河縣葫蘆絲成為中國唯一一種民族器樂地理標誌產品,同時被授予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5.玉石生輝耀雲嶺

滇西邊疆地區並不冷清,因有珠寶奇石而興盛。2018年年初,第五屆世界圍棋名人爭霸賽在雲南保山舉行,連笑、李世石等中、日、韓圍棋高手聚集保山青花海畔的永子棋院一決高下。為何世界圍棋比賽在滇西邊城舉辦?正是因為保山是圍棋之鄉。保山圍棋製作有1200多年的歷史,保山“永子”是古往今來的棋中聖品。由於“永子”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紅瑪瑙、黃龍玉、翡翠和琥珀等天然原料,採用保密配方和絕技熔鍊而成,工藝獨特、品質優秀,產量極為有限,歷來是上乘貢品,堪稱國寶。

滇西邊境的瑞麗市和騰衝市近10多年來成為雲南珠寶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沿市場和全國重要的珠寶原料進口、翡翠成品交易地。瑞麗市獲批准建設“全國翡翠文化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古人以黃為尊,保山龍陵縣獨產黃龍玉,黃龍玉的出產加工成為龍陵縣的一大產業支柱,龍陵黃龍玉文化產業園區作為全省首批10個重點文化園區之一,從業人員25000餘人,產值近9億元。

以中國翡翠第一城騰衝、中國琥珀之都騰衝、黃龍玉之鄉龍陵、隆陽南紅瑪瑙為內容的保山四大珠寶品牌進一步在全國叫響,全市珠寶產業產值達80億元。保山市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雲南石產業不僅有珠寶玉石,還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流域形成了奇石文化產業,在永仁、會澤等地形成了硯臺產業。石頭在雲南,處處成寶貝。

雲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特色文化產業走筆

觀眾在欣賞文山刺繡作品。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2014年,雲南省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金木土石布”5個門類的發展佈局,促進了全省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的快速發展。2016年,雲南以“金木土石布”為核心的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產業實現增加值117.92億元,佔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6%;重點工藝美術品企業營業收入達421.49億元,比上年增長68.2%。“金木土石布”五位一體的雲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發展體系,正在成為雲南特色文化產業的閃亮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