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最后一名秀才李振九,其书法曾让洛阳有“无匾不李”之誉!

洛阳最后一名秀才、书法名家李振久书法,洛阳"无匾不李"指的即是此人!

慈悲为怀的“癸卯秀才”——

洛阳最后一名秀才李振九,其书法曾让洛阳有“无匾不李”之誉!

李振九,出生于1889年,洛阳东关下园人。名鼎岑,字振九,室名茫庐,晚号迂僧。中年以后以字行,人称“茫庐先生”。李振九家学渊源,其父李仙航是清同治时一位武秀才,虽然舞枪弄棒,习武为乐,但也长于古文书法。他深知欲振家业,必须读书,见独子少时聪敏,遂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严加管教,精心培育。5岁时,李振九便开始跟随舅公陈翠甫读书,12岁入周南书院,课余时间一直兼习书法。振九不负厚望,受到长辈、名流的夸奖,学习兴趣更浓。15岁参加县试考上秀才,故有“癸卯秀才”之称。次年河南府(治所在洛阳)知府刘更寿创办河南府中学堂,科举制度被废,李振九的功名之路已断,人们称他为“洛阳最后一名秀才”。

洛阳最后一名秀才李振九,其书法曾让洛阳有“无匾不李”之誉!

辛亥革命后,李振九在河南省立洛阳第八中学读书, 1915年毕业,由于成绩优异,品行端方,他被推荐留校任教。后又任洛阳县立第一小学校长、洛阳县中区教育委员等职。就是在任教育委员期间,他制定了全区学生统考制度,并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1929年,洛阳建立图书馆,李振九被推选为洛阳县立图书馆首任馆长。他苦心经营,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图书,为扩大图书馆规模,还在城东鼓楼上开辟了第二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他还在县立图书馆内设立了书画研究室,这是洛阳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书画艺术团体,对民国时期洛阳书法、绘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国21年(1932) 1月,国民政府迁洛阳,以洛阳为行都。一时各界名流云集洛阳。行政院驻洛阳县图书馆。同年春,洛阳县实行参议制度,当时洛阳县参议会共有29名参议员,李振九名列其中。民国23年(1934),河南省在开封举办“现代书画展览”,洛阳林东郊、李振九和李馨佛三人作品入选。李振九入选作品共9件,是该展入选作品最多的人。被当时的河南书界誉为“李旋风”,风靡全省。民国27年(1936)前后,李振九先后出游苏州、上海、西安等地,交往名流,切磋书艺。

抗战时期,思想进步的李振九曾经帮助过延安共产党人完全出城。洛阳人张思贤受命从延安归来,组织豫西抗日武装。当时洛阳戒备森严,对从外地回来的人审查特别严格,张思贤到洛阳后,化装成卖菜的老百姓,在洛阳老城寻找到朋友帮助。朋友把张思贤带到李振九的家里,由李先生帮忙弄了一辆马车,亲自送张思贤出城。到了洛阳南门,守门的卫兵看见李先生要出城,急忙敬礼,还说:“李先生,又出去给别人写字啊?”李振九神态自若地说:“到龙门给地方豪绅写字去。”就这样,李振九亲自驾车把张思贤送到龙门山上,顺利出了洛阳城。

1944年4月,日寇发动了豫相桂战役,洛阳沦陷。李振九举家迁往西北乡宋梁村避难。抗战胜利之后,深恶国民党腐败统治,李振九拒绝担任县临时参议会议员的邀请,闭门在家,精研《易经》,以卖字为业。他坦诚助人,谦恭自守,家境虽然清贫,却迎来难得的平安。李振九辞去公职,专心于书法,这一点在当时难能可贵。巷里门外流传着李振九的轶事,印证了他善良为人的菩萨心肠。从其书法作品中也可窥其一斑。他在一幅赠友人的条幅中写道“要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知一团烈火遇物即烧;要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不得一点傲睨的气象;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1948年,李振九的三子李叔焕、次女李淑娴相继因病早逝。遭受晚年丧子的不幸打击,李振九极尽忧伤。1950年2月,洛阳开展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运动。李振九投身运动,不仅积极宣传,还将自己卖字一个月的收入全部捐献,被传为佳话。1955年9月,李振九当选洛阳市第一届政协委员。1957年秋,李振九写字时因中风突然摔倒,双手颤抖,右肢偏瘫。这个一直将书法视为生命的人,曾尝试用左手写字,但已很难再作榜书。1961年5月病逝,享年72岁。

洛阳最后一名秀才李振九,其书法曾让洛阳有“无匾不李”之誉!

字中君子——

李振九是民国时期洛阳著名的书法家,他与同时代的清末翰林林东郊、举人高福唐鼎足而三,曾有“三驾马车”之称。虽然当时洛阳尚有王广庆、乔馨甫、周维新、许鼎臣、李馨佛等地方名家,但与林、高、李三位相比,均属拱辰之星。特别是在林东郊去世之后,高福唐、李振九更是一时瑜亮,为洛阳学人新推重。在此三位之前,洛阳没有出现较为著名的书法家,虽然明末清初曾诞生过一位兼擅书画的名家孟庐陵,但下延至林、高、李,其间已二百多年。洛阳虽为文化古都,但在近现代,洛阳的经济文化与往昔已远远无法相提并论。因此,林东郊、高福唐、李振九“三驾马车”,成了民国洛阳书坛的三颗明星。三人中,论年龄,李振九最小,他比林东郊小22岁,比高福堂小16岁,谢世也最晚。从“学历”上看,李振九最底,林东郊是进士,高福堂是举人,因为科举制度被废,李振九只落了个秀才出身。他们在书法艺术的成就上各有千秋,与年龄和学历并无直接关联。

李振九幼年学书,从唐楷入手,以欧体为基础,旁涉虞、褚、颜、柳等,博采众长。30多岁时,他钻研过一段魏碑,后又学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临摹碑帖长年不辍。他曾讲述自己的习字心得:“学字必须多临帖、读帖。要‘快’,看人学书三年即成。但这种字往往经不起考究,显功力不足,只能取悦一时。说‘慢’,十年临帖、读帖不足长。这类字,功到自然成,令人百看不厌。”“学而后知不足,为名家之道,林东郊曾读帖千余种,而我才读过八百种……”他认为:写一件书法,就象备一桌酒宴请客,菜肴要表现出色香味来,必须厨艺高超。要让客人品出味来,不仅仅果腹了事,还要让他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因此厨师修养越全面、越高雅,反映在桌面上的东西,其艺术格调必然是其人的真实面目。

李振九正是用一生的时间实践了他的这一书学主张。他精研书法,潜心揣摩碑帖和名家手迹。他博采众长,涉猎广泛,将绘画、诗词、戏曲、甚至易学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由于李振九在当时的洛阳社会地位比较高,河南乃至国内的许多知名书家、学者、画家、伶人经常光临李家,宾朋满座,染翰操觞,给他以广泛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尤其是1934年在“河南省现代书画展览”上名声大噪后,李振九不断受邀为人书写招牌,匾额以及楹联、条幅等。甚至到20世纪40年代,洛阳城内的店招、匾牌,几乎达到“无匾不李”的程度。

洛阳最后一名秀才李振九,其书法曾让洛阳有“无匾不李”之誉!

当时写店招著名者,有林东郊、李振九、高福堂、曹明为等。林东郊位居翰林,名高一筹,但由于年高书写的并不多。曹明为以草书写店招,由于草书难识,故请者有限。高福堂与李振九二人风格回异,高福堂气势恢弘,中敛旁肆,颇具阳刚之气;李振九有兰亭、圣教神韵,出唐入晋,颇具阴柔之美,符合国人普遍的审美观念,故请写者最多。

每天上门求书者络绎不绝,李振九几乎有求必应,因此有许多书法作品散落民间。现在仍看到的“洛阳桥”“洛阳市第三中学”等榜书,都出自他的手笔。偃师市档案局收藏的李振九书写的匾额“灵佑天中”四个榜书大字,气势磅礴,笔力扛鼎,氤氲晋韵唐风,令人叹为观止。这幅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有评者论,应属“神品”之列。当时,洛阳著名石刻家是铁笔薛肯堂。薛与李是一对绝好搭档,李说“非薛肯堂刻不写”,薛说“非李振九写不刻”。

李振九的榜书,基本是欧、赵结合,兼有他家,可谓独树一帜。李振九在学书时期对欧阳询下过很深的功夫,后来又发现赵孟頫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在继承晋唐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可识性非常高,适合用做牌匾招识。赵书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尤其作成大字非常美观。赵体书法点画需圆润华滋,结构布白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笔圆架方,流动带行。这种风格的字在上匾时便于奏刀,且在刻出来后最能够保持原书的风貌。

李振九终生以行草见长。作为传统知识分子,李振九对“二王”的学习,可谓终其一生。无论是在少年苦研欧阳率更,兼习颜、柳、虞、褚诸家的时候,还是在中年力攻北碑,追慕康有为、赵之谦、于右任的时期,李振九都没有放弃对“二王”的研习。

李振九真、草、隶、篆诸体皆精。其书体有清秀之骨,温润之容,安闲之态,飘逸之神,楚楚有君子之风。大书法家于右任一次回陕探亲,途经洛阳看了李振九书法后,大为惊讶,欣然提笔写下“字中君子”四字,赠予李振九作为纪念。

洛阳最后一名秀才李振九,其书法曾让洛阳有“无匾不李”之誉!

王福明 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