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大洋在民国能买多少东西?可能难以想象!|卯时开讲(五)

一块大洋在民国能买多少东西?可能难以想象!|卯时开讲(五)

祥子花了九十六块钱买了辆车,这民国时期,一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呢?

首先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白银的使用情况。白银在中国唐末宋初时期开始在社会上流通,但是中国自身产银量很少,白银大多来自海外。新大陆发现后,外国银元流入中国。

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银元,是流入中国的第一批外国银元。最初是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的港口贸易城市使用。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也开始了仿铸外国银元。

一块大洋在民国能买多少东西?可能难以想象!|卯时开讲(五)

民国成立后,国政府公布“新国币条例”,规定一圆银币为国币,即本位币,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后改为89%,币面铸有袁世凯头像和铸造年份,背面为嘉禾纹饰及“壹圆”字样,通称“袁头币”。

这种新币,形式统一,样式美观,成色十足,发行后,很快在全国各地风行,存世量也最多的!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一元大洋在民国时期,能买到什么东西呢?

一块大洋在民国能买多少东西?可能难以想象!|卯时开讲(五)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大米的价格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换算过来也就是一斤大米6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4-5斤的猪肉;6尺布;5斤食用油。

而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高出大约一两成,30年代在北平,一块现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

在上海,一块银圆(叫洋)可以请客两份西菜套餐。

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看戏剧或者看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票;报纸是三四分钱一份,一块银圆可以订整月的报纸;一本《呐喊》售价7毛,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较厚的书,或者两本较薄的书。感觉那时候报纸和书似乎比现在的贵一点。但逛公园看戏要便宜的多了。

一块大洋在民国能买多少东西?可能难以想象!|卯时开讲(五)

整体上来看,从上世纪20年代到抗日战争前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物价一直平稳,温和上涨。

抗日战争后到民国政府垮台,物价就刹不住车了。特别是粮食、药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越往后越贵,银元的购买力自然也也来越低了。

虽然大洋的购买力在降低,但是终究还是比法币更值钱。当时的工人收入水平也不低,在上海,普通工人月收入在20元,技术高的人员收入则可达四五十元,至于工程师、大学教师、记者、作家、律师等白领家庭,月收入就更高了,从上百元到几百元不等。

一块大洋在民国能买多少东西?可能难以想象!|卯时开讲(五)

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月薪六百元;鲁迅一个月是300块的工资,其他教授,月薪起码二百元。

一块大洋在民国能买多少东西?可能难以想象!|卯时开讲(五)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按照购买力来计算,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00多元人民币。祥子一辆车花了九十六块钱,相当于现在9600多元,在现在能够买3200斤大米。那时候谁月收入有三五十大洋,日子可以过的很幸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