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诸葛亮为何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我能告诉大家魏延死于自己不懂政治么?他的死与诸葛亮无关吗?

《三国》中,诸葛亮为何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首先说诸葛亮,这个纠缠不清的话题,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诸葛亮他不是人,他是神。至少是一个旁人看他无法分清什么梦想什么是现实。

但在《三国志》里,诸葛亮其实就是一个人,一个乱世避祸,懂得政治联姻,加强自己背景实力,待价而沽,最终兢兢业业工作,取得兵权追求理想的一个人而已。他有优点,也有很大缺点。所以他死前对魏延跋扈鲁莽自大的性格虽然不满。但最终也没有对魏延要赶尽杀绝。当时的他只是叫杨仪后军变前军。魏延断后,把部队完整带回去而已。他不是神,所以他在临终前,能够考虑到的事情就是军队能安全撤回的问题。杨仪说魏延不听怎么办?即便到这个份上,诸葛亮是不希望内部出现冲突的,所以说随他去。

《三国》中,诸葛亮为何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我们再来说说魏延,《三国演义》硬是给魏延加个“脑后有反骨”,让魏延背锅几百年。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魏延身上的“刘关张”的影子。一个出身行伍的士兵最后做到大将军。刘备生前对魏延的提拔重用。说明魏延在武力和战功上是得到认可的。他的低情商像极了创业初期的“关羽,张飞,赵云”。魏延和杨仪有嫌隙。那他们的矛盾在哪里?在于都不懂政治。

《三国》中,诸葛亮为何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蜀汉其实有个基本矛盾,即外来武力殖民政权中军人实力派和益州本土门阀士族之间的矛盾。由于诸葛亮的强行北伐,让蜀中苦不堪言。益州本土门阀士族都希望停止北伐,以休养生息的名义,开始掌握核心权力。而魏延的态度则代表了殖民政权军人实力派的真实态度。不能因为诸葛亮死了,我们就停止北伐大业,我们要继续北伐。这其实并不是说魏延的觉悟有多高,而实际上是由蜀汉政权的先军政治决定的。部队不北伐,军人将失去在蜀汉的一切政治优势。没有了政治优势,接下来失去的可能就是生命财产的权利。

所以魏延与杨仪内讧,得益的是“好好先生”蒋琬。蒋琬正是通过魏延与杨仪的内讧,彻底解决了军人实力派魏延。从而军人中再无有实力与自己所代表的“中央政权”叫板了。后续逐渐取消了“伐赋”,军队也开始收缩,变“攻”势为“守”势。杨仪自以为干掉魏延,自己会得到重用。结果兔死狗烹,悔之晚矣!

但益州本土门阀士族之间关系也并不稳固,后来还是出现了倾轧内讧,费祎又干掉了蒋琬上位,最后姜维借军屯之名,到剑阁避祸,那时蜀国离亡国不远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三国》中,诸葛亮为何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