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高槓桿風險應該誰做主力來化解,財政部與央行你支持誰?

目前最火熱的財經話題是關於央行與財政部之間的辯論,由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發起,財政部接招,兩廂你來我往展開討論,市場各界不僅聚焦而且參與討論,

那麼這兩大部門到底在討論什麼?又對國內經濟有何意義?

地方政府高槓杆風險應該誰做主力來化解,財政部與央行你支持誰?

辯論的目的何在?

首先要說的,央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是調控我國經濟的兩大手段,財政的重要職能是促進社會資源的最優效率配置和保證經濟穩定和發展,貨幣政策側重於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兩大部門的意義與作用至關重要,而且無論是放在國內外,這兩大部門的作用都舉足輕重,歷史上在經濟大蕭條與金融危機方面,當時用的貨幣寬鬆與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套使用,兩大部門齊同發力共同讓經濟走出危機。

而現在,我國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財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從當前的經濟行情來看,經濟面臨著短期的陣痛,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尤其是在防範金融風險下落實金融嚴監管與去槓桿、規範地方債務時更是如此。

地方政府高槓杆風險應該誰做主力來化解,財政部與央行你支持誰?

所以說,央行或者財政需要至少有一方站出來發揮作用,央行的貨幣政策發揮出積極地作用,甚至是通過不斷降準來讓市場保持合理充裕流動性,這有種邊際放鬆的意味,其實是一種“精準滴灌”,而財政這幾年也一直在降稅,在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等問題(筆者只敘述,提不上建議)。

不過央行徐忠稱:“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甚至是緊縮的。近幾年減稅政策不少,但是企業和居民缺少實實在的獲得感,有的企業稅負不降反增。公開資料顯示,近幾年的減稅降費規模超萬億元,但這兩年的財政收入增速一直高於GDP的增速,單位GDP承擔的財政收入增加了。這種現象讓老百姓對減稅政策的效果產生質疑,對市場的預期引導也會有問題”。(筆者注:中國二季度GDP增速為6.7%,出現小幅回落,上半年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創歷史新高)。

央行訴求財政發揮更加積極的政策,現在經濟情況大體都明白,需要繼續真正落實給企業減負降稅,讓企業帶來更高的活力,另一方面是訴求財政擴大赤字,這一點在當前經濟去槓桿環境下,實體經濟已經感受到其帶來的痛苦,而想要減輕痛苦,有一個辦法是擴大赤字,即其他人加槓桿來提供利潤來源,從而來對沖相關去槓桿部門的痛苦,而這一方面又落到徐忠所講的

“財政收入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今年預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與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緊縮的”言外之意是擴大赤字(筆者注:財政擴大赤字這有點為難財政部門了,需要上面決定)。

地方政府高槓杆風險應該誰做主力來化解,財政部與央行你支持誰?

另外爭論的焦點是地方債務問題,在去槓桿過程中,地方債務風險仍突出,加上地方隱形債務,合計已經超過歐盟警戒線。徐忠表示:“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較高,政府部門槓桿率不高,但實際上大量非金融企業的債務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國有企業的債務。從這個意義上講

,地方政府的加槓桿行為是高槓杆風險的源頭所在“,”歷史經驗表明,由於財稅改革落實不到位,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管不住地方政府的違規融資行為“。而財政部的回應稱:” 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或“從犯”的角色,絕不是隻會產生幻覺和弱勢的“傻白甜”“。這一點不僅僅是涉及到去槓桿任務,還涉及到當前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以及這兩大部門的權責關係。通俗的講是在爭論關於地方政府高槓杆風險應該誰做主力來化解。可以看出央行在這方面的迫切與力不從心。

真理愈辯愈明,在央行與財政部門的辯論中,把分歧擺出來辯論一下,會讓解決問題的距離更進一步,解決什麼問題呢,繼續更有力且合理的去落實去槓桿任務,防範化解地方債務問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著力更好的促進國內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這次兩大部門的辯論對實體經濟會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前提是辯論後找出問題而去落實的情況下。最後說一句,借用吳曉求的觀點:“央行盡力了,財政則可以做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