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堅守實業 打造實體經濟典範之城

晋江:坚守实业 打造实体经济典范之城

柒牌西服配套車間,工人操控企業自主研發的西服衣褲自動比對配套系統。 (新華)

——“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所強調的意見,也是晉江乃至泉州企業家數十年如一日堅守的信條。

去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閩商教父”許連捷出差廣西時在候機室打盹、吃泡麵的兩張照片走紅網絡,成為年度一大心靈雞湯。“雞湯”裡暗藏著許連捷的新年心願——要以“60多歲的年齡,30歲的精氣神”,與所有恆安人站在一起,再度迴歸初創,堅持不懈闖市場、做實業。

事實上,在晉江老闆心裡,大都有著如此樸素的實業信念。在盼盼創始人蔡金垵的理解中,“小土豆,大文章”,做好每一片薯片,一樣可以站在世界面前為中國代言。勁霸男裝創始人洪肇明把家裡的兩扇門板卸下來當作“裁床”,“一個人一輩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是他30多年專注夾克衫製造的深刻體會。此般堅守,同樣讓安踏、361°、柒牌、七匹狼、利郎等一大批幾十年俯首耕耘實業的企業“集群上路”,在自己的領域裡越來越專注,一舉成為行業龍頭。

這樣的專注延伸至整個泉州,鍛造出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55件的品牌之都,形成超百家上市公司的“泉州板塊”,繪就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食品六大千億產業集群。

□泉州晚報“晉江經驗”專題報道組

晋江:坚守实业 打造实体经济典范之城

科技創新助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盼盼食品集團,工人在為自動化食品生產線添加材料。(新華)

守實業 成就品牌之都

“雖然房地產能賺到快錢,但紮根實業,讓小小的生活用紙做到極致,也能收穫不錯的回報。”正如許連捷所深信,這些年掙快錢的誘惑很大,但晉江的企業家大多心無旁騖、不為所動,才形成了如今良好的實業氛圍。這大概是晉江之所以能成為實體經濟一方“熱土”的成功秘訣之一。

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面,做糧食生意的晉江英林人洪肇設,一趟趟往返於市場賣著花生。當聽說服裝生意很掙錢時,曾經是裁縫的洪肇設心動了。他不假思索地拿著那一趟賣掉幾十斤花生的錢,買來一批面料,開始了自己擅長的服裝生意,一步步把柒牌發展成估值數十億元的知名服飾企業。時間過去近40年,同樣心無旁騖做實業的利郎,“創二代”王俊清下決心,以職業經理人的精神,把父親王冬星的企業傳承下去,他始終記得,初進公司時,父親告訴他:“沒拿過槍,就幹不好革命!”牢記父親的話,他匿名進入利郎,一步步從底層做起,成為公司的市場中心負責人,堅守著利郎“做好一件西服”的初衷。

當越來越多的中年人跟盼盼食品集團董事長蔡金垵說:“我就是吃盼盼長大的!”具有強烈危機意識的蔡金垵,感受到的卻是焦慮——“消費群體正在老化。面向未來,盼盼食品是否應培養支撐長遠發展的消費新力量?”這樣的反思,讓這家1996年成立的老企業,煥發出“二次創業”的新活力。以最早的盼盼膨化食品為起點,盼盼開啟擴張之路,開發烘焙食品、飲料產品等面向中高低端、涵蓋食品飲料兩大領域的新產品,並重磅打造出更吸引年輕人的全新子品牌。

晋江:坚守实业 打造实体经济典范之城

安踏每年有3—5項新科技誕生,一雙運動鞋暗藏47項專利,科技創新成為品牌競爭力。(張九強 攝)

走過27年征程的安踏,自2012年起就登上了中國第一體育用品公司的寶座,最近四年裡更是創造了營收年增幅連續超過20%的傲人成績。即便如此,面對消費升級的市場趨勢,安踏依然“永不止步”——組建運動科學實驗室,開啟多品牌發展戰略。“安踏人致力以超越自己的體育精神,專注運動鞋服行業,從消費者買得起邁向消費者想要買。”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說,“創業新十年,安踏初心不改。”

在這裡,堅守實業、視品牌為“生命”的民營企業比比皆是。1998年,晉江提出“品牌立市”。此後,這一佔全省面積僅二百分之一、不過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場創牌運動拉開帷幕。時至今日,晉江已有民營企業4.8萬家,其中上市企業46家、億元以上企業800多家,“中國品牌之都”“中國鞋都”“中國傘都”等稱號集於一身,多種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穩居全國第一。

晉江的實業經驗放大到整個泉州,形成了更大範圍的品牌和資本效應。在黨委政府“品牌興市”戰略的鼓舞下,改革開放40年來,泉州企業堅守實體經濟,走品牌化發展之路,九牧廚衛、嘉泰數控、南威軟件等一批來自各縣(市、區)的知名企業品牌,和晉江的安踏、361°、七匹狼等兄弟企業一道成為泉州品牌的代名詞。許多泉企從原本粗放的代工模式,轉為品牌經營,在行業中實現由“跟跑者”向“並行者”甚至“領跑者”轉變。及至目前,泉州已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55件,居全國地級市第二位;擁有安溪鐵觀音、永春蘆柑、德化陶瓷等10項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之都。

資本板塊,則是泉州堅守實業的另一個成果。作為第三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泉州積極引導金融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有效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累計超2500億元。憑藉“資本強市”戰略,泉州龍頭企業不斷改制上市、做大做強。從1993年首家泉企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到目前104家企業在境內外成功上市,泉州上市企業數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地級市前列,足跡遍佈全球各大交易所,已然形成了資本市場區域特色鮮明的“泉州板塊”。

晋江:坚守实业 打造实体经济典范之城

恆安生產車間,自動化輸送線減少了勞動用工。(張九強 蔡紫旻 攝)

創實業 打造創新型城市

實業不能只靠守,更需要創。

正是產業發展腳踏“實”地,泉州經濟面對金融危機時不僅抵禦能力極強,並且每每總能化危為機。也正因如此,當發展後勁不足、利潤空間變小、產業結構存在明顯脆弱性等系列危機苗頭一經出現,泉州人比誰都更快、更強烈地感受到“創”的緊迫感。

從中國第一家運動科學實驗室,到如今在美國、日本、韓國設立多個研發設計機構,安踏的研發設計費用從1991年的200萬元,到現在的5億多元,增長了250倍以上,遙遙領先國內同類企業。從2015年開始,安踏運動鞋銷售數量達4000萬雙,去年更是賣出6500萬雙。幾年間,創新產品在安踏整體銷售中佔比35%左右,利潤佔比超過50%,小小的一雙運動鞋中就暗藏有47項專利。

曾入選福布斯全球100家最具創新力企業的恆安,其總裁許連捷戲謔地用“公歲”來析算年齡。在他看來,2斤等於1公斤,2歲應算1“公歲”,儘管自己已經60多歲,但要拿出30多歲的精氣神,重新回到企業變革前沿。2001年和2008年,兩次管理變革讓恆安實現了經營業績16.5倍增長和淨利潤17.7倍增長。如今,因為嚴峻的經濟形勢,恆安繼續推進第三輪管理變革,“5年來,我們通過管理升級累計節約成本達23.72億元。”這一輪變革,恆安將藉助IBM和普華永道的專業智慧,旨在打造大數據產業模式。全面實施後,預計企業可節約成本30%。

“不管是鞋片、布片、紙片、薯片還是芯片,掌握了核心技術,就是好片。”行路方能致遠,傲立改革開放潮頭的晉江一直很清醒,善於在前行中不斷蓄力,以謀長遠。

晋江:坚守实业 打造实体经济典范之城

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與泉州集成電路、紡織鞋服等產業緊密銜接,將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釋放高端人才紅利。 (張九強 攝)

從舊鞋都到新鞋都,晉江國際鞋坊城改善的不僅僅是區位和建築。從現代物流到信用生態的完整配套,讓搬進這裡6年有餘的海鷗鞋材公司女老闆丁婉玉感慨“買全球、賣全球”的生意更好做了。眼看著外商越來越多,交流成為一大障礙,年逾四旬的丁婉玉藏不住心中的那股“愛拼”勁,毅然從頭學起了英語,只因心中有一個夢——“我要和全世界做生意。”

圍繞創新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晉江三創園引入電子信息(集成電路)、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所需的創新要素資源,讓創客們“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研發有研發”。中科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中紡院海西分院、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等7個“國家級”、“中字號”平臺,以及57家創新企業,正在集聚起新實體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這樣的生態圈讓安能建材這枚“創新蛋”很快破殼而出。創始人黃鴻途說,短短兩三年,企業的隔熱彩鋼產品完成研發下線,鋪陳國內市場、打開東南亞市場。

今年4月,位於晉江金井的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區迎來首批入駐的研究生。在福州大學黨委書記陳永正看來,這塊產教、科教、校地合作的“試驗田”,打破了以往分校區的舊有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國創造性地實行“兩院兩園”佈局,立足於打造傳統合作辦學與政產學研開放性平臺相結合的模式,以期實現高校科技人才與區域產業無縫對接,最終為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添磚加瓦。“科教園一期目前基本完成,許多聞訊而來的晉江鄉賢對項目寄予厚望。一所大學分校區的落地,再次點燃了他們在家鄉幹事創業的激情”。

晉江的經驗,為泉州做出了示範。

當前,手握創新型城市、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一系列城市“紅利”,泉州華中科大智能製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智能製造產學研合作項目辦公室、北斗開放實驗室等一批國內知名機構和院所紛紛在泉州落地安家。諸如此類的高端科技創新平臺全市已建立36個,聚集起1000多名高科技人才,與這座城市的實體企業展開親密互動。

晋江:坚守实业 打造实体经济典范之城

將LED光譜技術應用於植物生命科學領域,安溪中科三安植物工廠讓“萬物生長靠太陽”的名言,有了新的演繹。 (陳曉東 攝)

一場聲勢浩大的“機器人總動員”正被企業家津津樂道。數據顯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泉州已有超2000家規模以上企業參與“數控一代”示範工程、智能化改造,規模以上企業裝備數控化率達45%以上,平均減少勞動用工約30%。以哈工大機器人研發中心為例,通過與哈工大開展政產學研合作,由政府出資購買服務,該中心成立不到兩年,便為百宏集團、騰達瓷磚、三斯達鞋材等一批用工量大的企業提供技術改造方案80套,為恆安、安踏、梅花傘業等數十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上百次。一個生動的例證是:原來陶瓷行業用工量最大的就是在瓷磚包裝這道工序上,每條包裝生產線需要12人,如果“兩班倒”則需24人。該中心為陶瓷行業量身定製的“大規格瓷磚自動包裝線”和“超小規格瓷磚自動包裝線”給企業帶去“驚喜”,前者一條生產線僅需2個人,包裝生產效率提高2倍;後者每條生產線則可減少用工50人左右。

機器人之外,泉州還專注為實體企業插上石墨烯、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大數據、納米材料等新技術的“翅膀”,在普通產品上增加新的功能、功效,進一步提升附加值。如今,全市企業每年投入近1000億元升級生產設備、改進技術工藝、提升產品質量,在全國形成典範。以九牧廚衛為例,在一系列新技術的結合中,馬桶可以識別語音,花灑噴出的是能跳舞的水珠,水力可以發電照明,絲滑釉技術讓手動除垢成為過去式。將衛浴與櫥櫃、衣櫃、陽臺、陶瓷、石材、全屋水系統科學整合,從客戶端到工廠端的全面打通,更讓企業迎來了泛家居、快定製的市場藍海。

深諳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除了發力傳統實業,這幾年泉州還努力邁向新的高端實業。眼下,集成電路產業鏈、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石墨烯產業鏈三大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已在泉州初具規模。瞄準新的千億集群,“泉州芯谷”正致力打造全球重要內存生產基地。一期投資370億元的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納入國家“十三五”集成電路產業重大生產力佈局,年內即將投產,有望填補國內DRAM內存生產線空白。

視線轉移至安溪縣湖頭鎮。讓蔬菜在無菌的環境裡生長,沒有腐葉,放冰箱一週也不會壞;讓荒漠、高原、太空和海底也能種植,解決特殊地域和人群吃不上新鮮蔬菜的難題;通過營養液成分的調整,有效提升蔬菜和藥材的有效成分,讓“食材”悄無聲息地成為可口健康的“藥材”……這樣的場景,在泉州(湖頭)光電產業園中科三安植物工廠裡成為現實。除了直接出產銷售蔬菜外,由企業自主研發的植物栽培模組設備更是在亮相前就早早收穫了一大批歐美訂單。

靠實體經濟起家,終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高質量發展和趕超跨越重任在肩,擁有“晉江經驗”這筆巨大財富的泉州早已將“1234”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擺上檯面,期待至2020年實現GDP近萬億元、工業總產值近2萬億元,基本形成傳統、重化、高新產業三足鼎立的新實體經濟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