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以民生導向抓“穩”經濟

時評:以民生導向抓“穩”經濟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要強化民生導向,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切實增加有效投資,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這一重大論述為消費增長、投資提質、市場增效提供遵循,更加突出經濟發展的民生導向,贏得廣大群眾和消費者的由衷點贊。

消費作為經濟三駕馬車的重中之重,是拉動經濟有效有質增長的根本動力之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群眾的合理與持續消費後勁,相對應經濟發展依靠群眾、服務於群眾,由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很好回覆了經濟服務民生的課題,增進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光點與優勢。

誠然,市場規律的調配作用是基礎性的,供需之間的平衡存在不可替代的天然耦合性,然市場經濟同樣存在與生俱來的缺陷與短板。拿最近關乎中國老百姓“菜籃子”的豬肉來說,儘管肉價上漲有著如非洲豬瘟等外部不可抗拒的因素影響,但供需之間的失衡很難推脫其責,所以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精準彌補了市場的弊病,也彰顯了中國經濟機制協調各方、集中力量維護群眾利益的特質與內涵,同時也在實踐中印證經濟與民生的緊密關聯。

經濟與民生交織的紐帶,蘊藏了一臺複雜而系統的工程性機器。中國有13億人口,消費潛能之巨大、市場空間之磅礴無法估量,如何激發市場的無限力量、採掘市場的豐富礦藏,需穩步穩健推動和提升百姓群眾的購買力與消費力,而這與健康有序經濟體系發展分不開,要完善和強化“六穩”舉措,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將經濟納入正常穩步上升的軌道,才能承載民生勃發朝著更加持久方向進軍。

居民收入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讓群眾在經濟發展中得到實惠、共享經濟蛋糕,是執政為民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義,從“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提升製造業水平,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依靠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再到“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多措並舉保持就業形勢穩定”等等。有鞏固實體經濟、激發創新創造的乾貨舉措,有優化經濟環境、推動簡政放權的行政擔當,有減稅降費、穩定就業的規劃安排,形成一個集內部機制優化、外部有效防禦的良性循環,每一條都為群眾創收增收攸關,極大地維護了民生保障、推進改善人民生活。

群眾既盼溫飽,又盼環保。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共同富裕,因此“要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鞏固脫貧成果,毫不放鬆抓好農業生產,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同時“要加強汙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前者突出了中國經濟的普惠性與共享性,後者彰顯了中國經濟綠色與生態的高質量面,相信來年經濟定能遇見一個更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