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數智化”經濟:戰“疫”時代新動能

“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2月23日中央召開的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指出,一些傳統行業受衝擊較大,而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此前,於2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求,推動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5G網絡、工業互聯網……這些數字化、智能化新技術新產業,在此次疫情抗擊中風起雲湧、大顯身手。從病房裡自由穿梭的送餐機器人、懸停半空為車流導航的無人機,到5G支持下的遠程診療、數十萬人同時在線的“雲會議”、千萬社區投入使用的“健康碼”小程序,種種以“免接觸”“數智化”(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抗疫時代的中國經濟增添了強勁的動能。

信息通信產業助力全民抗擊疫情

日前,一群不怕傳染的“機器戰士”在防疫一線走紅。在隔離病房,他們一天24小時為患者送餐送藥;在高速檢查站,他們充當警察提醒司機注意防護,在地鐵站,他們充當消毒員確保公眾安全。

疫情發生以後,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出倡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疫情”,得到人工智能產業積極響應。在圖像AI識別技術的輔助下,傳統需要5-6個小時才能完成的病例評估在2-3秒內就能完成;在人工智能算力的支持下,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研發工作大幅提速。百度緊急推出針對疫情防控的智能外呼平臺,用智能機器人代替人工打電話,快速排查社區人員健康狀況。阿里研發的智能疫情機器人,支持了浙江、黑龍江、山東等地“網上智能問診與人工服務”。京東的智能倉儲AGV機器人24小時不停歇實現大規模、全流程、多場景應用。碧桂園的煲仔飯機器人為隔離點提供全天候無接觸式循環生產與配餐,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我國有16億手機用戶,電信大數據能精準可信地勾勒人員流動軌跡。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揮行業優勢,統籌安排信息通信企業緊急建立疫情大數據分析模型,每日向中央和地方推送動態人員流動態勢分析、預警信息,為疫情擴散趨勢研判、提前防範提供重要參考。如通過人員流出的大數據,及時向湖北等地周邊省份發出疫情態勢預警;針對節後返程高峰,為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提供人員流動分析。利用通信行業推送的數據,地方對比當地旅遊、交管、出行等數據,摸排出重點人員,為基層防控篩查提供精細化數據支持。三大基礎電信企業還向用戶提供了“14天內到訪地查詢”服務。

去年剛剛商用的5G成為疫情防控的“利器”。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通過中國電信5G網絡向全國直播,上億網友扮演“雲監工”;5G+遠程會診系統全國快速落地,以鍾南山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開展多次遠程會診,北上廣鄂的醫療專家共同參與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採用5G+熱成像技術的體溫監測設備在人流密集區域投入使用,能快速發現人群中體溫異常者;通過中國移動5G網絡和雲視訊系統,青島完成總投資105億元的12個重點項目網絡簽約。

與此同時,“免接觸”需求也催生了一大批新業態新模式。生鮮電商,在春節防疫期間交易量暴漲350%。線上下單、無接觸配送生鮮蔬菜,成為“免接觸經濟”的代表。疫情期間,億萬居家“宅”人帶來信息消費規模和質量的雙提升。視頻與遊戲消費大幅增長,參與知識付費、辦理會員的網民數量激增,博物館、美術館上線的VR/AR體驗備受歡迎。這些都有助於對沖疫情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智化”創新生產模式和產業生態

2003年的“非典”疫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讓年輕人的網購時尚快速發展為全民電商新潮流。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深刻改變著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讓生產作業“免接觸”、生產要素遠程調度以及生產服務快速上雲等成為新的發展方向。5G+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智能汽車等“數智化”新業態新模式,紛紛從此前的技術驗證業務測試、行業應用試點示範階段,加速實現規模化、產業化新發展。

隨著5G網絡在疫情中的加速部署,AI、無人機、智能機器人以及無人駕駛車輛等應用開始深入到各行業各類場景,遠程診療、遠程會議、大數據分析得以大規模鋪開。這無疑將進一步放大我國在4G時代形成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優勢,加速我國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在5G時代的爆發。

工業互聯網不僅幫助企業在短期內實現精準復工復產,還讓傳統產業鏈成員之間聯繫更加密切,有助於大中小企業聯合抗疫,鞏固提升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騰訊雲推出涵蓋智慧通行、協同辦公、安全防護和遠程設備管理四大場景的解決方案。海爾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線疫情醫療物資信息共享資源匯聚平臺,包括物資需求、生產企業、原材料和物流等重要信息,助力環節疫情防控物資緊張局面。藉助阿里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批中小微企業快速接入300多款第三方工業App應用,成本僅為傳統工業軟件的1/5,藉助平臺所連接的設計、電商、線下渠道等資源,為企業打開外部合作,並優化產銷合同。

疫情之下,智能製造在無人化/少人化作業、“工廠不停產,員工不碰面”等方面優勢凸顯。在上海寶鋼,200米長的生產線上只有2名工人流動檢視,100多平的操作室裡分散著幾位員工遠程操控系統,12個智能機器人承擔了所有“危髒難”工作,無人吊機完成每天10萬噸的成品鋼卷的調運,成為疫情之下我國製造業勇闖難關轉型發展的“燈塔工廠”。化纖行業的新鳳鳴集團通過柔性智能化產線,用近800臺機器人覆蓋原本依賴人工的生產環節,大幅降低了人員短缺對產能的影響。在徐工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一條能夠兼容18道工序,生產20多種產品的智能生產線高速運轉,一名工人可以控制10臺機器,智能化代替了大量的人工作業,在契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時還提升了產能。

5G、車聯網、智能駕駛等技術正加快推動汽車、交通等傳統產業與電子、軟件、互聯網、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融合發展,一個巨型產業新生態呼之欲出。2月24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到2025年形成中國的智能汽車技術、產業、基礎設施、標準、監管與安全體系。業內人士表示,智能汽車產業將廣泛融合先進傳感器、電控系統、AI芯片、人機交互器件、路測感知設施、智能交通系統、5G-V2X信息通信、智慧城市智能共享出行系統、數據增值服務等新產業,將打造十萬億級全新產業生態體系,為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冬去春來,時序交替。2020年的春天,有一股力量,用科技打造抗擊疫情的利器,用數字減少人人接觸的風險,用平臺建起商品流通的金橋,用創新撥邁開經濟發展的腳步。這就是數字經濟的力量。這股力量一旦開足馬力,必將引領中國經濟加快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和濃重陰影,向著更低風險、更多智能、更高質量的方向有力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