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为什么贬低李世民、岳飞?

手持赫鲁晓夫的玉米


        好问题啊。抢答了。要答出这个“为什么”,我们必须就其立论一一解剖,然后再直接对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原因作疏理。

       看轻李世民,其核心观点是:人不过中材,德操有问题,滔略武功不及梁武帝、宋武帝、陈武帝,能开大一统盛世,不过战乱日久民心思安,塞上无强敌一一大意是捡便宜了。

       可能要先介绍一个吕大师推崇的几位强于唐太宗的大帝了。梁武帝为南北朝南方宋齐梁陈之梁的开国君主萧衍,宋武帝是宋之开国者刘裕,陈武帝是陈之开国者陈霸先。这就很奇怪了,一个建立大唐盛世被当世尊为“天可汗”的人,不及南方建基王朝不传的君主,吕大师的依据何在,又需要历史发掘了。

       评李世民是中材,还真只有接受。因为李世民真没有留下什么文学、史学、哲学、兵法、经学著作与传奇,晋以来的诗书画酒禅道等世大夫所好,李世民也似乎参与不了。至于其“三镜”之说,似乎也应该证伪到底谁说的。李世民十七岁起兵从征,估计真没受到什么良好的文化教育,吕大师评其“中材”,算很难得了。

       说李世民“弑兄欺嫂”“逼父谋国”德行有亏,似乎也成立。虽然鲜卑血统的李家,其有兄死弟承的习俗。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长嫂如母”的那一套,宋朝才建立起来。但吕大师认为,象李世民这种历史人物,早几百年就该先知先觉遵守,也不算太过份的要求。

       塞外无强敌之论,大约只是吕大师记错了点点时间或记错了个别人物,李渊向突厥称臣,白马之盟、李靖北伐是唐太宗领导的,与李世民无关。毕竟上千年前的事情,这点错算啥,对不对?

      但还有一点是必须疑问的:李世民被后世称道最多的,是“推动天下和解”、“奖功不杀”、“纳谏从善”,吕大师为何不提呢?大约这不是他研究范围,或者认为李世民“中材”之资,胆量不足,带几干人冲十万军、玄武门杀太子后害怕了,不敢杀人吧?

      再说岳飞。确实,岳飞的事迹都是其被昭雪后其岳珂所记,金史中有些战事记录为“岳飞败”,而宋史中却是“岳飞胜”。史学家当然最懂史学家的小九九,夸大事实常有。而官史不可信一一金史是不是官史?因为如承认是官史,不可信这一条有了,那么岳飞是民族英雄就该没了;如强调岳飞的民族英谁,那金史就不是官史,就可信了。

      吕大师不就是让人们在此间选择吗?

      至于岳飞的形象,已经超出了对其本人的事迹评判,而成了道德象征、精神象征,在吕大师看来,已不是史学范畴,似乎也合理。

      多事的读者可能又会问了。为什么评李世民时,南方建国者是英雄;而评岳飞时,主战抗北者又有问题了?吕大师们认为不该有疑问,因为历史研究对象不同,而且,谁要求历史学家要有统一的思想、道德、是非观呢?

      好象写杂文了,抱歉!还是言归正传,看看吕大师“为什么吧?”建议注意其生处时代与学说时间一一吕思勉,1884-1957,对岳飞之论主载《白话本国史》,著版于1922-1923年,而其评李世民的观点并非创新,自宋以来即有,欧阳修有评唐太宗“中材”之语,最有趣是宋高宋评李世民“好大喜功”。由此可知,吕大师博闻强记下过功夫。推出类似主张,除了学术自成一家的冲动,思想解放的氛围,好象还可见些其他影子:

      雄踞南方是正义,弱势抗敌有风险……

      汪蒋之分裂,是不是有点战和之争的味道?

      我想说:在特定时刻,身临其境,为救亡图存,路线论曲论直应可理解。但在评定历史时,正误是非岂能糊涂?!

      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史为镜明兴衰!

      民族大是大非,岂能功利记之?!

      但在历史长河中,一定有很多必须沉淀掉的东西,再泛起,除了让水浑,毫无意义。而那些故意去翻的人,其心可诛!

其心可诛!!!!!

吕大师安息吧。

 

       

     





bashanlaike



无论吕思勉有多深的历史造诣,国学基础,其品评历史人物都是个人视角、一家之言,姑妄听之,不可奉为圭臬。

说唐太宗是中才,原本也没有错,

但是以梁宋陈三帝相比,那就是对李世民的辱没。有才无才,得看持什么标准。按儒家之才,分为诗词曲赋之文才,经世致用之用才,运筹帷幄之谋才,指挥若定之兵才,济世安邦之治才。

李世民确实没有留下传世诗词佳作,但纵观历史,凡是善于挥文泼墨,吟诗作赋的帝王哪个不是无道昏君?有几个有好下场?纵有半生功业者,也无不老年昏聩,虎头蛇尾,把个锦绣河山折腾的满目疮痍。可能有人说曹操是例外,记住,曹操根本就不是帝王,一代权臣而已,他还没有混到一言鼎定天下的位置。

再看所谓康乾盛世,世人只知康乾,不知雍正,如果没有雍正的殚精竭虑、披肝沥胆,何来康乾盛世?论才,雍正不如康乾,但却正是他的务实治世,搭起了康乾之桥梁,鼎定了康乾盛世之地基。乾隆一生赋诗数万首,却在晚年将煌煌大清推入万劫不复之地。

而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在政治争斗中貌似德行有亏,但正是他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铸就的大德,成就了大唐盛世。也才有了我国学兴旺,文明得继。于内,思想开放,物阜民丰,以胖为美,文学昌盛。于外,万国来朝,四夷宾服,边疆稳定,圣德远扬,成就了大唐数百年基业。

李世民是历史上唯一到老没有犯糊涂、没有忌功臣、没有换传人的千古一帝。虽然李治能力平平,但是在任也没有干出过什么出格的事,只是武氏太强,李治之后乘虚而入了而已。李世民的才干不是弄些诗词曲赋等等那些无病呻吟的酸秀才把式,而是治世用兵,济世救民。这种才,才是政治人物应有之才,好利者经商,好色者作画,好文者赋诗,好兵者为将……这才是才堪其用,按需分配。

在政治上,李世民于中国史,几乎是完人。吕思勉不过是站在儒家道德君子的角度评头论足,酸秀才的体会以己度人,诚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再说岳飞,人不在局中,安知局中人之感受?

岳武穆一代英豪,忠君爱国,壮怀激烈,在当时的形势与价值观下,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盖世英雄。他的所作所为足以感天动地,这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即便狭隘如满清,岳飞所抗的、要灭的是他们的祖宗,他们还有此雅量予以历史包容,如今却是汉学倡导者在怀疑他的精忠报国、拳拳之心和历史地位,岂不讽刺?


谢金澎


吕思勉: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强盛,乃承季汉魏晋南北朝久乱之后,宇内乍归统一,生民幸获休息,塞外亦无强部,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

其实吕先生对唐太宗的评价虽低,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唐太宗就其人品来说本来就不怎么样,玄武门之变杀兄欺嫂,连侄儿都不放过,只是唐代官史替他洗白了而已,其晚年尤为昏聩,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就其武略来说,当时外部强敌不多,况且唐朝军备继承隋较多,实力雄厚,所以体现并不明显。

但其治世手段确有可取之处,所以就史诗而言称其中材也可,但就其历史地位跟官史衬托来说唐太宗应该算得上明君贤主。

而吕思勉先生对于岳飞的评价在我看来,要是放在汉民族抵抗侵略的立场上是不公正的,但要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带有感情色彩,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宋王朝的内部来说,这个评价很客观,岳王爷在当时确实已经有威胁中央王朝的军事实力,就客观来说已经算一个军阀了,而吕思勉对岳飞抗金功劳的评价确实有点贬低了,岳飞的抗金虽说没有大战略上的胜利,但战役上取得的优势确实很明显。

吕思勉先生精读过各种史料,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只不过我们普通人读史会受到个人感情的影响,提前有了好恶。

所以说吕思勉先生并不是贬低唐太宗,岳飞,只是他在用他的历史观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对于评价确实有不妥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


不是月季是玫瑰


具体我不怎么懂,我想说的是,第一,没有唐太宗,何来的大唐盛世,唐太宗没有大的历史功绩,何以被称为天可汗。说唐太宗时期外部无强敌,难道不是有大唐英主,他们只能俯首称臣的份吗?说唐太宗沽名钓誉,怎么中国历史上连沾名钓誉的都没几个。说唐太宗晚年昏庸,秦始皇,汉武帝,康熙晚年不昏庸吗?说唐太宗杀兄霸嫂,你仔细看看中国历史上几个能像唐太宗一样与开国功臣共享荣华富贵的?中国的封建专制决定了一个皇帝不可能十善尽美,包括古代现在。说岳飞功绩被夸大的,又有几个懂历史的,岳飞从一个步卒成为一代抗金名将,难道是靠拍马屁得来的,难道宋高宗会杀一个庸庸碌碌的抗金将领吗?难道金军把岳家军打得丢盔缷甲,节节败退了吗?难道中国老百姓会去崇拜一个毫无战功的抗金将领吗?历史的细节我们无法还原,但历史的真相早有定论。那些喜欢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家伙只不过是一群喜欢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东西罢了!


至诚君子95150891


一君一臣说李世民与岳飞!

被儒家供奉到天的李世民,确实不齿于人。本来李唐王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江山,来自对姨夫杨坚隋朝的不义窃取,而李渊之子李世民为争帝位,杀尽同胞兄弟,灭尽侄儿不说,带兵入宫,直逼老国贼李渊退位,比父李渊更不齿。如此贼君寇帝王,却被儒家传颂千古,至今不衰,可见儒家欺世盗名标榜的三纲五常是什么玩艺!

至于岳飞,与金兵作战收复失地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中华民族传承!

但近年来看到一些资料说法,感到岳飞确实有不足之处:

一,为忠君而消灭农民起义军,这是个瑕疵。

二,为忠老君刺激新君,属于个人涵养问题,好心带来杀身祸。如果赵构真为此类小节杀岳飞,说明君无肚量,臣无涵养。

三,如果岳飞因主战而杀,是主和秦桧陷害,确实有点寃忹秦桧。

因为,只要有战争的地方,大多就有主战与主和之争。战与和的平衡点是君而不是臣,君不决策,秦桧再恨岳飞,也杀不了岳飞。



估计吕先生没听过“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这句话吧评价一个人需要从这个人所处的客观历史环境去比较。如果李世民做的不好,那谁比较好?李渊?李建成?宇文化及?李密?翟让?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高开道?罗艺?郭子和?梁师都?刘武周?杜伏威?蒲公佑?沈法兴?李子通?刘元進?薛举?王博?朱灿?李轨?等等等隋末这么多军阀为啥只有李世民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贞观之治,击败突厥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天可汗?!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李世民在历史中的位置也就明白了。

岳鹏举只能说是生不逢时,碰到一个没有本事,没有魄力,不思进取的老板,而他自己也没有高超的政治手腕,也没有放手一搏的胆子。精忠报国,有国才能报国,最大的汉奸是皇帝,这国怎么报?!我要是岳飞最好的方法就是走曹操的路线,架空皇帝独霸朝纲,取得绝对的军政大权,然后再北伐。北伐成功之后是否把大权交出去就看他个人了。不过到那个时候手软心软就是不得善终的结果,要我说宋氏的窝囊皇帝不要也罢,只可惜岳飞没有曹操的本事,既不是治世之能臣,也不是乱世之奸雄,没有首倡义兵一匡天下的壮志豪情,也没有协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眼光,更没有曹公纵横庙堂的政治智慧,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带兵打战的将才,而非帅才,他跟孟德公差的太远了。


高天上圣玄穹高上帝


这是学术范围的争论。

先说李世民

其实贬低李世民吕思勉倒不是第一个,之前欧阳修也贬低他,说他也不过是中人的才智,不过是机会好点,赶上了大一统,没有战争,民间才有了一点好转,与他本人无关。对他虚心纳谏,历史上许多人都说他不过是沽名钓誉,朱熹就说他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宋高宗说他夸大而好名,李贽就说魏征不过是看上了李世民的沽名钓誉之心,俩人演了一出好双簧。

李世民的确有被人诟病的地方,他故作宽松,实际心眼又小,例如他修改了历史记录,还对褚遂良说你们该怎么记就怎么记……典型的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心理。

再说岳飞。

吕思勉贬低岳飞的理由:

一是岳飞和韩世忠等人只是浪费国家资源,对金国人的战争胜少败多,他引用当时的奏折,说岳飞只有郾城小声,还是仗着人多,韩世忠的胜利不过仗着船大,同时金国人也不擅长水站。

张、韩、刘、岳之徒,……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难,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韩世忠江中之捷,是乘金人不善用水兵,而且利用大船的优势,幸而获胜;然亦终以此致败。大仪之战,只是小胜;当时金人以太宗之死,自欲引归,和世忠无涉;参看《金史》便知。岳飞只郾城打一个胜战。据他《本集》的捷状,金兵共只一万五千人;岳飞的兵,合前后的公文算起来,总在二万人左右,苦战半日,然后获胜,并不算什么希奇。


二、这些人的士兵纪律太差,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他引用当时的奏折,说金兵来的时候,他们只管抢掠,敌人离他们十几里地他们居然都不知道,以至于丢掉失地。张俊兵败一路上掠夺一空。反倒是朝廷的税赋都收不上来。

而世忠八九月间,已扫镇江所储之资,尽装海船。焚其城郭,为遁逃之计。注意!后来邀击宗弼,无风不得动的,就是这海舶。因为要装载资储,又要预备入海,所以不得不大。洎杜充力战于前,世忠、王燮,卒不为用;光世亦晏然坐视,不出一兵;方与韩吕朝夕饮宴,贼至数十里而不知;则朝廷失建康,虏犯两浙,乘舆震惊者,韩世忠、王燮使之也;失豫章而太母播越,六宫流离者,刘光世使之也。……诸将以负国家,罪恶如此;而俊自明引兵至温,道路一空,民皆逃奔山谷。世忠逗留秀州,放军四掠,至执缚县宰,以取钱粮;虽陛下亲御宸翰,召之三四而不来;元夕取民间子女,张镫高会。……燮自信入闽,所过要索千计;公然移文日:无使枉害生灵,其意果安在哉?臣观今日诸将,用古法皆当诛。……案此疏上于一一三O年,即建炎四年。读者可自取一种编年史,把建炎三四年的兵事


三、这些人不听朝廷调度。完颜宗弼渡江的时候,岳飞在江苏不出兵,导致宋高宗颠沛流离。

俊守明州,仅能少抗;奈何敌未退数里间,而引兵先遁?是杀明州一城生灵,而陛下再有馆头之行者,张俊使之也

同时对于秦桧,他以为秦桧当年跟随二帝流落北国,在金国本来他也有富贵,到这风雨飘摇的宋朝可见其忠心,他到了宋朝他见识高远,认为依靠武将收复河山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和谈。

金国人要离张邦昌的时候,秦桧就投了反对票,金国人说谁要不同意,就杀了谁,秦桧还是不同意,他认为这是凛然正气。

当时正好金国产生了内乱,绝对的和谈好机会,当时金国人答应归还河南,并送回二帝的梓宫。

总之吧,吕先生就以为岳飞这些人尾大不掉,打仗不行,根本就不是金国人的对手,只会借着抗金壮大自己,早晚威胁中央,南宋要想生存只有和谈一个路径。

其实吕的这本书写在1923年,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军阀割据的时代,人人都心向统一,吕对岳飞做这样的评价既是根据历史资料做出的客观评价,也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对军阀的批判,希望祖国统一。

到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1935年的时候吕迫于压力还修改了书。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锦翼


谢谢,不请自来,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有兴趣说一说。

吕思勉(1885 - 1957),江苏常州人,民国著名历史学家,30 年代后长期在上海的光华大学(今华东师大)任教,后来闻名学界的钱穆曾在他门下就读。吕思勉的第一部史学作品是《白话本国史》上下卷,20 年代在上海出版。当时国内学术界大牛都以文言文写作为习惯,而年仅三十余岁的吕思勉一举采用白话文记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过程,自此成为史学界一颗不可多得的新星。

就在《白话本国史》一书中,吕先生已经对传统的历史说法提出了很多的不同见解。后来(40 年代)以后他写作断代史学作品,先后出版了《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四部断代史巨著,每一部都超过 30 万字,在这四部书中又对《白话本国史》的观点进行了提炼和论证。

具体说到吕思勉先生对李世民、岳飞的看法,其实也并不都是贬斥,在他的《隋唐五代史》(初版于 1959 年)中对李世民有过评述,出于数百年来史学界对唐太宗“贞观之治”褒崇过甚的反激,吕思勉先生对正史中记载的唐太宗李世民做了还原,认为对“贞观之治”的作用不能估计太高。

而对于岳飞,由于吕思勉先生计划中的《宋辽金元史》并没有完成,他只在《白话本国史》与 40 年代出版的《中国通史》中作过一些论述,也是着眼于廓清数百年来过度的褒扬与赞誉,并没有抬高女真侵略者的意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吕先生原著,真相自然清楚。🤔


黄岩岩107008496


文人,学者评价最多参考五分,因为在评价时永远是仰望式的,看不到全部。只有跟历史人物至少同等地位的,评价才有八分。开国皇帝评价李世民,这个就比较客观了,一个文人,就是做了许多研究,再多也是纸上的,理论的推测。他当过政治家吗?他上过战场吗?治理过国家吗?面对过顶级人才组成的群臣吗?处理过复杂的人事关系吗?历史人物的好和不好,都要从全局去看,而非单一的事件去评价。没有相同的经历,你就很难去客观评判。因为你没有体会,没有经验,而是从扑朔迷离似真似假的历史资料中推测,只是从表面评价而已


好玩的私塾


吕思勉基本上接近史实。对李世民历史上会多些溢美之词也是正常。至于岳飞,赵构杀他的真正理由是他手中的兵权,还有连下十二道金牌才不得不回师,等 于前面十一道命令拒不执行,这样的将军越有能力,赵构只怕越不敢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