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央媽兩個帳房神仙打架——論凡人看天氣的準確姿勢

財政、央媽兩個賬房神仙打架——論凡人看天氣的準確姿勢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徐忠局長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財政藍皮書: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8)》發佈會上講話《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炮轟當下財政政策,認為“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甚至是緊縮的。中央財政要發揮逆週期的宏觀調控作用,實行真正意義的減稅,做實國有金融機構的資本金,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擴大投資。”

徐忠局長論斷有理有據,節奏鏗鏘。一瞬間一石激起千層浪。

財政部財科院院長劉尚希就在現場,當場回應:“財政政策既要關注短期風險的防範與化解,更要轉向長期整體的戰略層面化解風險,這就需要公共風險管理……財政政策的創新並非易事,這是一個整體性的事情,因為財政的事情不是財政部門的事情,是整個國家的事情,是整個社會的事情……把積極的財政政策理解成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有失偏頗,因為現在主要面臨的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

但這個答覆聽起來,怎麼都有些軟弱無力。總結一下,央行對財政部的槽點不少。

最讓央媽抓狂的是,近幾年經濟去槓桿、調結構,整個社會在失血中承受刮骨療毒的手術創傷,中小私營部門作為整個社會最重要最基礎的造血細胞,更是活得舉步維艱。這個過程中,卻少見財政爸爸出手點穴止血,傾斜照顧。

一、 財政為什麼還不做逆週期管理:央行真的有些扛不住——“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真積極”

近年來“為了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金融部門正在去槓桿,貨幣政策實際上是穩健中性的。在這種背景下,財政政策應該是積極的,然而現在看到的情況是,財政收入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今年預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 。這個數字與去年3%的水平相比不增反降。

近幾年經濟換擋減速,財政政策恰恰可以充當一個緩衝墊。但實際情況與大家期望的相反,不管財政爸爸是怎麼做政策的結構性調整的,全社會得到的財政支撐規模是肯定又縮水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米下鍋的時候,家人卻分文不掙地回家等飯吃,人家能開心麼……

二、 地方債和養老金:兩個神仙糾葛的草蛇灰線

徐忠發言有一段:“整頓地方政府性債務不能一推了之,應著力避免財政風險金融化”。“財政支出以應對短期問題為主,缺少對長期問題考慮的財政制度設計。從長遠來看,地方隱性債務問題、養老金缺口問題,都需要財政資金解決。”

養老金問題,當然說來話長,以前這類財政問題金融化解決又不是沒有過,將來當然也不見得就會消失,這屬於扯不清的家務事。

但是說起地方債,那央媽絕對是一肚子氣。

大量非金融企業的債務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國有企業的債務。從這個意義上講,地方政府的加槓桿行為是高槓杆風險的源頭所在。據IMF測算,2016年如果考慮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中國廣義口徑政府部門槓桿率為62.2%,已經超過歐盟警戒線標準。背後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的地方性政府債務信息並不完全透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背後往往隱含著政府信用擔保和兜底預期,處於一種政府與非政府之間的模糊地帶,屬於準政府債務。

要不然怎麼會每次美聯儲一加息,央媽就進退維谷,兩頭為難——若加息會增加地方債務負擔,不加又會引起資本外流。為了還債,地方政府一味推高地價,房地產價格被哄抬起來又搞得全民金融加槓桿,不都是因為這裡頭的事嗎?

三、金融資本管理問題:本次矛盾的前因

徐忠局長的發言特別強調,“金融去槓桿背景下,國有金融機構資本不足的問題凸顯,應當以財政資金向國有金融機構注資,並改善公司治理水平”。“近日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財政部門集中統一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我們認為,履行好出資人職責關鍵是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要充實國有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之前的歷次注資,財政並沒有真正掏錢……財政做實國有金融機構資本更加重要。為了增強防範和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必須以財政資金真實地向國有金融機構注入資本。二是通過銀行董事會結構多元化,提高董事會專業性,提升國有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水平。如果光是派人、給國有金融機構當“婆婆”,不能改善公司治理,我估計將來中央可能需要出另一個文件,授權人民銀行或其他部門來履行出資人職責。”

翻譯一下,兩層意思:

1、你當初一個虛契就號稱對國有金融機構出資,現在得趕緊把真金白銀掏出來我們好給社會各界企業續命;(有沒有想起鎮關西強買金翠蓮那一段……捂臉腦補)

2、要派人監督就弄些有真材實料,能幹事情的人來,不行就別隨便弄個人來瞎指揮,我們自己有能力找到合適的人。

四、 論減稅的正確姿勢:財政政策制定到底有沒有結構性?

小微企業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減負。不能不說央媽的研究局長總結和文字能力都很有水平。

“近幾年減稅政策不少,但是企業和居民缺少實實在的獲得感,有的企業稅負不降反增。公開資料顯示,近幾年的減稅降費規模超萬億元,但這兩年的財政收入增速一直高於GDP的增速……背後的原因是,文件上規定的稅率和稅基可能減少了,但實際的徵管力度可能加強了。比如,原先營業稅的徵管有一定的彈性,但增值稅徵管有上下游企業的交叉對比制衡機制,管理更加嚴格。原先一些小微企業不交稅,現在必須繳納增值稅,否則不能給需求方開具增值稅抵扣憑證,業務會受到影響。又比如,支持創新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稅率上的優惠實際上是以企業有盈利為前提的,一些中小企業根本沒有稅前盈利,這種政策不過是空中樓閣。最終結果是大中型國有企業減稅,小微企業增稅了。”

一句話,營改增,說起來是在減負,實際上把稅收的可操作性大幅度提高,再加上稅收電子化、大數據交叉比對的威力,中小企業漏稅的空間從梳子變成了推子,盈利之前多少還有些癩毛,現在自然剃得精光。低息貸款、減稅或創新補貼的紅利,這些本小利薄的企業經營者又享受不到。財政政策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能力,其實反而惡化了,這與近兩年的去槓桿給全社會帶來的抽血效應疊加,形成了宏觀經濟的雙殺。

本來一家子,一個唱完紅臉,就得一個唱白臉調劑調劑,這下也沒個緩衝的機制了,難怪央媽會急眼……

不知道央媽這次當著外人向財政爸爸撒嬌倒的苦水財爹聽進去沒有?是不是財政爸爸可以掏點腰包給大家撒點毛毛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