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中國品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首屆中國品牌日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不少本土品牌熱熱鬧鬧地參展。

我觀察到大體有兩種企業。一種是自帶流量的老牌/名牌企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被採訪時總覺得國內市場大還能挖掘。

有句俗話叫做“牌子老,信譽好。”這其中的邏輯是,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以及各種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必定是好的。老品牌或許還能夠“吃老本”,但對於另外一種“無老本可食”的近十多年才興起的民營企業來說前景未必有那麼樂觀。

當我們談論中國品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原來那些海外品牌並不會進駐(或者說是不屑於進駐)三線城市以下的單品牌街鋪、各大賣場超市、專營店等渠道,但現在卻不一樣了。這些渠道在最近幾年也開始被滲透,外企深耕中國,將銷售渠道下沉。

老品牌也許有競爭壁壘。說玄乎點是這類品牌廠商與顧客有一定的情感記憶的紐帶,比如,母親當年拿第一次領工資買戒指是在老廟黃金,所以此後只要選擇金銀首飾最先想到的就是那裡;而夏天一到,六神花露水又和童年暑假的記憶連接在了一道。那個年代中國人沒有什麼品牌的概念,企業的競爭也似乎並沒有那麼激烈。

當我們談論中國品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但年輕企業們卻似乎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好時光”。又或許,它們遇上過那麼一截。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常感嘆,十幾年前生意好做,衣服只要做出來就能賣得掉。

更加糟糕的是,伽藍集團的董事長鄭春影告訴我,在國內市場與外資品牌的激烈競爭,本土作戰時本土品牌其實是位於“劣勢”的。

伽藍是國內的一家化妝品企業,旗下擁有自然堂、美素等品牌。業內曾有傳,這家公司去年的營收甚至超過了上市公司上海家化,不過這一數字並未得到官方的正面確認。

而縱使做成如此規模,我們卻很少在購物中心、百貨裡看到上述品牌。鄭春影解釋說,本土品牌在這些“高大上”的零售終端並不受“待見”,但反之,“進口品牌一進來,很容易就進入(這些)零售終端。”

當我們談論中國品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想來似乎確實是這樣。

去商場裡稍加觀察,在化妝品的區域,鮮少看見本土的品牌。鞋服類則稍微好一些,這或許與東方人的身材版型與腳型有關。但也並不盡然,因為不論是哪類消費品,外國品牌更能博得消費者的好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闆跑去意大利、法國等海外國家註冊一個品牌後回來製造銷售。不過,商場裡的服飾品牌更傾向於用一個洋名,而其實註冊地是廣東深圳的公司。

如果追問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可以探討的範圍從整個大的營商環境、社會的購物習慣、消費心理學再到媒體宣傳等皆可深究。

中肯地說,如今一家消費品類公司想要在市場上獲得成功比過去難上百倍不止。那個“只要把產品放在貨架上就意味著你已經建立了一個品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能夠在短時間內急速擴張的黃金時代已消失,如今的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裡面充斥了數不清的新品牌。

當我們談論中國品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企業家們陷入了焦慮,哪怕是那些最傳統產業也整日喊著創新,變革始終存在,如同《復仇者聯盟3》這部電影裡的那場無限的戰鬥。

好消息是,在那1500種的結局裡,你尚有一場贏的機會。

再說些雞湯點的案例,歐萊雅並非一天練成,旗下的高端品牌都是後來一個個收購來的,而優衣庫呢,在本土也是個“便宜貨”品牌,柳井正後來才把Theory等幾個品牌納入旗下。

但前提是你原本的產品足夠受歡迎。流行亦逝,質量永存。在我有限的觀察和積累中,撇開運氣不談,我總以為如果一家公司能夠在同樣定位的產品中做到質量秒殺同行,再加上合適的營銷,那麼市場就會善待你。此外,別無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