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等內容引發一片叫好聲。但是也有家長好奇,幼兒園到底要給孩子教什麼,難道孩子在學前階段就只是玩,真的不用學認字,學寫字,學數數嗎?

克服幼兒園“小學化”的提法對我們並不陌生,那麼什麼才是適合孩子當前年齡段的學習內容呢?針對家長的上述疑問,一起來隨小編看看吧。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幼兒園不能教,是不是我在家裡也不該教?”

在《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中,強調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對於幼兒園佈置幼兒完成小學內容家庭作業、組織小學內容有關考試測驗的,要堅決予以糾正。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其實,對於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教育部已多次糾正:

2011年,教育部發布《關於規範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明確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幼兒園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不得給幼兒佈置家庭作業。

2012年,教育部出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園要防止和克服“小學化”傾向。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加強科學保教,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

2018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兩會上提出,要綜合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模式是遊戲模式。

看到教育部發文禁止幼兒園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很多家長覺得有些懵圈: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幼兒園不能教,是不是我在家裡也不該教?”

“識字、計算都是小學化?那爺爺給寶寶做了那麼多識字卡,是不是也要糾正一下?”

“我給娃兒報了英語培訓班呀,那是不是也‘拔苗助長’了?”

“這些都不能教?那我該給4歲的娃娃教些啥子呢?”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到底什麼是 “小學化”呢?

01 教學內容小學化

偏重智力教育、強化拼音、寫字、算術、英語等能力的培養。

02 教學形式小學化

以單調的集體授課為主要形式,偏重知識灌輸,忽視孩子自主探索。

03 教學佈置小學化

教室佈置成小學課堂,以課堂教學環境取代遊戲化場景。

04 評價維度小學化

把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認識多少漢字和單詞,作為評價指標。

05 生活方式小學化

時間全被學習佔領,補習班、考試、比賽,自由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看到第5條,家長們是不是在默默地數孩子上了哪些培訓班、補習班呢?

不知您是否想過幼兒園小學化可能會帶來以下這些危害?

  • 違背教育和孩子成長規律
  • 打破教育循序漸進的原則
  • 影響孩子全面發展
  • 造成孩子厭學情緒
  • 引起家長盲目競爭
  • 讓孩子失去幸福感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那到底該教幼兒什麼內容?

教到什麼程度?

其實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從2006年就開始制定,專家組分析比較了13個國家早期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相關內容,用幾年時間廣泛徵求幼兒園園長、教師和家長的意見,在全國東中西部抽取3600名幼兒及其家長作為測查對象,並在發佈前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對於指導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防止和克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來說,這簡直是一個“寶典”。

書中就曾寫到: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問題一:3—6歲的孩子,語言水平要達到什麼程度?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01 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

如:經常和幼兒一起談論他感興趣的話題,或一起看圖書、講故事。 

02 引導幼兒學會認真傾聽。

如:成人要耐心傾聽別人(包括幼兒)的講話,等別人講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幼兒交談時,要用幼兒能聽得懂的語言。對幼兒提要求和佈置任務時要求他注意聽,鼓勵他主動提問。 

03 對幼兒講話時,注意結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於幼兒理解。

如:說話時注意語氣、語調,讓幼兒感受語氣、語調的作用。如對幼兒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較堅定的語氣表示不同意;講故事時,儘量把故事人物高興、悲傷的心情用不同的語氣、語調錶現出來。根據幼兒的理解水平有意識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句子。

問題二:家裡買了一堆繪本,故事書,我該怎麼帶孩子閱讀呢?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01 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

如:提供一定數量、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富有童趣的圖畫書。提供相對安靜的地方,儘量減少干擾,保證幼兒自主閱讀。 

02 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如:經常抽時間與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提供童謠、故事和詩歌等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幼兒自主選擇和閱讀。當幼兒遇到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時,和他一起查閱圖書資料,讓他感受圖書的作用,體會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樂趣。 

03 引導幼兒體會標識、文字符號的用途。

如:向幼兒介紹醫院、公用電話等生活中的常見標識,讓他知道標識可以代表具體事物。 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幼兒體會文字的用途。如買來新玩具時,把說明書上的文字念給幼兒聽,瞭解玩具的玩法。

問題三:3—6歲的孩子該不該學寫字?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劃重點:5—6歲能寫自己名字就好了!

01 讓幼兒在寫寫畫畫的過程中體驗文字符號的功能,培養書寫興趣。

如:準備供幼兒隨時取放的紙、筆等材料,也可利用沙地、樹枝等自然材料,滿足幼兒自由塗畫的需要。鼓勵幼兒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故事畫下來並講給別人聽,讓幼兒體會寫寫畫畫的方式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把幼兒講過的事情用文字記錄下來,並念給他聽,使幼兒知道說的話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從中體會文字的用途。 

02 在繪畫和遊戲中做必要的書寫準備。

如:通過把虛線畫出的圖形輪廓連成實線等遊戲,促進手眼協調,同時幫助幼兒學習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運筆技能。鼓勵幼兒學習書寫自己的名字。提醒幼兒寫畫時保持正確姿勢。

問題四:那數學呢?3—6歲要不要背乘法表,要不要學心珠算?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劃重點:5—6歲會10以內加減運算就好啦,也就說玩轉10個手指就可以啦~

01 引導幼兒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徵。

如:感知常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細等量的特徵,學習使用相應的詞彙描述這些特徵。結合具體事物讓幼兒通過多次比較逐漸理解“量”是相對的。如小亮比小明高,但比小強矮。收拾物品時,根據情況,鼓勵幼兒按照物體量的特徵分類整理。如整理圖書時按照大小擺放。 

02 結合日常生活,指導幼兒學習通過對應或數數的方式比較物體的多少。

如:鼓勵幼兒在一對一配對的過程中發現兩組物體的多少。如,在給桌子上的每個碗配上勺子時,發現碗和勺多少的不同。鼓勵幼兒通過數數比較兩樣東西的多少。如數一數有多少個蘋果,多少個梨,判斷蘋果和梨哪個多,哪個少。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03 利用生活和遊戲中的實際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數概念。

如:結合生活需要,和幼兒一起手口一致點數物體,得出物體的總數。通過點數的方式讓幼兒體會物體的數量不會因排列形式、空間位置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如鼓勵幼兒將一定數量的扣子以不同的形式擺放,體會扣子的數量是不變的。結合日常生活,為幼兒提供“按數取物”的機會,如遊戲時,請幼兒按要求拿出幾個球。 

04 通過實物操作引導幼兒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並用“加”或“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如:遊戲中遇到讓4個小動物住進兩間房子的問題,或生活中遇到將5塊餅乾分給兩個小朋友問題時,讓幼兒嘗試不同的分法。鼓勵幼兒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家裡來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個 杯子,還需要幾個杯子等。購少量物品時,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參與計算和付款的過程等。

看了這些,家長們是不是更加心裡有數了呢?

其實要遏制幼兒園小學化,追本溯源,最需家長淡化心態,尊重孩童成長規律。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到底該給孩子教啥?

關注家庭教育,分享教育理念,更多優質育兒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