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師」的故事何其多

“一字師”的故事何其多

自唐五代以降,“一字師”的佳話可以說歷代都有。齊己請教鄭谷,把“昨夜數枝開”改為“昨夜一枝開”;賈島請教韓愈,把“僧推月下門”改為“僧敲月下門”。這兩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一字師”的佳話,還有比這更早的。

據宋朝周紫芝《竹坡詩話》載:汪內相將趕赴江西臨川,曾吉父以詩相送,有“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宮裡近題詩”之句。韓子蒼見了,把它改為“白玉堂深曾草詔,水晶宮冷近題詩”。這樣把原詩句中直白平淡的“中”、“裡”改成蘊涵濃郁情感的“深”、“冷”,使詩句的表現力大為增強。曾吉父聽了,以韓子蒼為一字師。

元朝詩人薩都剌,一年漫遊江南,在杭州千年古剎天竺與法善寺長老結為詩友。後來寫成一詩給長老,此詩有情有景,廣為嘉賞,特別是詩中的“地溼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兩句,薩都剌更是自鳴得意。就在薩都剌高興之時,收到一鄉村老者的來信。老者在信中認為,詩中的“聞”與“聽”兩字語義重複,希望能改一下。薩都剌認真考慮,覺得有理,但想改卻總不如意,於是只好登門求教。老者深為感動,熱情款待,並講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可以把“聞”改為“看”,這樣就不僅能解決語義重複,還能拓寬詩句的表現範圍,更有詩意。薩都剌於是把詩句改為“地溼厭看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並拜老者為師。

明朝張岱在他那冊蒐羅廣泛、內容紛雜的《夜航船》中,也載有一個“一字師”的故事:張詠曾寫有詩句“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蕭楚見了,說:“恨字未妥,應改'幸’字。”天下太平,家國祥和,不是正好嗎,又有何恨?確實應該改為“幸”才更為恰當。張詠聽了,也是讚許,說:“你,就是我的一字師了。”

沈德潛曾說:“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一字師”佳話所說的往往就是因一字之易而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佳妙,進而達到“詩到真處”的境界。當然,“一字師”的現象並不囿於詩詞領域,卻是在詩詞之中最為突出。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謙虛好學的人,隨處可得“一字師”。這種事屢見不鮮,值得我們學習。而現在一些“半瓶兒亂晃”的讀書人,明明滿口錯字、白字,卻不知臉紅,還洋洋得意地賣弄文采。如果誰敢給他挑明說錯了,還滿臉的不高興。如果能看看這些古今大學問家拜“一字師” 的故事,也許能有所悔悟!

“一字師”的故事何其多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