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与清朝皇帝相比怎么样?真的有可比性吗?

夜晚曾经漫步


很多人都认为明朝的皇帝没有几个正常的,与勤勤勉勉,日理万机的满清皇帝根本无法对比。但是明朝的统治时间并不短甚至比满清更长。即使明朝灭亡后,南明还一直坚持了40多年。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更应该看问题的根本。



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通过机缘巧合入主中原的王朝,从建立到灭亡,自始自终都在防备打压汉人,奴化愚化汉人。通过残酷的文字狱控制民众的思想,通过闭关锁国甚至沿海迁界来防备民众与外界交流,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满清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使中国几千年留下的沿海资源被损毁殚尽,而这正是满清吹捧的千古一帝清圣祖康熙的所做所为。

满清因其自身的高度,拼命的压制汉人的科技发展,害怕汉人所掌握先进的科技,特别是火器的发展,对满清统治就很危险。只要是满清当政,必然会压制科技发展的,这不是满清统治者没远见,相反,恰恰是统治者太精明了,从其自身统治利益角度而决定的,只能通过实施愚民政策压制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来巩固自己的皇位。



满清对皇权的垄断也同样达到了病态的地步,因为满清皇帝不相信任何人,包括同族的满人,所以满清皇帝事必亲恭。所以造成了满清皇帝都个个勤勉,日理万机的表象,而这正是国家的悲哀,中华民族的大不幸。

炼丹的嘉靖,在早期,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后期虽然好道教,不侍朝,然而依然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可以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绝非影视剧情演绎的那样昏庸无能。

不上朝的万历,通过三大征特别是朝鲜战役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在东亚的地位,同样王朝晚期,满清的光绪和慈禧确实很勤奋,但是甲午一战让中国彻底丧失了中国在东亚的统治,更进一步让世界看到了满清的腐败无能。


木匠皇帝朱由校临终嘱托朱由检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魏忠贤虽然坏事做的不少,在大是大非面前,是能够从大局着想,不为私利。比那些清高不做实事的东林党强一万倍,崇祯登即位后却第一收拾了魏忠贤。原来是魏忠贤集团和东林党集团对峙,互相之间有牵制。魏忠贤死后,朝中的平衡被打破,魏在的时候,辽东战线得巩固,国内也并无大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当崇祯皇帝撞钟时,满朝文武百官竟无一觐见,当时陪在崇祯帝身边的唯一一人,就是当今我们最瞧不起的太监!崇祯上吊前说,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当年明月都说过,崇祯时候的大臣有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王八蛋。


同样是末代皇帝的祟祯与溥仪更是无法对比,一个殉国,一个为了坐皇帝成了日本的走狗。

明代的皇权是受到制约的,明代的内阁己经有了现代内阁制的雏型,海瑞可以骂嘉靖,大臣可以左右万历对太子的选择,这些事在满清时是想都不敢想的。在民间,明朝无论是科技还是思想的成就都是满清不能对比的。

一个不上朝的皇帝对人民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同样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对人民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人民不是需要一个好皇帝而是需要一个好的制度!


云台山闲人


这问题很敏感也很不好回答,额……首先从中国人传统意识上对贤明帝王的概念标准上看清朝的皇帝说实话都算可以了。有些人总要求康熙得达到彼得那种境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再说明朝,很多人一口咬定满清黑明朝皇帝 这个我不完全否认,但是我还是奉劝那些人先去读完明史在下结论。明朝这个“苦命娃”有个邪门的病 那就是有作为的明君都短命。剩下的几位就人云亦云吧。至于有说明朝是三无朝代 皇帝一个不如一个这个我感觉确实有点极端了 不至于的……就说武宗吧,虽然荒唐但我感觉也不是黑白不分。综合起来清朝皇帝给人留下的印象确实比明朝好点。


好人吉姆


袁腾飞曾说,明朝皇帝一个赛一个的混蛋,100多年不上朝,上朝也不干好事云云。还说清朝皇帝除了同治、溥仪,其他的放在别的王朝都是不世出的明君。当然,这种说法属于夸张了,但是实事求是的说,从君主的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来说,清朝绝对要高于明朝。

可以这么说,古典时期的各个君主专制王朝,国家的好坏都和君主个人能力挂钩,如果一个君主个人能力很强,那么国家自然会蒸蒸日上;如果君主很一般,只能当个守成天子,那么国家也就是不上不下的水平;如果一个君主没什么能力还净干王八蛋事,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走向下坡路。

明朝不想多说了,说多了肯定又是黑明,说说清朝。清朝从中期到初期,也就是从努尔哈齐一直到乾隆,保持了一百多年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势头,军事、经济、文化、民生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国土面积开拓至1300万平方公里;海外贸易以及国内工商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民生上民间存粮率大大提高,短短的两百多年清朝人口从清初的不到一亿发展至四亿;文化更是灿烂,清朝被梁启超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高翔先生通过对清朝思想家的研究赞誉清朝是“近代初曙”。当然,国外的汉学家也对清朝称赞有加,认为清朝是因为有限度的汉化维持了满洲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便是进入近代,从洋务运动一直到甲午战争前,由于清朝引进西方科技成果,罗胖根据他对国内外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录,说这一时期清朝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国崛起的既视感。

清朝其实最点背的就是赶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毕竟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是降维打击。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清朝是中国古典时期最后的辉煌。其实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加上农业文明的小农经济到了明朝就该结束了,结果清朝入关后由于满洲人的输血又给回光返照了一遍。


北洋海军陆战队


拿皇帝来对比,似乎更能说明问题。但是这对比似乎也有个难题,因为明朝从朱元璋到朱由检为止是十六个皇帝,而清朝从努尔哈赤开始到末代皇帝只有十二个,一对一比较,还真是不好办。

幸亏明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存续了二百六十八年,分成前、中、后三个阶段对比,还比较直观一些。

应该说,一个王朝的兴起,都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明太祖朱元璋从元朝的一个讨饭和尚做起,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地盘上挖人参采榛子,都是苦命人。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到成祖朱棣,可以算是开创基业时代,东征西讨,打得四夷宾服,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非洲,当时大明帝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而从努尔哈赤到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也平三番灭鳌拜收台澎拒沙俄,打出了天朝上国的威风,雍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使人口呈现了几何数级的增长。

在明代中期,仁宗宣宗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仁宣之治,而后面的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一败涂地,嘉靖万历不上朝习惯成自然,辛亏他们放权给文官甚至太监,大明帝国才没有提前破产崩盘。明中期发展只有两个亮点: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外战争打一场赢一场,也没出现过大规模农民起义。而清中期,要是只算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皇帝,其中的嘉庆皇帝还有一点勤政爱民的意思,至于乾隆,就是从他开始,被欧美赶超又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坚船利炮被他蔑视为“奇技淫巧”,但就是他瞧不起奇技淫巧打得他的子孙抱头鼠窜,而他尊崇的孔孟之道虽然堂堂正正,但既不能救国,也不能富民。于是抱着子曰诗云的咸丰道光只能领着一群饱学鸿儒天天挨揍。

而到了王朝末日,基本上大同小异了:天启崇祯赶上了“小冰河”,属于天灾;同治光绪赶上了列强入侵,属于天灾人祸。总而言之是王朝末日,大厦将倾,即使朱元璋与努尔哈赤复生,也已经无力回天。

最后再来说说对外战争。明代很少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朱棣平定安南、嘉靖东南沿海抗倭、万历抗倭援朝,在明朝统治者眼里都不算什么大战役,被日韩大书特书的“壬辰倭乱”,在万历朝也不过是三次较大战争之一。打倭寇,就跟打西北的小部落头领和东南的小土司一样。

而清朝就比较倒霉了,仅在后期签订的有名的不平等条约就有三十八个,最多的赔款十亿两白银(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来兑现了60%),还有一次赔了二亿两(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土地最多的一次是六十万平方公里(奕山签订,瑷珲条约),还有一次是四十四万平方公里(奕䜣主持,明谊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四十万平方公里(奕䜣签订,北京条约)、七万平方公里(曾纪泽签订,伊犁条约)、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至于被杀害了多少无辜百姓,似乎历史学家们都不太关心,所以记录都语焉不详,似乎死个几千万平头老百姓,跟满清皇室、朝廷大佬乃至文人骚客没啥关系,他们关心的是山河破碎而自己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于“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他们理都懒得理,以至于现在拍电影电视,都要避免扬州嘉定字眼,而更愿意看“宫斗”,更喜欢听一群辫子热泪盈眶高呼“皇上圣明”。如果有人说一两句清朝不好,还会被口水淹没。

为前朝修史可能要进行一下必要的抹黑,但是白纸黑字的条约谁也更改不了,即使天朝的史学家想篡改,但是“洋大人”手里也有一份原件,这个造不了假。 既然是皇帝对比,就不能少了末代皇帝对比: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上吊了,清朝的呢?不可说,说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