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八賢王,一個寄託著百姓內心深處最樸素的善惡初心的人物

北宋的八賢王,一個寄託著百姓內心深處最樸素的善惡初心的人物

我們在看以北宋為時代背景的影視片的時候,常會發現只要涉及皇家,就會有一個人物出現,人稱“八賢王”或是“八王爺”。

北宋的八賢王,一個寄託著百姓內心深處最樸素的善惡初心的人物

在忠臣遇到困難險阻時,他總是持著“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鐧,與奸臣針鋒相對。面對皇帝和聖旨,他更是有著可以不叩頭,可以先斬後奏的特權。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這麼一個人物嗎?還是出於藝術加工的需要,僅僅是一個假想的人物呢?

北宋的八賢王,一個寄託著百姓內心深處最樸素的善惡初心的人物

宋太祖有四個兒子,命運都挺悲慘的。大兒子還沒來得及取名就夭折了,宋徽宗的時候為他追賜名叫趙德秀,追封為騰王;二兒子叫趙德昭,封為燕王,因為在朝堂上被叔叔太宗訓斥了,回家後想不開自刎死了;三兒子也是夭折,也是被宋徽宗追賜名叫趙德林,追封為舒王;四兒子叫趙德芳,十七歲時出宮到藩地,二十三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後來被追封為秦王。

有人從某部著名京劇中得出趙德芳就是八賢王的結論,這其實是犯了歷史常識的錯誤。賀後是否帶著趙德芳與太宗對質,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宋太祖是在976年駕崩的,當時孝章皇后是後唐莊宗外孫宋偓的女兒宋氏。而賀氏是宋太祖的結髮妻子,在958年就死了,她的孝惠皇后的名分也是追封的。

北宋的八賢王,一個寄託著百姓內心深處最樸素的善惡初心的人物

試想一下,一個死在宋太祖之前的人在宋太祖駕崩時去罵宋太宗,這是不可能的事。其次,宋太祖的二兒子趙德昭的死因也不是因認為太祖駕崩過程蹊蹺去質問太宗,被太宗訓斥後自刎。趙德昭跟隨宋太宗討伐北漢時,有將士趁著混亂之際想要立他為皇帝。

後來討伐失敗回去的時候,趙德昭為手下將士討要封賞,勾起了皇帝心中的痛處,於是受到宋太宗的訓斥從而自刎。最後,假如真的有八賢王,那麼按照小說和影視片中所說的金鐧持有者也應該是趙德昭。因為大兒子死得早,因此宋太祖便把對大兒子的愛轉移到二兒子身上。

北宋的八賢王,一個寄託著百姓內心深處最樸素的善惡初心的人物

對趙德昭非常器重,特賜了一柄金劍,還給他專殺不法之臣的特權。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知道八賢王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而只是文學作品裡杜撰的人物。

那麼,為什麼老百姓要杜撰這樣一個人物呢?這其實是老百姓以此寄託一種美好的想象。人民群眾心地善良,對宋太宗不明不白搶了皇位,還對哥哥留下的兩個兒子趕盡殺絕這樣的事義憤填膺。

北宋的八賢王,一個寄託著百姓內心深處最樸素的善惡初心的人物

他們同情弱者,於是將趙德芳和趙德昭合併虛構成一個人,也就是上打昏君下斬佞臣的八賢王,能夠抗衡太宗後人,從而得到一種心理平衡。在影視片或小說中,增加八賢王這個人物既可以增加情節的跌宕起伏。

又能夠滿足人們懲惡揚善,保護弱小的願望。而在現實中,不要說沒有這樣的人物,就算有,八賢王也只是一個王爺,不可能真的能夠制衡皇帝。人們虛構八賢王這個人物也是中國皇權下文化傳統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