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国取代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国家,是因为哪些因素?

仁勇校尉


谢邀,这个问题太庞大了,简要从经济和工业的角度回答一下,挂一漏万,还请大家原谅。

首先,让我们把视线放回拿破仑战争刚结束后,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国痛定思痛,准备建立一个稳固的欧洲战后政治体制,不仅希望能够仲裁欧洲各国的政治摩擦,还能在将来封锁法国进行扩张的传统路线,这就是所谓的维也纳会议体系。法国从欧洲的头号强国,变成了一个保罗.肯尼迪所谓的“中等强国”,在欧洲外交中必须与其他大国进行平等协商。在外交关系上,法国与意大利在地中海产生矛盾,在非洲殖民地和远东与英国产生矛盾,在中欧与俄国和奥地利产生矛盾,战线拉得太长,而新兴的德国,则在这种纷乱动荡中顺势成长,成为欧洲边缘大国,尤其是英俄眼中限制法国野心的一枚重要棋子和合作伙伴。

外交政治军事上的成就,背后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博弈。如果把19世纪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看做一场中长赛跑,那么法国发现自己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比起英国,法国农业更保留了小自耕农的生产模式、国内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廉价和容易取得的煤和高质量的铁矿,殖民地规模也不够大。根据保罗.肯尼迪的统计,如果以1900年英国的人均工业化水平指数定位为100,那么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法国的相应指数为12,20,28,39,德国(普鲁士)则是9,15,25,52。


法国是怎么被落下的呢?原因在于近代每一次工业与技术革命,给资源和地理位置,人口与文化风气各不相同的国家来说,带来的收益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得欧洲列强之间也逐渐拉开了实力的档次。德国的最初觉醒,来源于19世纪初期拿破仑全欧征服战争的隆隆炮声。战争时期,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军需物资生产促生了德意志工业发展与银行金融业的最初萌芽。在杜宾根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德意志商业和手工业协会”创始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努力下,1820年南德诸邦成立了“南德商业同盟”,即日后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基础,李斯特的一番讲话,导出了尚处于襁褓中的德国工业阶级的普遍心声:“铁路系统和关税同盟是密切不可分的,它们互相支持,追求同一个伟大的目标,把德意志各部分联系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

1830年,普鲁士共有245台蒸汽机,总马力4485匹,主要集中在莱茵——威斯特伐利亚,西里西亚与柏林地区,1816年,不莱梅已经建造了全德意志境内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1870年,仅仅普鲁士的铁路干线总长度已经达到11520公里,极大地带动了德意志“煤铁钢”三位一体的基础重工业系统的发展,1871年,德国产煤量虽然只有3790万吨,虽然不及大英帝国的11800万吨,但已经是欧洲第二,而生铁产量也已经达到139万吨,德意志境内共有1780家纺织企业,拥有45.2万只纱锭,1837年至1847年间,全德铁路投资增长了20倍,达到4.54亿马克。

如果说德国工业巨人有一颗庞大,强韧的心脏,那么,肯定非鲁尔工业区莫属。巨大的煤炭矿脉像一道地下的黑色脉搏,从德国中北部出发,一直延伸到波兰境内,这里是欧洲最高质量的焦炭产地,这个地区的15座城市紧密地聚集在一段200平方英里的地区内,如果驾车驰骋于今日的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高速公路,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将鲁尔地区一览无余,

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宝剑的锋芒三次都是在这里被锻造出来,一如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德意志帝国,确切来说是用煤与铁打造的,而非铁与血,曾担任第三帝国国防军参谋总长的弗兰兹.哈尔德将军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时声明“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战争行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工业企业在强大的自强与民族主义冲动下,如同海绵一样吮吸着投资,原料与新技术:1862年伦敦国际工业和艺术品博览会上,能够将低质铁矿砂便捷冶炼成为优质钢材的贝塞麦酸性转炉炼钢法首次亮相。仅仅6年后,就有超过70座贝塞麦酸性转炉在欧洲投入使用——其中大部分在德国,而克虏伯工厂则是其中最先使用这种新式转炉的企业,“克虏伯钢”终于成为了德国统一和工业化最为优质的坚硬脊梁。同期,德国又积极改进了源自英国,将褐铁矿中磷成分脱除的托马斯冻炼法,后继的西门子——马丁炼钢法更加剧了这种基于技术的不平等:1914年,德国的钢铁产量达1760万吨,是英法俄三国的总和。在英国一贯占据优势的煤炭工业方面,新技术也加强了德国的地位:1879年,维尔纳.西门子发明了电动旋转钻机,1875年全德石煤产量为3743.6万吨,1880年则飙升至4697 .4万吨。

1868年,第二届巴黎世博会上,德国第一次成为了欧洲工业强国的一员:在普鲁士展区,最引人瞩目的产品就是由位于埃森的克虏伯军工厂生产,长17英尺,重五十吨的全钢线膛后装大炮,按照勒普雷分类法,它被列在第五大类“矿业,工业与林业产品”中,其他来自克虏伯的产品还包括轧钢机,火车车轴以及减震弹簧,以及一块纯粹用于炫耀,一次铸造成形,重达4300磅的巨大钢锭。


如果说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煤炭,钢铁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与制造为标志,那么电气化学与生物科技的迅速运用,是19世纪后半段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德国拜尔和霍克斯特两家公司几乎生产了全球80%的工业染料。1862年伦敦国际工业和艺术品博览会上,能够将低质铁矿砂便捷冶炼成为优质钢材的贝塞麦酸性转炉炼钢法首次亮相。仅仅6年后,就有超过70座贝塞麦酸性转炉在欧洲投入使用——其中大部分在德国。后继的西门子——马丁炼钢法更加剧了这种基于技术的不平等:1914年,德国的钢铁产量达1760万吨,是英法俄三国的总和。在英国一贯占据优势的煤炭工业方面,新技术也加强了德国的地位:1879年,维尔纳西门子发明了电动旋转钻机,1875年全德石煤产量为3743.6万吨,1880年则飙升至4697 .4万吨。德国优越的化工研究体系迅速研发出各种煤炭工业副产品,从焦炭与瓦斯,以及能够提取出糖精,香料,炸药等原料的煤焦油——资源有限性再也不能成为制约某个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瓶颈。到了20世纪初,德国已经在光学仪器和化工产业方面居于欧洲的支配地位:共有14.2万工人为西门子和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至于新兴的电气工业领域,德国更是无人匹敌,1875年至1895年之间,德国电器工业从业者从1.5万人上升至2.7万人。1890年,电气技师奥斯卡·冯米勒与艾米尔·拉特瑙创立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次年,在法兰克福世界电气博览会上,两人一同宣布,公司架设了从劳芬至法兰克福179公里的输电线,创造了当时世界最远距离输电记录。世界工业生产额在1860年至1913年之间增长了6倍,而英国和法国的增长额分别只有2倍和3倍,与增长了6倍和11倍的德国,美国相形见拙。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德国深厚的基础教育与科研体制,二次工业革命几乎不可想象。1896年,德国工业企业中科技研究人员与工人比例达到1比40,凌驾于美国的1比170,位居世界第一。著名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评价说“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对科学的偏爱,造就了德国工业和教育的奇迹”。与之相对应的是,雇佣大批劳动力和技术科研人员的大型工厂和工业研究实验室所需的巨额投资消灭了大多数中小企业:从1880年到1930年,全美钢铁公司的数量,从735家下降到16家,然而产量却增加了400%以上。

另外在1870年,德意志诸邦合在一起的人口已多于法国,只是分裂掩盖了这个事实。德意志有更长的、并且更充分地为军事目的做好安排的铁路线。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和钢铁产量就在那时赶上了法国。它的煤产量是法国的两倍半,它消耗的现代能源也比法国多50%。德意志的产业革命正在建立更多的大企业,例如克虏伯钢铁和兵器联合体。这使普鲁士-德意志国家具有军事和工业力量。陆军的短期服役制遭到国内外自由主义者的反对(对“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批评是很普遍的),但它为战争的目的动员国家人力,却比放任主义的西方或落后和搞农业的东方更有效率。


下面再来谈谈普鲁士/德国独特的军事体制:每个征召入伍的适龄男性,先在正规军中服3年义务兵役,再在预备役中服役4年,才能转入后备军。这意味着,充分动员起来的普鲁士陆军(对每个人)有7年的征召。由于不准顶替,以及后备军能够承担大部分卫戍和“后方”的任务,这一制度使普鲁士拥有的一线陆军,与其人口相对而言,远远多于其他大国。这又转过来要求人民接受至少是较高程度的初等教育,因为根据大部分专家的意见,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期兵役制在一个无文化的农民国家是难以实行的;它还要依靠全力处理这样大批人员的优秀的组织工作。如果一支50万或100万人员的大军不能充分地得到训练、服装、武器和粮食,并被运往决战地区,那么建设这支军队终究是没有用的;如果军队指挥官不能与有关的大批士兵保持联系并进行控制,那么这就更是浪费人力和资源。

对这支军队实施控制的机构是普鲁士总参谋部,它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毛奇伯爵的天才领导下,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一跃而成为“陆军的智囊”。直到那时,大部分和平时期的陆军由战斗部队组成,这些部队得到军需、人事、工程和其他部门的支持;实际的作战参谋部只是在战役开始和指挥部成立时才拼凑而成。但在普鲁士,毛奇已经招收了陆军学院最优秀的人才,并教导他们为未来可能的冲突制订计划和做好准备。在敌对行动开始以前很久,作战计划必须制订出来,并经常修改。图上作业和演习得到了周密的研究,对其他强国进行的历史性战役和军事行动也同样进行深入研究。一个专门机构设立了,它监督普鲁士的铁路系统,以确保军队和供应能被迅速地运往目的地。首先,毛奇的参谋系统试图教导军官团如何去处理大兵团(军或集团军)的作战方法,它们将独立地转移和作战,但又随时准备集结在决战性的战场上。如果不能保持与后方毛奇司令部的通讯联系,前方的将领可根据几条地面作战的基本准则,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并采取行动。


1870年8月6日,普法战争迎来了第一次重大战役,沃斯会战,此役不仅是普鲁士总参谋部体制下“总体战”的胜利,也是德国工业制造事业的胜利:射程超过法国前膛火炮一杯的克虏伯钢制后膛火炮“粉碎了法国人所有的复仇努力,并将炮弹雨点般地倾泻到法国步兵集结的战线上,9月1日,拿破仑三世筋疲力尽的右翼军团在距离比利时法国边境7英里的色当被威廉一世的生力军团团包围,次日凌晨,当第一巴伐利亚军团在浓雾的掩护下渡过马斯河后,16个克虏伯炮兵连的500门大炮开始轰鸣,在马斯河南岸弗雷努瓦一座绿树成荫的山丘上,身穿奢华礼服的国王本人,参谋总长毛奇元帅,罗恩元帅以及参谋本部的高级军官,首相俾斯麦与全体外交部高级官员和许多德意志邦国的诸侯们在观战,看着炮弹爆炸所形成的连绵不断的火环与烟雾:炮弹想“镰刀收割麦子”一样逐渐歼灭了守卫者,黄昏时分,拿破仑三世命令在要塞上升起了白旗——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举办加冕典礼,成为德皇,欧洲报纸惊呼,欧洲失去了一位情妇(法国),得到了一位主人(德国)


当然,德国的崛起还要归功于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腕,这说起来又没边了,等有时间再写把!


晴天有时下猪


首先,德国人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也就是日耳曼人为主。法国是拉丁人。日耳曼人在拿破仑之后奋斗精神明显强于拉丁人。

其次,欧洲主要是日耳曼人的国家有德国,奥地利,荷兰,瑞典,丹麦,挪威。比利时一半是法国人一半是荷兰人。英国因为被拉丁人罗马帝国统治过日耳曼血统也不是太纯,再加上他被欧洲大陆国家排斥,马上要退出欧盟了,就不说他。

主要有拉丁人组成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

拉丁人国家也就法国强,其他几个经济已经不行了!反观日耳曼人国家每个都是富裕国家!人民充满自豪感!有钱腰板硬,说话声音都要大几分,再加上德国本身经济就比法国要强一些,作为日耳曼人的老大哥德国取代拉丁人的老大哥法国成为欧洲盟主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情况下法国成为欧洲盟主肯定是不可能的。

当然拉丁人在饮食方面是秒杀日耳曼人,还有足球总体来说也比日耳曼人厉害,南美洲俗称拉丁美洲加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基本包揽了所有的世界杯冠军!日耳曼人除了德国也就英格兰拿了一次世界杯冠军!

要不是德国实在太牛了,拿了四次世界杯冠军,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男女足都夺冠的国家,那日耳曼人在足球方面就乏善可陈啊。荷兰虽强但是没拿冠军啊!

再看看俱乐部方面西甲这些年吊打英超德甲,不过英超今年利物浦可惜了!

拉丁人还有一个强项,那就是美女如云,气候也好,每天都是阳光明媚,夏天不热,冬天也不太冷!也就是说不需要太努力也可以娶一个大美女回家,这也可能是拉丁国家整体不如日耳曼人国家的一个原因吧!





qzuser208136142


首要因素,是德国出了个牛逼人物,名字叫奥托·冯·俾斯麦,在他的运作下,普鲁士先后打赢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最后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从这一刻起,德国作为一个国家,正是出现在了地球上,而在此之前,德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即德意志地区。

有人说还有个神圣罗马帝国呀,这个不是第一帝国吗?可问题在于,这个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法国作家伏尔泰有个看作,叫作“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这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只是德意志诸侯组建的一个地域“组织”,这个组织的老大享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然而他根本无力管辖这片区域。后来被追溯为“第一帝国”,其实是纳粹为了给“第三帝国”寻找合法性,干脆把这个根本称不上国家的“组织”,也给了帝国的称号。

然而,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其实和神圣罗马帝国有着本质区别,与其说是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倒不如说是普鲁士缩小了德意志。普鲁士建立的德意志帝国,其实是以北德意志邦联为基础,俾斯麦非常精明,他不想让英法看出普鲁士的野心,所以通过普奥战争将奥地利开除,这样奥地利就失去了德意志老大的身份,普鲁士则从一个边缘性的诸侯,摇身一变成为了德意志的盟主。最后,普鲁士王国升级为了德意志帝国,然而这个所谓的帝国,其本质上是个联邦,德国皇帝,在法律上的定位是“帝国联邦主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方皇帝,和俄国的沙皇更是两个概念。

这也就意味着,俾斯麦成功包装了普鲁士,并且偷换了概念,让人误以为普鲁士才是德意志的核心,德意志帝国就是德国本身,而在事实上,这只是大号版的普鲁士王国,绝非统一了整个德意志。这个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国,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国,而奥地利则被遗忘,反而成为了德意志的边缘国家。久而久之,德语区内部也开始默认了普鲁士建立的德国,那个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也被彻底扫进历史。因此,俾斯麦给德国的建立找到了合法性,但德国建立后,其地缘政治环境十分险恶,西边有英法两国的敌视,东边又有俄国的威胁,而且英法俄开始合伙怼德国,德国的生存空间原本就很小,继续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也成为了大概率事件。

法国沦为第二,并不是其实力不济,而是统治者出了问题。当时法国的皇帝是拿破仑三世,他一心想恢复拿破仑帝国,同时也有很高超的政治手腕,比如说将法兰西共和国再次变成帝国,自己从总统变成了皇帝,而且和英国结盟,结束了英法的对立。按理来说,这位皇帝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头顶上有着拿破仑的光芒,同时又要英国盟友的支持,他应该大有作为才对!

事实上,他的确是大有作为,曾经联合英国在克里米亚打败俄国,又在东方大搞侵略。但他干的事越多,反而越膨胀,开始挥霍法国的国力。这就让俾斯麦找到了机会,他想借机套路法国,因为拿破仑三世有个软肋,那就在于他没有继承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同时法国总体军事实力也落后于普鲁士,普鲁士反而是稳操胜券。最终,拿破仑三世对普鲁士宣战了,随后他就被俘了,再然后德意志帝国建立,再然后法国革命了,这位皇帝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同时法国也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图维坦


德国和法国是两个风格各异的国家,谁强谁弱只是时势造英雄。

(1)卑斯麦出人意料统一了德国。

在卑斯麦统一德国之前,法国相继击败普鲁士和西班牙,还出现一代天之骄子拿破仑,是欧洲大陆当之无愧的老大。当时的德国地区,除了普鲁士稍强,还有一堆小王国,德国长期不能真正统一。后来,在卑斯麦"铁血政策"的统领下,相继取得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统一了德国,打了法国一个措手不及,才成为和法国并肩的存在。(下图是卑斯麦和李鸿章的合照)

(2)德法两家作风各异

德国和法国虽然是邻居,还都是日耳曼民族,但作风是不同的。法国长期以来都是欧洲的老大,有严重的“大国情节”,以法语为傲,以法国大餐为荣,以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指导,深刻影响着世界。而德国并不会玩这些“虚幻”的文化,更多是延续普鲁士时代的实打实作风,组织能力强,陆军强大,工业发展快。

(3)发展路数不同

在一战之前,特别是在普法战争之前,法国异常强大,不但在国外拥有大量殖民地,还通过高利贷放贷取得大量受益,压根看不起既苦又累的制造业。德国则不一样,海外殖民地已经被英法占据,玩金融是玩不过英法的,只能老老实实发展制造业。出人意料的是,德国的制造业刚好和德国人严谨的态度、强大的组织能力想匹配,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在19世纪末已经在工业上超越英法。

(4)战争的影响

德法两家打了3次大战: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纪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三次都是德国发起,三次各有胜负,但总体来说对法国的伤害更大。法国是“高利贷国”,本来是世界范围内响当当的债权国,在战争后突然变成了债务国,只能改变路数,转而发展国内经济。问题是,长期以来重金融轻制造的模式造成技术储备都比不上德国,因而在战后的发展潜力上是比不上德国的。


数说社会


先说句题外话,一直以来大家统计欧洲最强国家,总是把俄罗斯扔一边,俄罗斯表示很伤感。

话回正题,大家发现没有,资本主义列强的崛起,只有一句话: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说白了,抓住了历史潮流。


这里用抓住意思是天上不会突然掉馅饼,比如同样是遭受侵略的东亚农业国,日本就抓住了机会逆天改命,而清政府仍然故步自封,在五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之前亏到爆炸。

看《大国崛起》,西班牙葡萄牙抓住了大航海时代的机会,成为大帝国,而在他们老朽的时候,英法又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成了世界霸主,然后轮到了日本和德国。


日本以萨摩长州等幕末强藩为主体,德国以普鲁士军国强势统一,使得德日成为集权国家。



德国日本实际上是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直接拿来技术,然后自身培育人才发展技术,跨越了一些研究阶段,强大了自身,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点:在瓜分世界的浪潮中,日本和德国的高层都出现了一批思想进步,有能力有气魄有大局观的人物,比如德国改组总参谋部的天才军人毛奇,铁血宰相俾斯麦,比如日本的大久保,伊藤博文,西乡等,而且同时代他们的君主威廉和睦仁都是十分有才干的君主,君臣和睦,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上下一心,岂有不强盛之理?



这样的人物我们中国没有嘛?为了保护六分之一国土大的新疆,左宗棠抬着棺材入新疆,击败法国,血战越南和台湾的黑旗军大帅刘永福。兵败了,邓世昌撞向敌舰杀身成仁,变法败了,谭嗣同甘愿留下赴死点醒国人,中国,从不缺少英雄。

但是清政府是烂在了根上啊!出现再多强大的枝干也最终只能腐烂,李鸿章就看出了这一点,李中堂的一生就是在为这个国家缝缝补补,但是治不了本,他见过俾斯麦,也见过伊藤博文,不知可有叹息?


就像走向共和里李鸿章的台词: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

有些跑题了,但是,百年前,真是太可惜了。


历史区的哈士奇


在德国统一之前,法国一直压着德国打,直到德国统一,法国突然发现自己多了一个满身肌肉的邻居。



首先法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称雄欧洲大陆,因此无数次欲求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在争霸上耗费了大量国家资源,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成果。最终错失遏制德国统一并崛起的最好历史时机。

要知道德国统一之前,欧洲大陆国家流传着一个段子:只有德意志人谁都能过来打几下。当年四分五裂的德国着实憋屈。



统一之后的德国在严谨克己的民族精神引领下,开始大力发展经济,而同时期的大法国人则更多的把时间浪费在了内部斗争和发展浪漫主义文化上。

结果很明显,法国的文化仍然是为欧洲大国所羡慕的,各界名流都以出席巴黎的上层交际为荣。而德国用这些时间把经济总量提高了六倍,一举甩掉了慢吞吞的法国。



不得不说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性格起了巨大作用。我们公司与法德两国铁路设计公司均有合作,德国人能很快适应国内的加班传统,随时待命,而法国人也是打死也不加班,周末必须休息。

在这里不好评判哪种方式更好,只能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发展路径,做自己就好。


武器装备秀


德国与法国是迵异的两个民族国家,法国人开放自由奔放的民族,而德国民族严慬内敛的民族,纵观两大民族特性完全不一样。法国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是拿破仑入侵德意志后,带来的资本主义输出,使德意志民族得到了资本主义模式,使德意志民族有了全新西方发展观。

德国是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的集合体,当西方资本主义传入后,对经济影响巨大,但德国属于陆权国家,封建专治社会中,中央集权制的优势在于,从上而下的推进工业化,国家统一集中财力物力去推动工业化进程,扶持一批企业下功夫,国家掌控经济能力远比法国强,德国更有统一的目标战略发展。又是军国主义思想占主导,政府强有力的执行力,在工业化早期,集中力量办大事,推进产业集中度和指导国家宏观调控战略管理上远比法国强大。

反观法国由于是自由资本主义,虽然发展的早,但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导,私营企业为主体,在发展推进产业目标上远远不如德国强势,国家没有大力扶持私营企业进行整个推进,没有把企业做成巨无霸,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分散利润低下,企业无法进行科技研发大规模投入。只有早期市场集中度高,只有几家企业,规模做大后,企业巨额利润后,才有资金巨大投入研发新技术,这是后起之秀国家,为什么能赶超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

德国原来是靠仿制起家,靠政府扶持优势企业,集中度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确,推进速度快,推广能力强,在规模化,产业化优势明显,企业获利能力强,才有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使产业转型升级更快。制造业优势显著性提高,优势企业涌现出一大批超级企业出来。

法国靠私营企业自己发展,政府扶持少,靠市场自身解决,当私营企业在规模化没有行成前,无力投入巨资去搞研发,什么赚钱,就去找快钱。所以法国向金融业聚集,形成了金融产业优势,而制造业优势远逊于德国。



随雨飘渺


谢谢朋友邀请。近代德国在俾斯麦等人的努力下完成了统一,并在普法战争中打败了欧洲大陆老牌强国法国。后来德国取代法国成为了欧陆第一强国,并一度成为了世界第二强国。德国崛起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普鲁士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统治者重视职业军队建设。通过努力,德国不但建立了强大的职业化军队,而且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军官队伍,保证军队拥有持续性的强战斗力。第二,德国军队的作战思想在当时欧洲是先进的,他们不但拥有高素质高效率的参谋本部,而且建立了强大的炮兵部队,这些在与法国的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一位参加过普法战争的法国军队后来回忆说,以普鲁士为主力的德国军队主要是靠“5公里长的炮兵部队”打败法国的。第三,德国是哲学家的摇篮,德意志民族善长理性思维,所以德国人做事情的整体性、连贯性很强,凡事喜欢精益求精,这或许是德国工业产品质量普遍很高的重要原因吧。

德国统一后,由于缺乏广阔的殖民地和发展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源,于是德国把发展教育当成头等大事,把“人”当成最重要的资源。德国既有培养精英人才的高等教育,也有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平民教育。由于重视人才重视科技,因此当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扑面而来时,德国能及时抓住历史机遇奋力赶超,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德国崛起成为世界性强国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熟知的不少德国著名企业集团都是崛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也正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德国不仅在经济、科技、军事发展水平上全面超越了法国和老牌殖民帝国英国,在科学家和科技发明产生的数量上也大大超过法国甚至英国。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甚至还建立起了有效的福利体系,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调动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为国家的发展多做工作。当然,德国发展壮大后也像当时的其他世界强国一样发动了侵略战争,抢占了不少殖民地并掠夺了别国的不少财富,这也为德国的发展积累了不少资本。

而法国此时却实行与德国不同的发展模式,由于法国与英国一样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法国人不需要积极地更新生产技术,仅通过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就可以获得巨额财富,因此法国人主动发展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很快在不知不觉中,法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水平便大大落后于德国了。同时,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普遍喜欢把资金投入到借贷领域来获利,稳定而无风险,结果法国成为了所谓的“高利贷帝国主义”国家。但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法国却被德国甩开几条街了。



疾风猛士


普鲁士之前是强盛的波兰立陶宛的附属国结果波兰立陶宛内部贵族内乱被普奥俄瓜分,法国出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之后到了路易十六引发资产阶级革命引发内乱一直延续到普法战争结束后内部才稳定下来避免了波兰立陶宛被瓜分的悲剧,但是前者赔领土后者赔钱数量也不比领土差。

不管是波兰立陶宛还是法国强盛之后必然是内乱,就连普鲁士也是因为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过于强盛引发的普鲁士与奥匈帝国分家。法国的失败与晚清有一定相似之处,在当时除了法国 美国 奥斯曼土耳其和大清,普鲁士 沙俄和英国之间是亲戚关系,表面上看是法国和晚清斗不过列强实则是斗不过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为中心的亲戚圈。


迷路的时间


谢谢邀请,没有什么太多的理由,一是地缘政治环境好,位于中欧,比法国更接近欧洲中心地带。二是统一后的德国面积和人口超过了法国,国力更强。三是德国的军事传统和军事制度更优于法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