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的論述,在文字方面,王薌齋先生無疑是最值得借鑑的

在站樁方面修煉,對站樁的把握不是所謂的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要領,關鍵是為什麼要遵循這些枯燥的要領?

在站樁愛好者瞭解站樁之前,大都是成年人,其中不乏一些很多領域的精英,往往學習的方式及工作的經歷,逐步形成了思維的慣性(具象思維),尤其在以理論灌輸模式下,再以實驗來證明理論的過程。這種模式在碰到傳統傳播方式上,無形當中就形成衝突了,在初步認知方面自然產生錯位,往往世人從自己的經歷去判斷對錯、是非。

而幾千年形成的教育方式是抽象為主,而且還是以實踐當中去合於理論,這也是傳統文化當中,師帶徒的模式。

師帶徒的模式(心法相傳),在傳統醫學界、繪畫、武術等行業裡舉目皆是,匠師代代傳承。

站樁的論述,在文字方面,王薌齋先生無疑是最值得借鑑的

雕刻

其中意拳傳播方面,把這個過程詮釋的清晰且具體。從最初的言聽計從,到修煉有得,再到拿自己的話解釋啥是意拳。也就是從意念當中體認,到站樁修煉所體認到的身心變化,進而試力、發力、推手、斷手,再到用自己體認講出,意拳是怎麼回事。這是意拳的修煉的過程。

站樁的論述,在文字方面,王薌齋先生無疑是最值得借鑑的

意拳四代:周廣學先生給學員講解站樁中

抽象入手?

在站樁修煉過程中,注重站樁的感覺、變化成為主流。

在站樁初始上,首先要放棄自己所認為的對錯,特別是找感覺方面。往往站樁愛好者把以前所學或者所經歷帶到站樁修煉上來,很大部分是先入為主的障礙。

站樁初期的手熱、麻、脹等是我們修煉過程中自然感知到的,並不是刻意去體會這些,這就跟要領一樣,注重要領,意念(抽象思維)就不可能自然存在,意念不能自然存在,就成妄想了

王薌齋先生言:“學自抽象起,精神須切實,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用法不露形,用力純在意,意力不出尖,渾圓無定式”, 執著在姿勢、時間、要領上,註定的違背傳統拳學思想。

站樁以什麼為宗呢?

這個問題,要先說一下,站樁要相信誰,假如相信某某說的、某大師說的,那就沒必要看下去了。

要是遵照先輩所述去站樁,那就是在修煉體認上,合於先輩的論述。例如王薌齋先生關於站樁的論述,在王薌齋先生之前,雖然有郭雲深先生乃至李洛能先生,但是在文字論述方面,王薌齋先生無疑是最值得借鑑的

站樁的論述,在文字方面,王薌齋先生無疑是最值得借鑑的

王薌齋先生的作品,皆體認結晶


深圳市聚賢意拳協會

由意拳第四代傳人、武術明家周廣學先生創立,並由香港意拳學會會長霍震寰先生擔任榮譽會長。協會,融養生、技擊為一體,以傳播正宗意拳、發揚中華武精神、普及傳統養生文化為宗旨,正本清源為己任,為傳統文化及武術愛好者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協會微信公眾號:szzhanzhuang)

站樁的論述,在文字方面,王薌齋先生無疑是最值得借鑑的

協會學員站樁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