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老人头侃史


先简单讲一下,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哪三件事,年羹尧又是怎么回绝的。

第一件:军队和军费问题。

雍正: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马?能不能裁减一些?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缩减一些?

年羹尧:不能再减。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的额度,理由是外敌还有可能东山再起。

雍正认为西北的外患解除了,让年羹尧继续统领十万大军,他心里不放心。



第二件:军费能不能在西北自行筹措,不要再向中央要银子。

雍正: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结局呀?不要朝廷再另外筹款了。

年羹尧:西北四省太穷,根本无法承担十几万大军的开支。

雍正自己每天吃素,朝廷勒紧裤腰带给西北筹集军饷。国库空虚,实在负担不起西北的开销了。


第三件:西北能否试行『火耗归公』的赋税改革?

雍正:朕准备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你看怎么样?

年羹尧:西北的官员吃了这么多年的苦,这刚过上几天舒心日子,还怎么能从他们嘴里掏食呢?

西北是朝廷的西北,不是年羹尧的。将军就做将军该做的事情,好好打仗。收买人心这种事情,不是将军该操心的。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雍正对年羹尧提的三件事都是商量的语气,而并非命令。至于年羹尧回绝的理由,虽然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但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清军虽然打赢了罗布藏旦增,但并没有抓到叛军的首领。西北的威胁不是青海叛军,而是新疆的准噶尔。十万军队防御准噶尔的骚扰,本来就很捉襟见肘。

西北从康熙五十七年开始,就一直处在战争的最前沿。本来就是几个穷省,要靠中央的接济才能维持。再加上打了几年的仗,让西北四省自行筹措军费,很难。

至于推行火耗归公,从官员嘴里掏食,那就更不利于稳定了。老百姓拼了命的读书,本就是为了一己之私里,用十三爷的话说,不给点好处给官员,谁替你卖命?

用年羹尧的话说,臣知道皇上的难处,可是西北更难。这个难,是客观存在的。换了别人主持西北军务,也一样会跟朝廷要钱要粮。后来撤掉了年羹尧,换上岳钟琪,西北的局势反而更糟了。用雍正的话说,新提拔的人,还不如年羹尧呢。



由此也看的出来,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年羹尧回绝雍正,从道理上讲,没有问题。但是,他也不是没有错。

他的错就在于,没有替主君分忧。毕竟朝廷没有钱,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作为臣子,如果不能替皇上分忧,那这个臣子就可以去死了。后来雍正革了年羹尧,一方面是他狂傲,不可一世;另一方面则是年羹尧站在了自己改革的对立面,严重的干扰了自己的新政。

至于年羹尧为什么敢狂妄,或者说年羹尧为什么敢在三件事上回绝雍正,反对新政。主要还是他认为自己有资本,雍正不敢动自己。

用弘历的话说,西北还离不开年羹尧。朝廷于公于私,都不能干鸟尽弓藏的事。

雍正新君登基,办的两件事都办砸了。自己昭告天下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结果发现是个乌龙事件;自己亲自认命张廷璐为主考官,结果主考官自己把考题泄露了。

很多人都在质疑雍正的执政能力,也在质疑他为什么冷落老十四。这个时候,年羹尧争了点气,替他打赢了西北的战事,堵住了这些人的质疑之声。


从某种意义来说,雍正和年羹尧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尽管年羹尧作死,但他有这种作死的资本。后来雍正想处分年羹尧了,也没有直接动手。而是让马仔先上场(孙嘉诚),替他挣足了民心。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不是我要收拾年羹尧,是年羹尧触犯了天意,我只有代天收拾他。


Mer86


狂妄至极!这是不知好歹的年羹尧走向死亡的节奏!

西北大捷了,雍正帝对于派年羹尧剿灭判匪萝卜臧丹曾非常高兴,降旨年羹尧回京述职并给予年羹尧很大的褒奖。

年羹尧趾高气扬的回京,高高在上的接受了朝廷大小官员的跪拜,自己把自己当王爷了,此时此刻的年羹尧忘乎所以!

在大西北军营的二十几万兵马每天都要耗费二十万上下的银子,这次西北大营一战全胜。

年羹尧要回大西北了,朝廷会议裁剪西北驻军,年羹尧提出西北以后的驻军要十万,军饷每个月一百五十万两。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雍正帝还是用商量的口吻又说了一句,西北还需要十万兵吗?

能不能在“裁剪”一些,这不是;雍正帝借给年羹尧送行的机会向年羹尧提出了要求,《雍正王朝》剧情有这样的对话:

年羹尧觉得和平常人说话似的:大西北是重要关隘,人马不能少!
年羹尧疯迷了,他以为是他的下属在和他说话,一口就回决了,他想都没想:不能裁剪!

年羹尧这是这回的第一次当场回绝了雍正帝的要求,没有理由。

接下来雍正帝又提出了第二个请求:

雍正帝的意思是说,你的兵马十万不能少,那每个月的一百五十万的军饷是否节约一点。

现在正是朝廷困难的时候,正是雍正帝刚登基不久,就这打罗不脏旦增打进去一千多万两银子,这银子还是抄江南曹家李两家的。
年羹尧又一次回绝了雍正帝的请求:这已经是最低的限额!

看来雍正帝的面子不够大呀!谁让人家年羹尧立了大功,好像他是在帮雍正帝自己打天下似的。



雍正帝接着说道:让你管着西北四省,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决?

大家想,一位皇帝没有困难能这样和一个奴才商量吗?没想到年羹尧回绝的很干脆:

西北太穷!

年羹尧早吧自己是如何挥霍,如何享受西北王爷的待遇忘到脑袋后面去了!他以为雍正帝是什么也不知道呢!

雍正帝又说了他要在西北派孙嘉成推行新政的既定方针:

新政是雍正帝自登基以来推行的国策,是绝对不可动摇的。

朕准备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派孙嘉诚去甘肃当巡抚,你看怎么样?

看看年羹尧的回答,就像他是皇帝一样:怎么能从他们嘴里掏食!

这年羹尧是这不客气,看来雍正这扽饭是白请了!

雍正帝向年羹尧提了三个要求,一个都没有通过,雍正帝当时如何想的不知道,但是一定明白了这个奴才翅膀硬了!

年羹尧不是功高盖主,他是忘乎所以了!他还不明白,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的道理,他还以为这个江山社稷没有他年羹尧不行吧!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批评,留言必回复!


日尧居k古史


在看《雍正王朝》,看到这一段时,我当时心里就在说:老年这情商,真是绝了,这是要将自己送上不归路啊。

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是在西北大捷之后,雍正非常高兴,于是一道圣旨,要求年羹尧速速回京,雍正要好好的感谢这位得力干将。


而我们反观年羹尧回京,那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画面:年羹尧一路回京可谓招摇过市,忘乎所以啊,有人说年羹尧这是咋的了,怎么能无脑到这个地步,其实,认真分析下,对年羹尧有如此表现,一点都不惊讶,年羹尧是谁?雍正的包衣奴才,更是雍正的小舅子啊,也就是说他与雍正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君与臣的关系,还有亲戚这层关系,再加上年羹尧不仅在当初雍正登上皇位上,给予不小的帮助,而回头看这次西北大捷,就凭这点,他就开始嚣张跋扈了,以至于出现了“进膳”“翻牌子”等这些大逆不道的行为。他自认为自己的功劳高,所以,他敢做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说完年羹尧的背景,咱们在回到题目上来,雍正将年羹尧召回北京后,高兴啊,于是请年羹尧吃饭,可雍正高兴归高兴,这国家未来的日子走向,也需要雍正自己去把握,而此时此刻,正是雍正刚即位不久,国家还正处于不稳定的时候。于是在饭桌上,雍正问了年羹尧三个问题,可结局呢,我估计雍正都没想到,年羹尧会如此回答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雍正问年羹尧,这西北胜利,还需要保留这十万大军吗?能不能这次回京就裁剪一些?


年羹尧干脆的回道:西北乃是重要关隘,人员不能减少。(好嘛,回答的真干脆)


第二个问题雍正问年羹尧,那这十万大军不能减,这个军饷方面,能否压缩一下,不用每月一百五十万两?


此时此刻可正是朝廷危难的时候,一个月一百五十万两,对于康熙朝末期,雍正朝初期来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这国家可不是你年羹尧一人在花钱,这国家可有着许多处需要花钱的地方,你年羹尧一人每个月要走一百五十万两,那留给其他地方没多少了啊。


我估计雍正原本想着,你不想裁人,那就压缩点军饷吧,可谁曾想,年羹尧回绝的又非常干脆:一百五十万两已是我提出的最低限额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已经提的很低啦,我也为你雍正着想啦,这钱不能再低啦。


我估计此时此刻,雍正估计在想:我去,我没听错吧,连拒我两次?好像我是君,你是臣吧?


紧接着雍正来了个回马枪,人你不想裁,钱你不想减,你让我难做,我也让你难做一次:那你就考虑下能否从西北四省自己解决一下吧。

可谁曾想,年羹尧再次拒绝了雍正,我估计当时年羹尧心里想的是:反正我打赢了胜仗,那帮和我出生入死的弟兄们,我可不能辜负,不能裁掉他们,而且,这军饷可关系到我在大西北的实际生活,谁都知道,这虽说报的是每个月一百五十万两,可这一层层下去,到我大西北,指不定被刮去多少层呢。所以,人与钱我年羹尧不能松口,而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既然我都拒绝你雍正两回了,也不差第三回,索性也就拒绝吧:大西北穷不拉几的地方,我去哪儿搞到一百五十万呢,所以,我不搞。


可年羹尧只考虑到自己,没有考虑到坐他旁边的雍正,你试想:雍正是君,你年羹尧是臣,虽说与雍正有点亲戚关系,算是个皇亲国戚,可你终究是臣子,皇帝向你提出三个问题,你好歹也答应些吧,可谁曾想你居然一个都不答应。


那雍正会怎么想?虽说电视剧里没有体现这顿饭之后雍正的心理,但我估计当时雍正的心里应该是有无数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而年羹尧呢,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让雍正知道:这老年是要造反啊,他忘了谁是君,谁是臣了,他忘了这个国家是爱新觉罗家的了吧?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因为这三件事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最后一次试探,要搞明白这个问题还要从年羹尧大败罗布藏丹增开始说起。年羹尧西北用兵两年,终于大败阿拉布坦和罗布藏丹增,雍正喜极而泣。急召年羹尧回京封赏,更是在给年的上谕中动情的写道:

你是朕的恩人,也是大清的恩人,你我二人,要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给天下人瞧瞧。

显然年羹尧沉醉其中,竟真的把自己看做是雍正和大清的恩人。在德胜门外,雍正率领百官迎接。为示恩宠,雍正令百官跪迎大将军,可是年羹尧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在雍正亲自来接的时刻,他竟然也没有当即下马,只把几位上书房重臣气的破口大骂。在下马拜见过雍正之后,他更是走在雍正之前,毫无人臣之礼。这一切都让御史孙嘉诚看在眼中,直言年羹尧无人臣之礼,并写了一封奏折开始弹劾年羹尧。

而在御前会议上,年羹尧的狂妄更是到达了极点。端坐在雍正对面,面对上书房大臣隆科多的恭维,他亦是丝毫不在意。雍正对其加官进爵,他更是连跪拜都免了,这一切都让满朝文武恨之入骨。

而在雍正召见有功人员时,年羹尧更是当众说出了“这些人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话。如果说之前年羹尧的僭越之举没有让雍正放在心上的话,那么将士卸甲这件事已经让雍正起了杀意。因为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挑战他的皇权,而年羹尧恰恰是把刀插到了雍正的心窝子上。

但是雍正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他内心无比的愤怒,但还是装作无事人一般。但在送别年羹尧之后,雍正来到了年妃的寝宫之中,责令年妃卸甲。这是他对年羹尧不满的一场开端,也是君臣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

孙嘉诚的求雨戏码

孙嘉诚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上了一封弹劾年羹尧的奏折,并在面圣之际说出了年羹尧的十数条罪状。这些消息自然在顷刻间就传遍了京城官场。雍正决定就坡下驴,拿孙来试探一番年羹尧,只是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孙是大忠臣,雍正自然知道,所以他要用这把剑来警醒年羹尧。这时候年羹尧最正确的姿态其实应该是去皇宫请罪,并恳请皇帝饶了求雨的孙嘉诚。可是此时的年羹尧却召集了一群自己的心腹在自己的府邸中饮酒作乐,完全没有把孙的事情放在心中。这件事肯定会传到雍正的耳朵里,皇帝会怎么想,所以这次的测试更加加剧了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

但是雍正还是让孙嘉诚继续求雨,为什么?用雍正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朕要的是人心”,这个人心指的是文武百官的人心雍正既然已经对年不满,那就要“得人心”,让之后年的被处置顺理成章,就要得到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而寄出去孙嘉诚这把宝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只要孙嘉诚多跪一刻,那么百官对年的痛恨也就加剧一分。

这是雍正的帝王心术,他们在做出什么重大的决策部署安排时一定会放出风声,尽可能的统一思想。如雍正所愿,现在的年羹尧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他只有紧紧抱住雍正的大腿才能幸免于难。可是狂妄的年羹尧已经迷离了,他再也看不到这一点了。

最后的疯狂

最后雨求了下来,人心更是站到了年羹尧的对立面,雍正自以为已经警醒了年

。于是做出了他对年的最后一次试探,那就是可否裁军,可否缩减军饷,可否在年羹尧的西北四省推行“火耗归公”。

却没想到年羹尧竟然一一否决,连商量的余地也没留下。这无疑已经彻底终结了二人的情谊。要知道在和平年代,一个武将率领十万兵马,却不愿裁剪一人。每月从朝廷要饷银一百五十万,一文不能少,这如何不让皇帝疑心?更何况就连皇帝的新政,国家的国策(火耗归公)也被年以西北的官太苦为由给否了

皇帝自然是杀心已起了,只不过要等一个借口和一个由头。

所以雍正派孙嘉诚随军,暗中监视年羹尧,而孙嘉诚无疑就是那个由头,因为雍正知道孙嘉诚一定会被年所杀。到那个时候,年羹尧被拿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


逆流时代


谢邀@邸晓居。很多人在看到年羹尧这一段表现的时候,都会骂他情商被狗吃了,利欲熏心。不懂得收敛。

实际上疑团是很多的,历史上那么多功高震主的例子在那,他是念过书的,回京述职,却要那样的排场;雍正说了三件事,他全部否掉。气得雍正回去找年妃“卸甲”。那一刻的年羹尧就如后来雍正后来夺他军权时,圣旨里写的那样“被猪油蒙了心,被恶魔吞噬了灵魂”。

历史上很多事情是真的。但是年羹尧究竟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


回到《雍正王朝》,其实多少有注解的。“血洗江夏镇”已经将年羹尧的性格与命运做了注解了。他是一个需要尘世的享乐,而可以抛弃一切的人。他心狠手辣不只在“血洗了江夏镇”,还在于他在西北统军时的”狠”。为了杀鸡吓猴,直接牺牲了富宁安几万大军;地方上粮草不够数,他直接就敢砍知府;邬先生跟他分析叛军主力时,他说了句令炒米毛骨悚然的话,”就算是饿死全青海的百姓,我也不让一粒粮食流进青海。”


好大的魄力啊,视人命如草芥。为了功绩,哪管身后洪水滔天?《雍正王朝》里,雍正是知道他这些毛病的,所以给了他“佛珠”,希望他能不要那么凶残。

实际上,对于雍正而言,上位初期,何等艰难?他用的一些人其实都是“酷吏”,年羹尧如此,田文镜亦如此。《雍正王朝》里有个没讲的故事,河南黄河河道决口,淹死数万百姓,田文镜竟然隐匿不报。没有污蔑田文镜的意思,但是他也的确是个酷吏。但这些”酷吏”有个好处,就是他们“官声”都不会好,都得罪人太多,只有一心效忠“皇帝”。所以雍正对他们很好,对年羹尧的恩宠几乎到了放纵的地步。田文镜犯了那样的错,搁别人死一万回了,但是雍正并没有责罚他。

可是年羹尧终归跑偏了,他跑偏在于他明知道他所做的这些会是引发什么样的后果。这就可怕了,知道结局,然后再作的人,是不计后果的。


从后来表现也是看出来的,对家事的安排,继续享受“翻牌子”、“小炒肉”。最后穿着黄马褂做最后一搏。都可以看出年羹尧并非情商低,而是他就要“生当轰轰烈烈,享受殊荣一刻是一刻”的心态。

所以雍正提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仗打完了,军队是否可以裁减?军费是否可以缩减?皇帝准备在西北实施“火耗归公”的改革,派人去当甘肃巡抚可否?这三个问题全部被年羹尧驳回。

年羹尧这是想干嘛?西北的仗已经打完了,你还聚集那么多兵马,要那么多粮饷,而且你年羹尧治军,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想搞独立王国不成?再看看后世曾国藩,咸丰可是有临终遗言的,剿灭发匪为王啊,结果王没有,还主动“裁减湘军”。

年羹尧哪怕没有这件事情的注解,他的结局也是注定的。


炒米视角


阿斗解读《五问三事 步步惊心》

何谓权术,以权争斗,以术驭人。明争暗斗,不及权利压人。年羹尧取死之道。

之前写过一篇雍正年羹尧帝王术解析,阅读超高,这次看到这个问题。又不禁手痒再来一篇帝王术解读。

雍正王朝中两人“五问五答提三事”的剧情,可谓精彩绝伦,处处短剑,心机至深。下面我们来一一点评。

一问原文

  • 雍正曰:亮工!(年羹尧)西北是否还需十万兵?能减些否?
  • 年羹尧曰:不能减,外患未定。匪患未除恐裁减生变。

阿斗解读:其实这段话,雍正问了年羹尧两个问题。年羹尧也回答啦二次。

第一个,西北是否还有10万兵?记住是否?他问这话的意思就是你手底下到底有多少兵?你要告诉我明确数目。因为此时的雍正已经开始不再信任年羹尧。

第二个,就直接提要求,我不管你有多少,但是,我要你裁军。


年羹尧的回答更经典也是二段!

第一,直接拒绝之后回答不能减少。其实内心肯定想的是,我现在叫拥兵自保,兵员被裁减了,我还怎么生存。

第二,西北还未平定,裁减我的兵力,西北会再添动乱,这个意思是隐晦告诉雍正,我就是动乱之源,你动我的兵。我就会让动乱继续发生。

第一回合交锋,不分胜负。

二问原文

  • 雍正:每月一百五十万两军需开支能不能再减些?
  • 年羹尧:回皇上,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的额度。

阿斗解读,这段话是谈判第一次交锋。试探底线。

雍正问年羹尧,一个月150万两军费能否减少?就是要告诉你,我知道你有多少兵,你用这么多钱花去哪了?如果你不告诉我这些钱怎么花的,我就把它收回。

年羹尧回答更经典,谁说我用的钱多,这点钱都不够养兵,这个时候你不应该说减少,而是该增加。你不增加军队就有可能发生兵变。(刺裸裸的威胁)

第二回合年羹尧胜利。

三问原文

  • 雍正曰:这一百五十万两能否在西北四省自行集结?不要再另外筹款。
  • 年羹尧:西北四省太穷,无法承担大军开支。

阿斗解读:这段话就更是暗藏杀机,当雍正问年羹尧,你是否可以自行筹集款项的时候,就是在试探年羹尧,如果给你这个权利,你是否会做割据一方的诸侯?

年羹尧的回答还算聪明,他断然拒绝了自行筹款,也就是说,放弃了西北四省财政权。一个只有兵权没有财权的军队,无法成为军阀。



第三回合,雍正胜。

四问原文

  • 雍正:朕欲在西北“火耗归公”,你看如何?
  • 年羹尧:西北穷苦,叛乱刚定,不宜如此。

阿斗解读:其实雍正问的不是火耗归公的问题,火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俸禄之外的一些税赋,被官员征收时候贪墨时的私人收入。如火耗归公,地方官就没油水可捞,他问年羹尧货号能不能归公,就是说我要掌控地方,你这个钱不能再私下发给官员。在古代拿钱的就会形成一股势力,雍正的意思就是让他只管做好自己的军务就可以别管政治。

年羹尧的回答可谓自取死路,他居然说,火耗不能归公。相当于明白的告诉雍正,我要用这些钱去巩固和培养自己的势力。

这局年羹尧胜,不过武将参与政治,争取政治势力,地方文武勾结,取死之道,年羹尧看是胜利,实际已经暗藏祸根。


五问原文

  • 年羹尧:皇上,朝廷难,西北更难。
  • 雍正:西北难在何处?
  • 年羹尧:无处不难,特别是臣下缺人,需要陛下帮助。
  • 雍正:这点,正和我意。于是,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辅助年羹尧。

阿斗解读:此段是年羹尧示弱之举。他怕雍正对自己的无理要求,有更多的异心产生。就假借西北困难缺人,让雍正在他身边安排一个人去监督,安雍正心。雍正顺水推舟,在他身边安排一个心腹卧底,随时监控年羹尧的动态。


此回合雍正胜利

其实雍正皇帝犯不着如此麻烦去做这些事情,但是他还是很看重和年羹尧从小到大的感情。也重视年羹尧的领兵打仗能力,一再给他提醒,给他派的人过去也主要是为了让他收敛自己的言行。

可是谁又能料到年羹尧口味顽固不化,最后。大家都知道结局。


阿斗不傻


因为是小说,所以年羹尧在饭桌上敢不敢全否雍正,由且只由二月河先生说了算。

『雍正王朝』是张黎艺术总监胡玫导演的代表作之一,拍得大气磅礴,紧凑明快,国产良心大作。但好看归好看,喜欢归喜欢,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剧就是电视剧,不可当真。

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年仅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文武双全,三十岁未满做到封疆大吏(四川巡抚),三十九岁做到四川总督,翌年更晋川陕总督,一时间傲视同侪,独霸一方!



后来,年羹尧更在雍正即位前后,平定罗卜赞丹津,居功至伟,受封抚远大将军,与其父同时受封一等公,全家鸡犬升天,妹妹也擢晋贵妃……受此天恩,其及全家应该知道进退有据,有礼有节,不敢不会不可能有非分之想。

当然,年羹尧自己的确感激涕零,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在其任上,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为官理政上,年羹尧自己也带头做出表率,拒收节礼,“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后期,因康熙怠政,尤其又在雍正朝立下大功之后,年羹尧翘点儿尾巴是可能的,但远不至于丧心病狂。

篇幅所限,不想废话。只想说:一个科班出身,三代世受皇恩,文武全才的名臣,具备三世贵族并非暴发户的人,没有理由突然失心疯。尤其在满清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下,兵权不是你一个汉族(旗人)可以轻易调动随心所欲挥斥方遒的,没有舆论没有环境没有机遇没有野心而处处癫狂,动机何在?并且,清世宗一代雄主,也不是汉献帝那种衰人可与之相提并论的。

一句话,在西宁大营,年大将军有权任性花样牛逼尚且可能,毕竟天高皇帝远,有兵就是王。形单影只手揣裤兜趿拉着拖鞋来到紫禁城了,你年羹尧面对皇帝牛X哄哄,各种摆谱,这不行那不干的……影视剧里反映的几件大逆不道的僭越事情,只有曹操董卓在绝对控制的前提下敢做。年羹尧,一个人,单枪匹马耍酷欺君,外无援兵,内无帮手,没有部署没有计划,说他书呆子武疯子是轻的,蠢猪败家大混球才是吧,那不是找死找灭族是什么?

有清一朝,除了清初三藩,有哪一个官方人物割据一方,抗拒朝廷的?袁世凯够牛吧,彼时外忧内患,比年羹尧的机会好一千倍。尤其小站新军几万人枪在手,做什么应该都不在话下。可袁世凯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几个纨绔贝勒爷一句话照样不是让他滚蛋,而且一滚二三年,差一点就死无葬身之地……

年羹尧之疯癫,年羹尧之惨死,都是雍正的权术宣传和帝王手段。所谓狡兔死,走狗烹,仅此而已。

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千万不要小看满清奴化的威力。至于真正有机会有本钱有实力有舆论与清廷分庭抗礼,狂妄自大摆谱招摇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反清复明自己称帝的人只有一个:曾国藩。可偏偏曾文正公又是一代大儒,中兴名臣,克己复礼……至此,一是偏题了,一是晚生后辈不敢再妄加评价了。


萧十一澜


战争是很烧钱的,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军费开销是不同的,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年羹尧的西北大捷后,西北之乱已平定,下一步就进入和平阶段,为此雍正大喜,并请年羹尧入京一起进餐庆祝,战后西北局势稳定下来了,恢复正常社会秩序问题应该提上议程,出于这方面考虑,雍正自然而然地就提出裁军和降低军响两件事情,没想到年羹尧连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雍正出于年羹尧刚立大功,不好过于责备功臣的考虑,再提出了一个折中办法,那就是让年羹尧在地方筹集部份军费,实际上是给予年羹尧在西北筹集军费的权力,这对雍正来说巳经作了很大让步,沒想到年羹尧还是连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绝了。年羹尧对于这三个合理要求,连一个理由都不给,就直接拒绝了,让遇上这种事情都会很恼火,何况这是一个大臣对待皇帝使用这种态庋,这是已经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才有的态度了,所以这事使得雍正改变了对年羹尧的看法,那就是年羹尧这个人立大功后已经目中无人,变得狂妄自大起来,所以才有雍正派与年羹尧结下私仇的孙嘉诚去西北与年羹尧共事,这件事情摆明雍正对年羹尧不再相信,派孙嘉诚去就是监督他,如果年羹尧眼中还有雍正皇帝这个人的话,行事就应该有所收俭,如果年羹尧有所醒悟,这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敲打,那个时侯雍正还不一定要杀他,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经证明年羹尧狂妄到了极点,他连皇帝派去和他一起共事的孙嘉诚都杀了,所以雍正最后杀了年羹尧。


龙一欧


年羹尧以抚远大将军之尊,节制西北四省,耗时一年,最终击溃罗卜藏丹增。得胜回京,雍正算是给足了年羹尧的面子,但年羹尧的反应呢,却是一点都不给皇上台阶下。

先是凯旋归来,面对群臣迎接,竟然连马都懒得下,让一堆王公重臣们仰望他。



紧接着,为雍正开列了一堆立功将士名单,张廷玉表示人数太多,一时难以完全安排,年羹尧竟然对张廷玉表示不满。

然后,众将士在金銮殿上公然拒绝雍正的“卸甲”要求,年羹尧还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

最后,在年羹尧离京之前,雍正特意摆了一桌火锅大餐。为了支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朝廷已经彻底耗空了国库和各省的钱袋子,再也无法支撑更大的开支,所以雍正决定“委婉”地向年羹尧提出一些不得不提的要求。



第一,雍正问:罗卜藏丹增已经击溃,十万军队是否可以裁减一部分?

年羹尧回答:不能。

第二,雍正又问:每年150万两的军饷能否裁减些?

年羹尧又答:不能。

第三,雍正再问:那这些军饷能否在西北四省解决?

年羹尧再答:西北四省太穷,不能。

第四,雍正最后问:朕决定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弄好了可以有不少收入,你看你是不是要推行一下?

年羹尧最后答:大家都是百战余生,你不好从他们嘴里掏食。



就这么着,年羹尧毫不留情地把雍正的四个省钱小攻略一一驳回了。这时,雍正的心里想必已经不是愤怒了,而是动了杀心。但西北尚未安定,年羹尧还有用。为了避免年羹尧尾大不掉拥兵自重,雍正顺势提了最后一个要求:

朕给你派个理财能手吧!

于是,孙嘉诚作为雍正的眼线和推行新政的马前卒被派往西北,年羹尧想必是觉得不能再拒绝皇帝了,便勉强接受了这个要求。

那么,为什么雍正作为帝王,给年羹尧提了四个要求,年羹尧都敢于拒绝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



第一,年羹尧以西北之功自居,狂妄自大,失去了理性和对皇权的敬畏和恭顺;

第二,年羹尧坐拥西北四省,十万骄兵悍将对其畏服,这使他隐约有了对抗皇权的念头;

第三,年羹尧自诩四爷门人,以为现如今四爷坐了皇上,会宽容对他,不会拿他怎样,所以恃宠而骄;

第四,年羹尧之所以在西北军中有这么高的威望,来自于他对于这些效忠他的将士的恩威并施。雍正想裁军裁饷推行火耗归公,归根结底会损害将士们的利益。如果年羹尧答应了雍正的要求,势必会伤了将士们的心,以后谁还会心甘情愿听他消遣,为他卖命呢?


达摩说


站在年羹尧的角度来看,如果答应了雍正的要求,那他在西北也就没有这样的威望了,在安排管家照顾老婆孩子的时候他就说了,这是他的真实心态,可能年羹尧早就知道雍正容不下他,或者说容不下有兵权的他,没了兵权还不如轰轰烈烈一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