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守艺】记录那些即将成为记忆的传统技艺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夜幕褪去,东边的天空撕裂出一丝微光,那丝线撕扯成一道口,逐渐把整座城笼罩。

不容人回头,不容人喘息。今天,如期而至。

站在鼓楼路口,过往人群熙熙攘攘,有欢笑有难过,鱼龙混杂,形形色色。每个人坚守着自己的小故事,汇成这繁杂的大千世界。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鼓楼下就有这么一对姐妹花手艺人,她们的手会“魔法”,能让坏鞋子重新焕发光彩。

两个补鞋摊,风雨数十载如一日的坚守,让传统手艺之花在她们手里绽放。

“小张,帮我看看这个鞋子,有点脱胶了”一位大妈像与老熟人寒暄一般,一边说话一边从随身的手提袋里拿出一双黑凉鞋递给补鞋匠张姐姐。十多年的补鞋技艺,叫她们老师傅一点不为过,但是真正面对只有三十多岁年纪的她们时却怎么也叫不出口,太年轻了!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很小的时候就对补鞋有印象了,那时候我还在读书,我妈妈就在摆摊补鞋了,其实是我姑姑最早开始干补鞋,然后再带我妈妈一起干,到了这一代就是我和我妹妹了!去年来的话还能看到我姑姑一起,她今年退休了,她和我妈妈都干了四十多年了!”张姐姐对我说道。

我似乎有些遗憾没能见到两代人对于补鞋手艺的坚守画面,更遗憾没能与那个传承补鞋手艺四十余年的老人聊上几句。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一台补鞋机,一台打磨机,一套简单的工具,几条板凳,一双供客人更换的拖鞋,这就是她们的全部家当。

打磨,点胶,黏合,缝线....一道道工艺看似简单,却大有乾坤。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在与她们聊天的时候一位顾客走过来,熟练的坐在了板凳弯腰脱下脚下的高跟鞋将鞋跟向上递给鞋匠姐姐,张师傅看了一眼便明了,拿起鞋就开始补,一切尽在不言中。

“上次那双补好了,这双又坏了!之前那双补的挺好的!”顾客看着张姐满意的说道。

补鞋的空当,我与这位顾客简单的聊了几句,在明白了我的来意之后,这位顾客开始对我不住的称赞这对姐妹花的手艺,“我经常来这里补鞋子,她们补的挺好的!你们多写写她们,挺好的手艺!”质朴的语言充溢着对这对姐妹花传统手艺人的赞美。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高跟鞋的鞋跟与鞋底的连接固定是通过钉子从鞋底里面钉入鞋跟,走路的时候受到磨损和碰撞,固定的钉子被拉出来,连接口就会出现裂缝,严重还会出现断跟。

如果是简单的跟底磨损,首先揭开鞋跟,找到固定鞋底的鞋钉,用扁螺丝刀和斜口钳撬开开裂处松脱的钉子,并将磨损的钉子拔除。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拿出一张厚橡胶鞋垫,将高跟鞋鞋底照在上面临摹出一致大小的形状,将它裁剪下来。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找一根长度和与原来拔出鞋子类似的钉子,在原来的钉孔旁边,看好位置,把新钉子透过裁剪好的厚橡胶将其固定在鞋跟,用榔头将其全部钉入鞋底打平,最后把鞋跟在打磨机上打磨圆滑。

这样简单的高跟鞋根底磨损就算修补好了。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顾客接过鞋子看了一眼就穿上了脚,开始掏包付钱。“这都是熟人,我就少收了几块钱,经常来的老顾客了!”张师傅说着与那位顾客相视一笑。

在与两位手艺人聊天了解到,如果是严重的高跟鞋鞋跟断裂,就要从鞋子里边进行打钉,而且用到的钉子也比这长的多,很考验工匠技艺。但是鞋跟断了就不会来修了,一般都是直接扔了。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在坐着与两位手艺人聊天期间,我发现与补鞋子脱胶的人与高跟鞋鞋跟的人都很多。

鞋子分普通脱胶和严重开胶,修补技法也不一样。普通开胶只需要点特质的补鞋胶水就行了,但是严重脱胶就要对鞋子进行穿线缝合了。

“最难的就是缝合开胶了,缝合鞋子需要手部使上很大的劲,每次补完这种开胶缝合的鞋子手就痛!”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穿线缝合也分鞋子种类,类似男士皮鞋或者家居拖鞋开胶需要缝合的话,可以缝“暗线”,“暗线”就是藏在鞋子里边的缝合线工艺,比较隐秘,不容易被看出来是缝制过的鞋子。

但是这种缝制手法也比较复杂。先要在鞋底中间开一道浅浅的“割沟”在鞋胶与鞋面之间交叉打线缝合,再将接口隐秘于割开的“割沟”中,待缝合完成收针之际。

橡胶鞋底的巨大弹性将一切乾坤完美包涵进了那道浅浅的“割沟”之中,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修补技艺!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大部分女士鞋和普通的休闲鞋因为其特殊的胶面粘合工艺是不可以进行“暗线”缝合的,只能进行“明线”缝合,明线缝合可以看得到外露的针线,因此对鞋匠的基本缝合功要求比较高。

一针一线,工工整整,从早到晚,汇聚数十载匠心。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坐在摊位上与两姐妹聊天,不觉奇思妙想,那如果是鞋底磨穿了该怎么修补呢?带着疑惑我小心的询问她们,她们告诉我,如果鞋底磨穿了那就要重新打过一个鞋底了,就用补高跟鞋磨损的黑色厚橡胶,先拿着鞋底在橡胶底上临摹出相似形状。将需要的形状裁剪下来对着鞋底用钉子钉牢就行了。我疑惑的看着她们心想“用钉子钉那不会扎脚吗?”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她们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指着一个立着的上边脚板形状的桩子工具,行话叫它“脚板钉”,“把鞋子鞋底朝下从穿鞋孔进去挂在脚板钉上把钉子使劲从背面砸进去,露出的那面钉子在脚板钉的作用下就会自己卷曲,不会扎脚的!”

我不禁感慨匠心的伟大,他们的伟大不在于改变什么成就什么,而是在细节之处将人类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将近半个世纪的传承,补鞋工艺也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以上介绍的修补高跟鞋鞋跟问题,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以前的人都是穿解放鞋,解放鞋最常见的就是鞋面布料漏洞破损了,修补那个就比较简单,都是针线活。裁剪一块大小相似的布料,从鞋子里边贴合破损位置,从里边进行缝合,这样就不容易看出来了!”张姐说道。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当问起十年前与现在的补鞋生意有什么不同时,张姐笑道:“也没有什么不同,补鞋的人数量都差不多,就是补鞋的种类不同。还有以前都是修补解放鞋,布鞋,现在大部分都是修补高档鞋,低档鞋坏了一般都是扔掉!”

听完不觉有些颠覆认知,但还是些许庆幸。这些传统手艺随着时代变化并没有被彻底遗忘,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被保留了下来。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及她们两个希不希望自己的这门补鞋手艺像妈妈传承给她们一样传承给下一代,张姐姐坚决的告诉我不愿意,然后很诚恳的告诉我,她十九岁左右没有读书了到了温州鞋厂里边打工,后来是有了女儿,必须要留一个人在老家照顾孩子,才不得已凭借着在鞋厂工作的经验和妈妈的传承干起了这个老本行。

补鞋匠虽然收入不稳定但是工作时间相对自由,虽然酷暑严寒都要出来摆摊很辛苦,但是可以兼顾养家和照顾小孩。

还是希望小孩多读点书,以后有出息,以后不用像她一样辛苦。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我是有点失望的,或许我更希望听到的是荡气回肠的传承故事,是上一辈与下一辈对于手艺传承跌宕起伏的感人故事,但是她们的传承更多是迫于生活的无奈。

平淡如水,尽是平常人家的平凡生活。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回到住处,看着窗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他们脸上有欢笑,有难过,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间去奔赴着那个属于自己的小故事。

突然想起白日里与两姐妹的谈话,这些传统手艺本身就是在平常生活中孕育而出的,在这个城市的角落,为了生活而延续至今。

鼓楼有对姐妹花,只为一双鞋平凡中坚守数十载!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说:我们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和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为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平凡并不等于平庸,而是选择了简单,平静的生活,让心灵远离尘世的喧嚣与杂乱,这并非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心灵的超脱。

正是这些平凡构成了“生活”,都是平凡人呀,哪有这么多故事!我才开始明白我的初衷,或许我要找的不是多么高超的技法,也不是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这些传统手艺背后折射出来这座城市,这片穹顶之下的大千世界,平凡而真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