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海立舉牌戰」成國改新典範

紅刊財經 張俊鳴

如果不是去年和今年格力電器的兩次舉牌,海立股份這家上市超過26年、行業略顯平淡的老牌上市國企,恐怕很難引發市場強烈的關注。不管是大股東上海電氣從原先全身而退到準備10億元定增鞏固控股權,還是格力電器以真金白銀在二級市場上兩度舉牌爭奪控股權,雙方在一二級市場上的激烈競逐,打破了以往國企股權劃撥“一團和氣”的傳統模式,對於挖掘上市公司內在價值,促進資金向實體經濟優勢產業流動都有正面效應。未來這一案例能否成為國企市場化改革的新典範,更值得各方關注。

期待“海立舉牌戰”成國改新典範

注意力經濟:股權爭奪挖掘內在價值

海立股份的“舉牌戰”起始於2017年夏天,大股東上海電氣集團“比武招親”,準備以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手上全部持股,但公告不到一個月又宣告取消;緊接著是海立股份的大客戶格力電器在二級市場上大舉增持到5%舉牌線,並一度引發市場的炒作,股價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漲幅超過八成。第一回合的過招之後,海立股份的股價在今年2月回落到啟動點附近,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但精彩的第二回合在今年4月底開始上演,格力電器在宣佈不分紅的同時,繼續在二級市場上增持海立股份,直到近期再度觸及10%的第二次舉牌線。面對格力電器的不斷增持,持股比例僅20%出頭的大股東終於祭出反制措施,提出不超過10億元的“一家定增”方案,一旦實施可能的持股比例將達到33.51%,格力電器通過繼續收購二級市場股票實現“變天”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從格力電器今年不分紅也要增持,前後兩次舉牌投入約10億元資金的情況來看,對海立股份確實是“真愛”。這份“真愛”不是以往金融資本意圖通過炒高股價獲利出逃的短期行為,而是基於彼此之間長期合作,產業鏈上下游互補的深入瞭解。在增持的同時,格力電器也加大了對海立股份的採購計劃,總交易額度從25億元提升至80億元,增長2.2倍。從這個角度看,格力電器此舉並非“野蠻人”收購,而是市場化的產業鏈整合之舉。

打破“一團和氣”,仍需“君子之爭”

雖然競逐海立控股權的雙方分別隸屬上海、珠海國資委,但畢竟是同屬國資系統,此次在股市上展開激烈爭奪,也改變了以往上市國企股權劃撥“一團和氣”的傳統。雖然有一絲火藥味,但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和股市的發展來說不是壞事,更可以為將來A股擴大開放之後,面臨外資可能的舉牌提前演練。

站在二級市場股東的角度來看,股價的上漲無疑是實惠的,因此不少投資者為格力電器舉牌叫好,對上海電氣集團定增方案通過導致股權之爭落幕感到擔憂。而擔憂,在於定增價格。按照這一定增計劃,上海電氣想要把控股比例拉高到33.51%的峰值,需要增發約1.73億股,對應的定增價只有不到5.8元人民幣,雖然超過一季報4.92元的每股淨資產,但只有A股股價的不到一半,和格力電器在二級市場的增持價也差距甚遠。在筆者看來,如果要爭取更多股東的支持,上海電氣不妨將定增價調高到和格力電器增持價接近,顯示對海立股份的“真愛”。此舉雖然可能使定增後的持股比例未達到峰值,但卻有利於方案的通過,此後還可以通過回購註銷價格較低的B股的方式,來提升持股比例。

對於格力電器來說,有心將海立股份攬入懷中的話,很難對這一定增方案投贊成票;但面對公告中提及海立股份負債率較高、需要補充流動資金的訴求,格力電器也應當直面,提出新的融資方案讓董事會和股東做參考,比如針對全體股東實施配股,或發行可轉債等。雙方堂堂正正地提出方案,既對己方戰略有利,又要讓上市公司經營向利益最大化發展,讓全體股東為公司找到較優方案,實現“君子之爭”。

樹立“市場化”國企改革新典範

歷史上,上海國企改革不乏異地重組的案例,如上海三毛的控股權劃撥重慶輕紡集團、三愛富控股權轉讓給央企中國文發集團等。而此次海立股份的股權變動,不僅涉及兩地國企之間的持股,二級市場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超過30%比例的B股,也不再被邊緣化。未來控股權花落誰家,每一位股東無論持股多寡,都可能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

也正因為如此,這次“海立舉牌戰”不僅僅是一次上市公司控股權的爭奪,更是全體股東參與到國企改革,以市場化方式樹立新模式的契機。期待競逐股權的雙方能提出讓上市公司價值最大化的方案,也讓中小股東的話語權得到凸顯,樹立全民參與的國企改革新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