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剧社的百年传承

距离北京100公里的金山岭长城脚下,有个远近闻名的“普通话语音采集地”。这里的男女老少,都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里的孩子外出上大学,老师让用家乡话自我介绍,他们随口说出的家乡话就是最标准的普通话。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都是评剧世家,他们自发组织的乡村剧社,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

河北省滦平县火斗山乡拉海沟村三道沟自然村位于宋辽古驿道上的著名节点十八盘梁南侧,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爱好文艺。村北,千年古道边至今还耸立着历尽沧桑的辽代古戏台;村前,遗址尚存的碧霞宫在清代时香火旺盛,一年一度的碧霞宫庙会和元宵花会,也是农民进行传统文艺活动的大舞台。清朝末年,这里的村民自发组织了少林会“五虎棍”、河北梆子、莲花落子(评剧前身)等各种民间文艺表演,吸引了周边数十公里的村民前来观看。

一个乡村剧社的百年传承

由于本地“官话”发音纯正,对评剧普通话念白特点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用普通话对白的传统戏剧便与这方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一唱就是100多年,这个人口只有600人左右的深山小村,直接参与评剧演唱的村民累计有200多人,家家户户都有“艺术家”。一代代传承到今天,最新的一辈,也有40人在台前幕后活动着。

20世纪五六十代年风靡全国的评剧电影《花为媒》《刘巧儿》等,至今仍是很多人的美好记忆。村民姚玉国是最早将这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评剧带回到三道沟的。唱惯了老评剧的乡亲们迫不及待地用这些新兴的唱段表达对新生活的感受。在姚玉国的带领下,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农民评剧社团。知青韩保权、闫志甫等则在村内组织了“农村俱乐部”,其实就是大队部活动室。乡亲们聚合在一起烤火、聊天、唱戏、背词、制作服装道具等,业余时间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并常常把节目送到田间地头。除了快板、快书、三句半等,最受欢迎的就是现编现唱的小评剧。冬闲季节,文艺排练和演出就成了他们的“专职”,每天都会忙到深夜。

一个乡村剧社的百年传承

至今活跃在评剧舞台上的韩保权一直都是三道沟评剧演出活动的活跃分子,他们家从祖父、父亲、到他和两个哥哥,都是能打鼓、能拉胡、能唱戏、能扒谱的艺术能人。

71岁的邓保林也是评剧爱好者,他的祖父、父亲、女儿和外孙女,都是唱评剧的好手,女儿邓秀珍是现在团里的女一号,小外孙女表演的评剧唱段还曾上过央视的舞台。他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时说,那时候乡亲们唱评剧就像今天唱流行歌曲,大家种地、推碾子甚至起猪圈时都是一边干活一边唱。生产队集体种地时,往往也是这面的山坡上一段《刘巧儿》刚结束,那面的地里就唱起来《秦香莲》,大家一边听一边干,一边聊天一边笑,心里快乐,手中也出活儿。挑粪、背柴时候唱起来费劲,他们把小收音机挂在腰间听收音机里面的小白玉霜唱《秦香莲》,听新凤霞、谷文月唱《刘巧儿》,听高闯唱《乾坤带》……评剧给农民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为贫瘠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和滋味。

那时候,三道沟村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砖瓦厂,是邓保林的父亲主持建起的。除了种田外,村集体抽出一部分劳力专门生产砖瓦。当年“站轮子”的师傅闫志仁回忆说,那时候,整个砖瓦厂四五十人,干活的时候,大家你一句我一段地唱评剧,有时候两帮工友之间还打擂台,看谁会得多,看谁唱得好。嘴里唱着,眼睛和手脚的活儿都不耽误。有时候碰到脑子灵活的,还即兴把劳动场景和家长里短编进戏词,逗得大家笑个不停。

一个乡村剧社的百年传承

20世纪80年代后,有了电视机和录音机,延续几十年的三道沟农民评剧社团解散了,庙会的戏台子也闲置了。但是大家对评剧依然痴爱。刚有录音机那会儿,一盒《花为媒》磁带,在家家户户间传递,一直到完全播放不出来为止。

到20世纪90年代,虽然村民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大家不满足于在各自家中看电视,又聚集到老大队部那个曾经寄托着几代人文艺梦想的房子里。在邓秀珍、韩晓维、闫瑞平、邓秀军的首倡下,韩保权、闫志甫、韩军等老一代“戏骨”再度挑起大旗,三道沟的文艺爱好者重新组团,成立了“雄鹰文艺演出队”。演出队的成立得到了邓宝申和丁克学等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队伍不断壮大,当年就发展成员30多名。

一个乡村剧社的百年传承

1998年春节,演出队为村民进行的首场演出非常成功。他们排练的一些戏曲小节目,宣传党的政策,活跃村民文化生活,效果非常好,如《退婚期》《婆媳情》等,还改编了表演唱《四个大妈搞宣传》《四个老汉逛大集》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除了村里的老人,不少年轻媳妇也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排练演出了《杨三姐告状》《刘云打母》《刘巧儿》《秦香莲》等多出评剧。近两年,为了适应文化市场监管需求,他们还正式办理了演出证,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滦平县拉海沟德福评剧团。剧团演出从不收钱。宽裕点的村民或在外挣了钱的老板会自发为剧团捐赠钱物,但演员们不拿一分,而是将钱攒起来购买服装道具,推动剧团发展。

优秀的民间戏曲除了提供娱乐,丰富生活,还有扶正祛邪、分辨美丑、传承美德的功能。乡村文明就是在这种生活化了的文艺形态中,得以发展和传承的。村支部书记邓宝森说,我们这里民风好,考上大学的高材生、乐善好施的老板,比周围几个村子加起来还多。甚至从我们村嫁出去的姑娘,也是好评不断。我们村可以夜不闭户,夏天里开着大门睡觉,都不怕被人偷了东西。

县推广普通话办公室主任于德富说:“滦平是国家语委确定的全国唯一的普通话体验区,拉海沟是20世纪50年代的普通话标准音的采集地之一,三道沟村民的农民评剧社团为普通话体验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素材,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

滦平县火斗山乡拉海沟村三道沟,用土生土长的评剧书写了一段百年文化传奇,在今天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这道独特的风景,给从事民间文化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宝贵案例。

(作者刘加民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民艺》杂志社社长 ,邓秀军系滦平县文联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