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抗联女兵周淑玲去世:丈夫是中国版007,把关东军都打服了

黑水双杰——抗联悍将李铭顺周淑玲夫妇记

讣 告: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四师战士、苏联边防军红旗太平洋边防军区红旗第58格罗捷阔沃边防总队特遣支队医院中士警卫班长、苏联红军驻虎林卫戍司令部翻译,宝清县医院指导员,东北汽车总厂办公室主任、党总支书记、纪委副书记,1980年任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任党委书记:周淑玲老兵于2018年6月13日17点46分与世长辞,享年99周岁。谨以此文纪念周淑玲战士。

2018年5月,一名中国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迎来了她的百岁寿辰(周岁九十九),作为今天健在的不多的抗联老战士,周淑玲和她的丈夫李铭顺(1986年病故)都是那支部队曾经的传奇人物。

百岁抗联女兵周淑玲去世:丈夫是中国版007,把关东军都打服了

▲ 周淑玲李铭顺夫妇家庭合照

在纷繁的历史当中,有人的经历如同串起历史的那根丝线,李铭顺和周淑玲便是如此,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东北那块黑土地上,九一八之后中国人是怎样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壮烈的抵抗。

由于被隔绝在关外战场而且条件极为艰苦,东北抗日联军的作战情况有很多至今不为众人所知。讲述他们的传奇,可以让我们对这支中国最北方的抗日部队,有一些更为直观的了解。

1945年8月8日,尽管南方战场上血腥的战斗在激烈进行,但苏联和日本关东军操纵的伪满洲国边境依然颇为平静。夏日的东北,秋虫在小声呢哝,连守备在沿边要塞中的日本兵,都不禁怀疑所谓的战争,还要有一段时间才会降临到这块土地。

只有深入到边境另一侧的地障背后,才会看到如龙的战车已经进入出发地点,上百万大军开始分三路集结,密集的帐篷正在被拆除——盟国对日本帝国的致命一击,由苏军主导的远东战役,已经拉开序幕。

由于保密工作极为出色,日军对此一无所知。战前,寂静的背后是生死之间的紧张,官兵们几乎无声地等待着战斗的开始。乌苏里斯克一线的情况也一样,只有一队数十名化了装的中国伞兵经过时,迎来了阵阵掌声——苏军们知道,这些中国人将会是最先突入伪满洲国的先锋,而在任何一支部队中,只有最勇敢善战的人员才能承担这一职责。

百岁抗联女兵周淑玲去世:丈夫是中国版007,把关东军都打服了

▲ 2012年抗联老战士李敏重访已经荒废的法拉机场

这些中国伞兵由一名干练的军官带队,每人都配备了精良的装备,包括枪支、三百发子弹和三套服装——抗联教导旅军服(与苏军通用)、日军服装和便装,每三四个人中便有一人身背轻便的美制电台。

他们在乌苏里斯克的法拉机场登上飞机,直飞牡丹江上空,在深夜开始了对伪满洲国腹地的空降袭击行动——此时,距苏联对日宣战还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

他们,这些中国战士,在盟军之前已经杀回祖国的大地。

听起来仿佛梦幻一般的场景,却是历史的真实。

在抗日战争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支红色伞兵部队,参加了对日军的最后一战,那个带领部队奇袭牡丹江日军的中国军官,便是东北抗日游击队中著名的悍将——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四师三十二团团长李铭顺。

他和他的妻子周淑玲是少数见证了抗战胜利的抗联老战士,他们的传奇展示了东北抗战和中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合作的一个侧面,也展示了当年抗联队伍中的战友情怀。

能够带领伞兵作战的李铭顺,率部退驻苏联期间被授予少校军衔,受周保中将军的命令担任抗联道南地区特派员,沟通各游击队之间的联系,并与一批抗联干部到苏军中协助实施对日侦察工作。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有着苏军少校军衔的中国军官,出身却带有水浒传的色彩。李铭顺祖籍山东栖霞,早年闯关东到达东北,有朴素的民族主义思想。

他早年在东北军张作相所部第二十六旅中当兵,因骁勇敢战升至排长。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日军入侵东北之际,李铭顺所部在旅长邢占清指挥下参加了哈尔滨保卫战,他们撤退到下江时团长动摇企图拉队伍投降,李铭顺坚决不肯当汉奸,1932年2月带领自己所属的这一个排上山,建立了一支绿林武装,报号“天德”,活跃在完达山和三江平原。

在抗战时期的下江绿林之中,李铭顺的地位近乎“总瓢把子”。这是因为他上山时当地有一位报号权胜的好汉,是公认的“大当家”。权胜很看重“天德”李铭顺的能力,让他当了二当家,负责指挥作战。不久权胜因年老推李铭顺为继承人,自己退居山林。

日伪军扫荡中,宝清县伪大队长杨宝贵捕杀了权胜,李铭顺随即带队下山复仇,在本德堡伏击并俘杀了杨宝贵。这一战斗震动当地各方,并展示了绿林中最为人看重的义气,因此各方宾服。参加抗联后李铭顺做山林队的工作十分得力,也得益于此时积累的威望。

关于李铭顺,当地有很多传说。据说李铭顺是著名的神枪手,一支驳壳枪使得出神入化,和他作对的敌军常常被“揭了盖”,也就是爆头而死。

在采访李铭顺之子李勇的时候,他没有证实这一点,却说他父亲有个本事——一支驳壳枪拆散了正在擦,有人敲门时,一边把零件用长袍大襟一兜,一边应声起身开门,门打开,另一只手已经把枪组装好,指向门外的方向了。

凭了这一手本领,李铭顺在十几年的抗战生涯中经常带几个部下,便敢深入敌后活动,日军档案中也一次次记下了李铭顺在某地活动,只有六七个人,但就是无法抓住他反而损兵折将的纪录。

东北的抗日武装风起云涌,由于李铭顺率领的部队屡次和日伪军作战,给敌重大威胁,在日军的档案中,不时可以看到“天德”的抗日活动记载。

在和日军的战斗中,李铭顺逐渐感到山林队武装的散漫和缺乏纪律不足以坚持下去,他看到共产党的部队作战勇敢,抗日坚决,便努力和抗联的前身,即东北人民革命军的队伍取得了联系。

共产党方面对他也十分重视,后来担任满洲省委书记的金策专门上山和李铭顺谈了五天五夜,在这样的感召下,这位威名赫赫的绿林好汉于1935年率部加入了抗联的队伍,后改编为三军四师第32团。

这是一个骑兵团,有三百多名战士,作战勇猛,战绩辉煌,在当地很有影响。抗联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回忆转战到宝清时,被俘的伪军供称见到李铭顺的部队都是对天放枪的。

几乎在李铭顺加入抗联的同时,还有一位女战士也进入了这支队伍,这就是后来成为三军四师卫生队队长的周淑玲。

周淑玲是黑龙江省宝清县人,家境十分贫寒,早年曾带着妹妹到处流浪,养成了她机敏而大胆的性格。九一八事变后,她的一家八口有七口参加抗联,有六人牺牲,周淑玲是唯一的幸存者。

这个活泼秀丽的女战士,却有着一系列令人想不到的抗敌经历。早在参加抗战之前,周淑玲便在叔叔的影响下开始为抗联三军四师送情报,成为郝贵林师长器重的小情报员。

1935年冬,周淑玲巧妙地侦察到一支日军后勤车队的行动情报,将其转报郝贵林师长。师长分析了周淑玲的情报,在单家亮子打了个伏击。这场战斗由于情报准确,我军取得胜利,敌方被击毙了二十多人,重要的是缴获了大量我军游击队急需的枪支、弹药、棉被和冬装。

由于多次给抗联送情报,周淑玲受到了日伪方面的怀疑。为了躲避敌人的追缉,她一度躲进了一个尼姑庵。但是,当地的伪保长看到周淑玲后慕其美而骚扰不断,意图娶她为妾。周淑玲因此转到了部队,加入了抗联第三军。

值得一提的是这名保长后来当了宝清县伪政府民团总指挥,也在一次遭遇时被周淑玲击毙,彻底绝了他罪恶的念想——周淑玲的枪法也好,却是李铭顺的传授。

到了部队的周淑玲跟着男同志一起出生入死,行军打仗,苦累不惧。然而,一个女孩子在部队随同行动,毕竟没个人照顾风险颇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家中仅存的老叔便掂量着需要给她找个可依靠的对象。这件事最终的解铃人是二路军的总指挥周保中将军。

周保中在1935年便认识了李铭顺,对他十分了解,在此后的一次战斗中,从苏联携带电台回国的周保中因为身边出了叛徒而遭到日军伏击,仅带几个人突出重围,勉力前行,几乎难以坚持的情况下遇到了三十二团的步哨,被李铭顺带人所救。因为知道李铭顺的忠诚勇敢,周保中觉得他和周淑玲是很好的一对儿。

周保中给李铭顺做媒这件事,是得到了周淑玲的证实的,但具体情节,老人家却怎么也不肯提供了,反正说最初只觉得李铭顺是个不错的“首长”,后来,他便不断照顾自己,甚至行军中把马借给自己骑,最终,两人便走到了一起。

李铭顺和周淑玲,是抗联部队中一对战友夫妻——也许因为感谢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男兵们的拼死护助,抗联中的女战士几乎都嫁给了自己的战友。

那么,李铭顺又是怎么出现在对日大反攻时的伞兵部队中呢?

作为一支孤军苦战的部队,九一八事变后建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军作战长达十四年之久,这支战斗在北疆的红色劲旅顽强地和日军最精锐的关东军殊死鏖战,以巨大的牺牲牵制住大批敌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时,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红军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他们在抗战后期的作战得到了苏军的大力支持,而中国游击战士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日军情报,又成为苏军在歼灭日本关东军过程中的重要助力,最终促成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从这个角度而言,东北抗联部队的功绩,也体现了中国军民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

百岁抗联女兵周淑玲去世:丈夫是中国版007,把关东军都打服了

▲ 2015年,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举行的抗日战争特展中,展出了一件十分精巧的指南针,根据说明,这是东北抗日联军侦察员当年使用的

由于敌众我寡,缺乏友军的策应,在1939年前后,东北抗日联军的部分部队被迫撤到苏联境内整训,虽然损失很大,但他们依然顽强地坚持越过中苏边境,对日军进行袭扰,爆破和侦察,籍此继续给敌造成杀伤,并鼓舞着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宣示着“中国人一直在战斗”的信念。

同时,他们也为苏军提供情报,并获得苏军的装备补给和训练支持——包括空降训练。

在中苏共同努力下,这支被称作抗联教导旅(苏军称为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部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中,战斗在最北方的一支。他们的作战方式,类似于当年深受重视的特种作战,与抗联后期兵力缩减,丧失游击根据地但单兵战斗力相对提高的特点十分吻合,因此作战效率颇高。

这支部队的人员都身经百战,而且经受过类似今天特种部队的训练,因此战斗力十分出众,在数十万关东军的缝隙中出没无常,日军哀叹这些中国人可以“一骑当前”。而李铭顺,便是这些“一骑当千”的中国人里面,十分突出的一位。

1938年后,日军对抗联的进攻越来越残酷,周淑玲回忆:

“到了1939年的时候,敌人的力量越来越强,我们的密营都被破坏了,而且要人力没人力,要武器没武器。”

李铭顺的团在和日军的连续作战中受到较大损失,打到黑龙江畔时只剩三十七人,其中还包括周淑玲、李在德等女战士。周淑玲也负了伤。“一个姓李的战士腿也受伤了,但是他一直拽着我,掩护我。”她回忆道。

面对日本关东军的疯狂进攻,为了保存抗敌火种,团长李铭顺和政治委员于保和被迫率领残存人员退入苏联境内。李铭顺等接受了各种专门训练,随即受后来的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之命协助苏军实施侦察行动,进行对日作战准备工作。

当时有数百名这样的中国战士协助苏军执行任务,为了掩护他们的身份,苏军给了他们一个番号,称为第六十七边防总队,李铭顺是他们的总负责人。他们配备了最新式的武器,不断以小部队的形式深入伪满洲国境内,执行侦察任务,开展对敌作战。

在这样的行动中,李铭顺总是身先士卒,日本关东军的作战地图上,经常会标出李铭顺活动的路线和位置,但一直没有办法奈何这位抗联悍将。在李铭顺的回忆文章《抗联小部队的峥嵘岁月》中,他回忆了当时和日军斗智斗勇的经历——

带电台可能会暴露目标,于是他们经常携带信鸽传送情报;

他的部队会有人背一袋雪,前面的人走,后面的人便用雪掩盖足迹;

他们会携带辣椒面等辛辣物品,用于迷惑日军的警犬……

然而,战斗是惊险而激烈的,李铭顺也记述了当年与边境日本特务的殊死较量。1942年,他带队友赵奎武在穆棱一带活动,发现了一个日本特务用于伏击抗联侦察员的特务据点。李铭顺巧妙地冒充追击抗联的日军,硬说这批日本特务有“通匪”嫌疑,将他们缴械。八名日本特务们开始还怒骂李铭顺无法对宪兵队交待,等李赵两人亮明身份已经来不及作出反应了,八名特务都被李铭顺等击毙。

这期间,周淑玲在双城子(乌苏里斯克)医学校完成学习,继续为抗联做医疗工作。她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每次李铭顺入境如同零零七一样去执行任务的时候,周淑玲便担当起零零七电影中Q先生的角色,为他准备服装和装备——李铭顺经常化装,甚至有一身日军少佐的军服呢。

百岁抗联女兵周淑玲去世:丈夫是中国版007,把关东军都打服了

▲ 由于苏式电台笨重,故障率高,中苏指挥官共同为这些入境作战的抗联小部队配备了美国支援苏联的新式电台

1945年8月8日,是李铭顺等参加大反攻的日子,也是他们打回祖国的日子,如同文章开头的描述,抗联的战士们率先空降突入伪满洲国腹地,为苏军的进攻开路和提供日军调动情报。

早在7月下旬,周保中已经派出夏礼廷等特遣小组从地面返回国内,与预先潜伏的刘雁来等部队接头,展开积极的侦察和爆破等行动。

8月,通过与前苏联远东情报局等合作派出飞机,出动近三百名伞兵特遣部队,对分散在东北境内的五十七个战略要点实施空降,以唤醒地下组织,攻击日军重点目标。

这些点包括牡丹江、鹤立、辉南、长白、磐石、蛟河、拉法、海龙、海拉尔、洮南、鲁北、通辽、开鲁、扎赉诺尔、赤峰、长春、满洲里、大索伦、佳木斯、林口、海林、东宁等。每个点根据任务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不等。

他们在消灭关东军的过程中起到了类似于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特种部队的作用。但是由于孤军突出敌后,这些优秀的战士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无线电营教导员王一知上尉撰文说:

“我军的牺牲也是惊人的。自8月8日宣战以后,仅20多天的时间里,我抗日联军派出的几批先遣支队,大部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李铭顺部下的数百战士,最终只有几十个人看到胜利的曙光。

李铭顺率领的小组,共包括五人,除他自己之外,还有电报员姜德、战士赵奎武和孙吉友。由于在日军火力下开伞太晚,孙吉友不幸牺牲,而李铭顺等则击败了关东军的拦截,迅速突围出去,在牡丹江外围建立了侦察据点。

13日,他们三人在沙虎南沟与一支二十余人的溃退日军遭遇,在百姓的支持下,李铭顺等发挥特种部队的作战能力,一举将这支日军歼灭。

14日,李铭顺等人到达了此行目标——牡丹江市以南的海浪大桥。此时,盟军已经攻入牡丹江,大量日军朝这里涌来。在占领大桥风险太大的情况下,李铭顺通过姜德呼唤苏军火力支援。

很快,炸弹从天而降,将这座大桥拦腰斩断。这样一来,无论吉林敌军向牡丹江增援,还是牡丹江敌军南逃吉林,道路都被切断。绝望中日军惊慌失措,和滞留在牡丹江的侨民纷纷沿水路逃向林口、方正方向。

第二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尽管东北的日军一直抵抗到9月上旬,但大势已去,这些顽固的武士道徒,不是提前找天照大神报到,便是黯然放下了军刀。

此时,周淑玲也以翻译的身份随同部队打回了祖国,家人见到身穿苏式军装,英姿飒爽的周淑玲,最初无人敢认,好久才意识到我们终于胜利了。

李铭顺因功获得两枚苏联勋章,赴苏领奖后,对方为他开出了返回中方党组织的介绍信,李铭顺回国后长期在公安系统工作,直到1987年去世。

在极端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与敌艰苦奋战,并赢得凯旋的荣光。李铭顺和周淑玲的传奇生涯所反映的,正是东北十四年抗战的缩影。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