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手下第一猛將——歷仕四朝,四平安南,七十五歲殉國而亡

朱棣手下第一猛將——歷仕四朝,四平安南,七十五歲殉國而亡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的大軍兵臨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燕王朱棣成為了這場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者,之後,朱棣在南京稱帝,改年號為永樂,是為永樂皇帝。同年九月,成祖朱棣大封“靖難功臣”為公、侯、伯三等爵位,第一位受封的就是在靖難之役中戰死的張玉,朱棣稱讚張玉:“才備智勇,論靖難功當第一!”,授張玉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榮國公,配享太廟。正應了那句“虎父無犬子”的古話,張玉的長子張輔,也憑藉自己從徵力戰之功而受封新城侯,然而張輔一生的榮耀並不會止步於此,在之後的歲月中,他將率領著大明勁旅征伐安南,成為永樂朝的第一名將。

朱棣手下第一猛將——歷仕四朝,四平安南,七十五歲殉國而亡

張輔,字文弼,河南開封人,是靖難名將、河間王張玉的長子,性格剛毅威嚴 ,治軍整肅。燕王朱棣起兵時,他隨從父親力戰,任指揮同知。在攻取東昌城的戰役中,張玉捨身救主,身陷重圍不幸身亡,張輔繼承父親職位並領其軍。攻克南京後,張輔以戰功卓著授新城侯。雖然這個侯爵是自己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但因為父親張玉的名氣太大,在當時的朝中眾人眼中他只不過是一個靠父上位的官二代,真實實力很受別人的懷疑,張輔也在等待機會再一次證明自己。永樂四年(1406年),這個機會來了。早在建文元年(1400年),作為明朝附屬國的安南(現在的越南)發生了叛亂,外戚黎季犛篡奪了皇位,原來的國王之孫從老撾逃到了明朝向朱棣求助,朱棣派出使節率領五千精兵護送其回國即位。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安南的新國王黎季犛在芹站埋伏軍隊,不僅殺了原國王的孫子,連明朝派去的五千精兵也全軍覆沒。藩國竟然敢殺天朝的官兵,大怒之下的朱棣命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領豐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將軍率大軍討伐安南,但不久後朱能在軍中病逝,張輔接替他統領部眾。

朱棣手下第一猛將——歷仕四朝,四平安南,七十五歲殉國而亡

張輔從憑祥進軍,越過坡壘關,望祭安南境內山川,發檄歷數黎季嫠二十條罪狀,一路勢如破竹。在大戰中,張輔用畫成的獅子蒙在馬上衝擊,再補以神機火器,大破安南的象陣,安南軍大潰,明軍斬首數萬人。永樂五年(1407年)五月,明軍乘勝窮追,抓獲安南國王黎季犛,以及黎氏所立的太子、諸王、將相大臣等人,用檻車將其送入京師,安南平定,計算府州四十八個,縣一百八十個,戶三百一十二萬。便設交趾布政司,其地也再次劃入大明王朝的版圖之中。自唐朝滅亡後,交趾獨立達四百餘年,至此又收入版圖。永樂六年(1408年)夏,張輔整軍回到京師,朱棣封他為英國公,歲祿三千石,給予世襲誥券。張輔回師後不久,陳氏的舊臣簡定又叛亂,因此從永樂七年(1409年)到永樂十三年(1415年),張輔又率軍三徵安南,討平叛亂,交趾人所怕的只有張輔,張輔先後四徵交阯,威名遠震。永樂二十年(1422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間,張輔參與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蒙古,朱棣每次都命張輔為先鋒大將。

朱棣手下第一猛將——歷仕四朝,四平安南,七十五歲殉國而亡

交趾布政司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張輔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封為太師,命他掌管經筵事務,監修《明太宗實錄》。宣德十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張輔加號翊連佐理功臣,依舊掌經筵、監修實錄。王振專權時,文武大臣都對他望風叩拜,只有張輔與他抗禮,王振雖對其恨之入骨,但因其官高爵顯,又有大功於國而不敢動他。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入侵,王振唆使英宗親征,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等近百名大臣隨行。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包圍,最終全軍覆沒,張輔殉身兵難,享年七十五歲。景泰元年(1450年),朱祁鈺追封張輔為定興郡王,諡號“忠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